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黃友義委員:應更準確全面對外翻譯黨政文獻

時間:2014年03月05日 08:5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長期從事“向世界說明中國”工作,全國政協委員黃友義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更加及時、準確、全面對外翻譯黨政文獻,加強對外話語體係建設工作。

  黃友義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公布後,國際社會迫切希望及時了解其詳細內容。但按照慣例,沒有事先安排翻譯,外文版未能與中文版同時對外發布。于是,牛津大學社會法律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Roger Creemer自告奮勇將《決定》全文翻譯成英文,“但由于他對中國的國情還不是很了解,有很多地方翻譯得不夠準確。”

  2013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經濟形勢報告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中國網獨家翻譯的報告英文全文發布僅兩天,瀏覽量就突破12萬人次。

  “這些案例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前國際社會對中國政治社會議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我們自己應該比以往更加重視政治話語對外譯介工作,主導中國政治話語對外表達的國際話語權。”黃友義認為,政治話語對外譯介工作需要加強機制建設和頂層設計。“要把這個工作前移,最好能在起草階段就讓翻譯介入其中,形成一種對70億人講中國故事的思路。要形成權威發布體制,從而主導中國話語的對外定義權。”黃友義表示。

  在此基礎上,黃友義提出,要高度重視政治話語翻譯與傳播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高素質的中譯外人才嚴重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瓶頸。”

  他建議,要加大高端中譯外人才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翻譯人才庫和政治話語翻譯語料庫,形成資源共享、團結合作的工作機制;要通過設立專項獎學金、獎賽等多種形式,把中譯外人才培養作為翻譯專業教育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措施和研究課題,同時通過孔子學院等海外教育機構,加大海外中譯外人才的培養;要建立國家級翻譯作品評獎和人才表彰等激勵機制,提升和保障翻譯工作者的待遇和權益,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對外翻譯行列。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