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展覽都要具有其獨特的性格和宗旨。”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人金東虎18日在臺北説。
在“2017臺北電影學院”系列活動“大師講堂”的現場,現年80歲的金東虎以釜山國際電影節的源起、邁向國際及未來發展為主軸,分享了該電影節20多年來臺前幕後的秘辛。
金東虎開宗明義地指出,辦電影節人才、資金都要到位,同時要擬定發展規劃。他表示,釜山電影節開創時,亞洲已有香港國際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具有影響力的影展,為了作出區隔,釜山電影節專門設立“新浪潮”獎項,主要選映新晉導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作品,“致力於挖掘新人新作”。
金東虎表示,清晰的定位對電影節的長足發展很重要。“釜山電影節重在發掘和培養新銳導演,亞洲多位很有才華的電影人都曾以釜山為起點,成為知名的製片人或導演,包括大陸導演賈樟柯、王小帥和臺灣導演侯孝賢等。”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于1996年,迄今已發展成亞洲地區重要的電影節,為亞洲電影走向世界提供了平臺。據悉,截至目前已有130多部電影新作將其首映式放在該電影節。
兩岸多部電影都曾參展釜山國際電影節,包括賈樟柯執導的《小武》、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以及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鈕承澤的《軍中樂園》等。
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為培養電影人才自2014年開辦“臺北電影學院”系列活動。本屆活動於9月18日至10月3日舉行,設有“大師講堂”、“國際製片工作坊”、“國際動畫特效講座”、“編劇講堂”、“法律與電影開發講座”等課程,來自香港、美國、韓國、日本、伊朗等地的多名重量級電影人參與授課。當天的“大師講堂”吸引了不少臺灣電影人參加。(記者潘麗君 何自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