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於視覺中國
90後”寫作群體即將全面登上文壇——這一在業界流傳多年的判斷似乎正要“瓜熟蒂落”,老牌文學雜誌《人民文學》今年第1期首次開出“九零後”欄目,《上海文學》雜誌則將去年最後一期辟為“青年專號”,包含“新人場特輯”小説、“90後詩歌選”兩大板塊。
一方面是傳統文學圈多年熱切盼望、扶持“90後”寫作者成長,另一方面,新一代寫作者活躍的舞臺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網路社區、APP培養起一大批大V寫作者、段子手、網紅作家。尤其是在年輕寫作者中,出現“顏值當道”的偶像化傾向,寫作和出版則流於碎片化、“雞湯”化。
“這是一個點讚的時代,可能你的傳統小説賣不出去一、兩千本,或者被退稿。但在網上寫一篇文章,幾萬人點讚,擁有更多粉絲群”,青年評論家李偉長指出,對於新一代寫作者來説,文學生態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是堅持寂寞的嚴肅寫作,還是邁向熱鬧的網紅出書,在“90後”面前鋪陳開的,是一條逐漸分岔的寫作道路。
“純文學的主流反而是非主流”
農曆新年後,第四屆“黑馬星期六·上海文學新秀選拔大賽”悄然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頒獎儀式。這項由作協旗下雲文學網主辦、面向上海地區高中生的寫作比賽素來低調,僅通過入校海報和官方微博等形式介紹賽制,但每年仍吸引數百高中生參賽。今年,來自曹楊二中的張越揚經過三輪賽事從800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冠。
除了面向高中生的“黑馬星期六”,上海作協旗下“會師上海·90後創意寫作大賽”已連續舉辦5屆,每年邀請知名作者、文學期刊主編為進入決賽的選手擔任一對一寫作導師,並與世紀文睿合作推出“90後·零姿態”系列叢書,先後有數十位“90後”作者出版個人文集。但與市場上流行的那些動輒數十萬銷量的高顏值網紅作家的作品相比,更偏向嚴肅寫作的“零姿態”仍是小眾的。
“為什麼以前不區分‘50後’、‘60後’寫作,現在卻習慣於用代際為寫作者分類?”第三屆“會師上海·90後創意小説戰”總冠軍徐暢目前供職于《上海文學》雜誌社,在他看來,寫作生態的變化,而非時間概念,決定了這種標簽式的分類,“過去作家的寫作模式、成名方式都很類似,從傳統期刊出來,獲得很大名聲之後成為著名作家。‘90後’中,很多人不需要在雜誌上發表作品,不需要經過傳統渠道認可,就能成為‘網紅’作家。”
出生於1992年的吳清緣念高二時通過上海作協發起的“文學百校行”項目走上寫作之路,此後又成為上海作協的首批“90後”會員。如今本職工作是中學教師的他更多地與“00後”打交道,“他們眼中的’90後’作家,是暢銷書書架上可以看到的那些很長很長的書名,一個又一個溫暖的小故事。在‘00後’看來,這才是‘90後’作家的模樣,純文學領域中的主流,對他們來説,反而是非主流。”
“真正的‘90後’文學繁榮還沒有出現”
“‘90後’寫的小説,包括我自己的,語言基本不是大問題。但寫生活體驗的時候,太個人了,成為一種情緒,使得小説很難有比較大的主題,非常不開闊。都市人的孤獨,難道就是一個人在家看電影?”在徐暢看來,很多文學期刊推出“90後”群體的作品,但這還不能算是“90後”文學繁榮,因為真正在文學界裏處於重要地位的作品,並沒有出現,“我們要時刻保持警醒,如果不往前進步,充其量只是個寫手,不斷重復過去,沒有突破,淪為平庸。想要不斷提高,就要找到每個人獨特的小説品質、寫作方向。”
17歲就贏得第四屆“會師上海˙90後創意小説戰”總冠軍的黃先智對身上的“90後”作家標簽有些苦惱,“我不希望別人的評價是,他是1998年出生的,能寫成這樣,和同齡人比起來已經很不錯了。”
“最年長的‘90後’也要談婚論嫁了,為什麼給他們貼上一個‘90後’標簽之後,大家還會經常把他們當小朋友來看待?”在李偉長看來,身上貼著“90後”標簽的年輕人,尤其是寫作者,恐怕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撕下這個標簽,“我甚至不知道以後有沒有可能被撕下來,因為當這個標簽被當作一代人的定義後,他們作為寫作者的身份已經被模糊化了。”
“別人覺得我們還是小孩子,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寫作沒有到達一個量級,我們在寫作的成長上有所欠缺,這是一個事實。”1991年出生的王蘇辛以“普魯士藍”為筆名在網上發表作品,“嚴肅文學還是小眾的,作家的早熟不是常態,晚熟可能才是常態。我們的前輩十幾歲就參加工作,累積了很多社會經驗。而我們這一代人,碩士、博士畢業都快要30歲了,才剛剛進入社會,生活還比較單純。沒有辦法去否認,也沒有辦法去辯駁,只能靠作品來説話。”
當作者還是藝人,要讀者還是粉絲
吳清緣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齡寫作者運營著一個微信公眾號,輪流發表文章。在網站“知乎”,他以犀利評論、幽默文風見長,擁有數萬追蹤者,成為另一種形式的“網紅”。在他看來,自媒體時代對寫作者有更高要求,既有文學性的,也有傳播度的。傳統寫作與網路寫作可以“並駕齊驅”,兩隻腳走兩條路,“但被‘點讚’的時候,確實會感受到非常大的愉悅和成就感,這讓人上癮,同時也值得警惕,千萬不要背離寫作的初衷。我一直跟自己説,現在處於非常關鍵的時點,我可能會動搖,走到那邊去。”
吳清緣所説的“那邊”和“這邊”的拉扯,可能正是這一代寫作者所處的分岔點。在近兩年的上海書展上,90後“高顏值”作家張皓宸、北大90後雙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等,都引起眾多年輕讀者追捧,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每一條動態,幾乎都能在瞬間收到幾萬條“秒讚”。但對主流文學界來説,“他們是誰?”這樣一個基本問題,甚至還是一頭霧水。
當作者還是藝人,擁有的是讀者還是粉絲,對於新一代寫作者來説,未必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但確是一道需要回答好的思考題。“你必須始終清楚,自己真正想寫的是什麼?無論是寫暢銷作品還是嚴肅作品,都要想明白自己的情感來源是什麼,否則你的理想讀者可能會比較少。但最有可能的是,你遇到的那幾個讀者就是你的理想讀者。”王蘇辛説。
“90後”會成長,“90後”作家的讀者群抑或粉絲群,也終要深入生活和生命的本質,終會需要在文學中尋找靈魂的位置。“無論是幾零後的寫作者,都要老老實實寫作,老老實實體驗生活,堅持初心,善於思考,自由書寫自己的文學夢想,奉獻給守候著的理想讀者。”李偉長説。(文/施晨露)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