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美]沃爾特·米歇爾 著 任俊、閆歡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孫珺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有些孩子麻煩不斷,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認為,其顯著差異可能就在於主動性和自控力兩個指標。也就是説,主動性和自控力都發達的孩子,其人格健全、發展順利;主動性和自控力兩顆種子不發達的孩子,其人格存在問題、發展困難。
自控力之父沃爾特·米歇爾教授帶領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在半個世紀前就為此問題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對斯坦福大學必應幼兒園(Bing Nursery School)的學齡前兒童的一項簡單研究: 用艱難的困境挑戰他們,給孩子們兩個選項——一個是他們能立即擁有獎勵物(比如,1顆棉花糖);另一個是他們需要獨自等待長達20分鐘,但之後能獲得更大的獎勵物(比如,2顆棉花糖),這兩項中只能選一項。實驗表明,“孩子們讓我們看到了全新的希望——即使是年幼的孩童,也可以為了更大的獎勵物而努力延遲對自己的即刻滿足,抵制誘惑,並且他們在這方面潛力巨大。”
棉花糖實驗之所以能夠持續半個世紀,絕不是簡單的問題。如米歇爾教授所説,延遲滿足和抵禦誘惑的能力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根本性挑戰。這個實驗的跟蹤顯示:四五歲的孩子能夠等待的時間越長,他們後來的SAT(美國的高考)成績就越高,其中,那些堅持時間最短的孩子(最後三名)比起那些堅持時間最長的孩子(前三名),總體成績整整差 210 分。那些在棉花糖實驗中等待時間更長的孩子們,在他們27~32歲階段有較低的體重指數和更好的自我價值感,能夠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其實是在培養一種智慧性的思維習慣,這是比動作性習慣更高層次的習慣。但是,如何培養孩子養成延遲滿足的能力呢?《棉花糖實驗》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方法和建議。如米歇爾教授所説,自控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當然,在延遲滿足能力的背後有著更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動機,而決定動機的往往是價值觀。所以,米歇爾教授指出,延遲滿足與自我控制,這兩者是一種能力和認知技能,就像任何一種能力,能否運用主要依賴於動機。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