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廣西舉行第8屆萬壽節 百歲老人登臺同賀(圖)

時間:2014年03月12日 14:07 來源:南寧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百歲老人登臺同賀萬壽節。

  曉春初綻,煙雨繚繞。3月11日,上林縣第八屆萬壽節在白圩鎮愛長村智城廟隆重舉行,美麗的清水河畔變得熱鬧非凡,歌聲飛揚。據了解,上林縣萬壽節是上林的傳統節目,自2006年對外舉辦以來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參觀。今年與往年相比內容更豐富,節目更精彩。有公祭祈福儀式、萬壽公王巡遊,有猴鼓舞、瑤山鼓等民俗舞蹈表演,還有上刀山、搶花炮、山歌比賽、上林民俗攝影作品展、上林長壽産品展銷等活動,吸引了縣內外遊客上萬人參加。熱情的上林人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歡慶萬壽節。

  原生態山歌歌唱幸福生活

  早上9點半,舞臺前的觀眾席已經座無虛席,大家有的撐著傘,有的直接將塑膠袋套在頭上擋雨等著活動開始。10點鐘左右,只聽“嗖嗖……”幾聲響,五顏六色的禮花在半空中綻放,霎時間禮炮聲轟鳴,萬壽節活動正式拉開了序幕。首先上臺為大家表演的是來自鎮馬瑤山歌藝術團的演員們,只見他們身著獨具特色的瑤族服飾,手中拿著鐵鍋、米升、竹筒、皮鼓等日常生産生活用具作為樂器,一邊敲打跳躍,一邊高聲歌唱,唱到動情處臺下有些上了年紀的人跟著小聲唱和,年輕人有的直接站起來鼓掌。

  據該藝術團的老團長梅永生介紹:“成立於1998年的鎮馬瑤山歌藝術團,現有演員三四十人,最小的4歲,最大的85歲。大家都是地地道道的瑤族農民,白天各忙各的,晚上一邊編竹筐一邊唱歌,都因為愛唱山歌這一共同的興趣愛好走到了一起。”

  記者了解到,由鎮馬瑤山歌藝術團演唱的《瑤山歌》,曲調是當地民間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原來表現的是瑤族同胞在村口敲竹筒迎客的習俗。在新編的《瑤山歌》中,富裕起來的瑤族農民在挖掘、傳承瑤族文化的同時,時時不忘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的同時,也唱出了今日瑤鄉人和諧、幸福的新生活。

  民俗舞蹈讓人意猶未盡

  隨著萬壽公王巡遊儀式的結束,民俗舞蹈表演區的群眾開始密集起來。臨近中午12點,表演區外已經人山人海。儘管天空飄著小雨,也阻擋不了鄉親們對民俗舞蹈的癡迷,前來趕場的鄉親們依然冒著小雨在表演區等候。

  伴隨著“咚得隆咚……”節奏分明的鑼鼓聲,民俗舞蹈表演區的瑤族猴鼓舞開始了,只見跳舞的男士個個頭戴猴頭模樣的帽子外加緊箍咒,所有的跳舞者都打扮成猴子的模樣出場。隨著節奏跳動,只見他們上身稍有扣胸,雙手曲肘,雙腿自然彎曲,上步抬腿頓足,雙手同時抖動,猴王用手和肘敲擊大皮鼓,小猴子則隨著鼓鈸聲上下舞蹈,時而扮鬼臉,時而幫猴王扇扇子,時而纏住猴王,時而偷喝猴王葫蘆裏的酒。現場舞者活靈活現的動作把猴子的靈性表演得形神兼備,贏得在場觀眾的陣陣熱烈掌聲。

  據了解,上林瑤族猴鼓舞是布努瑤族為反抗金人的統治,在遷徙逃亡的生活中産生的,它是我國瑤族中目前唯一發現的,是上林瑤族人民在社會生活和勞動實踐中提煉、加工、創作而成的內容豐富、形式完整的傳統舞蹈,體現了瑤族人民的聰敏才智,也是布努瑤族重要的文化藝術象徵。

  “萬壽”平臺促農增收

  隨著社會的變遷,萬壽節延續至今,已經被注入時代新內容,除了祭祀儀式、文武場八音演奏、師公戲、文藝演出、山歌對唱、舞龍、舞獅等活動,近幾年,上林縣還開展對長壽老人發放慰問品,對家庭和睦、做善事、作貢獻的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發獎金等活動。

  據白圩鎮黨委書記何文明介紹,萬壽節于2012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上林縣委縣政府計劃今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主要目的是幫助廣大群眾進一步弘揚萬壽公王行善積德、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通過申報非遺,讓老百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利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契機,進一步挖掘上林豐富的旅遊資源。

  “沿清水河一帶風景秀美,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下一步我們計劃打造包裝生態旅遊項目,推動上林縣生態旅遊發展。萬壽節活動我們已經舉辦了8屆,這為我們成功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今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今,通過開展這項活動,這裡的群眾不僅懂得了萬壽公王的文化內涵,也帶動了白圩鎮的農家樂和生態旅遊的發展,推動了農民增收,現在周邊的農民通過生態旅遊、養生食品、農業産業化等,收入和生活水準都得到了提高。現在又發展了黑山羊産業,包括白圩鎮的優質米産業,這也為實現上林縣農民倍增計劃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何文明向記者講述道。 吳子賢 通訊員蘇展略/文 潘 浩/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