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讓世界看到更多中國古畫
——訪大英博物館東方書畫修復室裱畫師邱錦仙
由於疫情的關係,今年,大英博物館從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而在此前一天,邱錦仙剛修復完明末清初惲壽平的一幅花卉作品。她決定先不拍漿上板,因為“閉館期間無法確定古畫上板後的狀態,等博物館重新開放,再去上班的時候,就可以把它貼到板上了。”邱錦仙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
修復古畫的工作,邱錦仙已經做了47年,單是在大英博物館就有近33個年頭。她的一生都在進行著中國古畫的修復和裝裱工作。
搶救中國文物,讓古畫重放光芒
邱錦仙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裱畫組,在那裏工作了15年。其間,她先後師從揚幫裱畫的徐茂康和蘇幫裱畫的華啟明兩位師傅,深入掌握了中國傳統的古畫修復手法。1987年,邱錦仙經由同事引薦來到倫敦,為一位臺灣古董商人修復古畫。當時她“只想來英國看看,了解一下外國裱畫業的情況”,所以她跟上海博物館約定,兩年以後一定回去。碰巧這個時候,英國著名的漢學家、敦煌學和中國藝術史學者韋陀教授正在上海訪問,得知邱錦仙來到了倫敦,立刻返回倫敦與她會面,並極力邀請她去自己的東家——大英博物館演示裱畫和修畫技藝。邱錦仙演示的是修復一幅傅抱石的畫,是韋陀教授買來的,據説是從火裏搶出來的作品。“當時那幅畫有好幾個大破洞,在英國專家看來是不可能修復的。”
在仔細檢查了這幅畫作,確認不掉色之後,邱錦仙使用中國傳統的修復方法,先用開水在畫卷正面洗了5次,洗完後把畫卷背後的覆褙紙揭掉,重新找到補紙,重新托,重新補,補好破洞再全色。修復後,破洞的地方跟原來的畫心顏色非常接近,很難看出修補的痕跡。英國人從來沒有用熱水在正面洗過畫,邱錦仙的演示讓他們都看傻了眼。
當時,大英博物館裏只有日本和英國修復師,他們沒有任何修復、裝裱中國古畫的經驗。由於這次演示,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衛·M·威爾遜和東方部主任羅森當即力邀邱錦仙留下,在平山鬱夫東方古畫修復室專門負責修復館藏的中國古畫。邱錦仙接受了這份工作。
兩年後,邱錦仙面臨是否回上海博物館的抉擇。羅森竭力挽留邱錦仙,任翻譯的同事也很願意協助她辦理工作簽證和其先生的探親簽證。他們的熱情感染了邱錦仙,那些依舊“暗無天日”的中國古畫更令她不忍一走了之。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邱錦仙説:“如果我不做這份工作,這些文物可能就毀掉了。我修一幅畫,就讓一幅畫重放光芒。這樣,古畫可以展出,可以供學者研究,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古畫原本是中國的,我這也是在搶救中國的文物。”
於是,在大衛·M·威爾遜委託下,羅森給上海博物館的馬承源館長寫了一封信,感謝對方同意邱錦仙繼續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並希望和上海博物館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在獲得上海博物館的許可後,邱錦仙在倫敦留了下來,繼續進行中國古畫修復工作,並且一做就是30多年。
拯救《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女史箴圖》現存於世的最早摹本,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而《女史箴圖》能夠重見天日,回到公眾視野,要完全歸功於邱錦仙的巧手匠心。
邱錦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女史箴圖》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當時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英國軍官克拉倫斯·約翰遜獲得了這幅作品。1905年,約翰遜將《女史箴圖》帶到大英博物館,想要賣掉畫上的玉扣。在博物館工作的歷史學家西德尼·考爾文等人意識到這幅畫的價值,用25英鎊買下了這幅《女史箴圖》。
由於年代久遠,《女史箴圖》在修復之前,畫卷上的絲綢已經皸裂,僵硬而脆弱,絹變成了一絲絲,馬上要脫落的樣子。大英博物館一直在考慮如何修復這幅畫,但修復方案卻遲遲沒有確定。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館召開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討論如何修復《女史箴圖》,最後決定不能重新裝裱,只能在原畫的基礎上進行加固。邱錦仙根據過去的修復經驗,提出使用由澱粉糨糊和化學糨糊混合起來的混合糨糊進行修補,這樣既能保證合適的黏度,又不會留下糨糊的痕跡。
為了謹慎起見,大英博物館將這種混合糨糊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發現這種糨糊非常理想。於是邱錦仙和她的助手們就用這種材料在顯微鏡下為《女史箴圖》進行修復,每天不停地工作,在放大鏡下三寸三寸地添糨,用了整整兩個月時間,終於將《女史箴圖》修復完畢。邱錦仙還為《女史箴圖》進行了全色,這是只有技藝高超的古畫修復師才能完成的工作。她用藤黃、硃砂和墨調配出適合的顏色,將殘缺破洞處補好,也重描了一些褪色部分,顏色和原畫本色就拉平了。
邱錦仙説,現在的《女史箴圖》非常牢固,再放上兩三百年都沒有問題。如今,《女史箴圖》保存在兩個由德國公司設計和製作的價值10萬英鎊的恒溫恒濕的展示櫥中,每年只有在中秋節、春節以及亞洲藝術節等重要日子,觀眾才得以一睹其真容。
除了《女史箴圖》,邱錦仙修復的中國古畫還有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元代趙孟的《雙馬圖》、盛懋的《雪景圖》以及明代張翀的《瑤池仙劇圖》等等。迄今為止,她已經修復了三四百幅大英博物館館藏的中國古畫,其中大約有一半是中國歷代古畫,另一半則是來自敦煌藏經洞的敦煌絹畫。現在,大英博物館裏收藏的敦煌絹畫已經全部被邱錦仙修復完畢,只留下了一幅,這是邱錦仙的主意,為了留給世人看看,這些敦煌絹畫在修復之前究竟是什麼樣子。
藝術和匠心的傳承沒有國界
68歲的邱錦仙早已過了退休年齡,可是大英博物館卻捨不得讓她退休,她也不忍心扔下那些殘破的古畫不管。她説:“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將這份工作做下去,希望能修復更多的中國古畫,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有這麼多偉大的藝術作品,知道中國在藝術領域是多麼領先。”
她還收了兩個“洋弟子”,跟她一起在東方書畫修復室修復中國古畫。其中一個叫作瓦朗蒂娜的女弟子已經跟隨了她15年,另一個叫作卡羅的女弟子也跟她學習了9年。“她們從裁紙、打糨糊、練棕刷刷墻開始學習,天天練習,直到手上有了老繭,手腕有了軟硬勁道,才算完成基本功。她們現在還不能算出師,我希望再帶她們幾年,能讓她們把中國傳統的修復方式學成。”邱錦仙説。
瓦朗蒂娜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説,學習中國傳統古畫修復方法非常不容易,為了保持手腕的靈活,她們每天都要進行“刷墻練習”。此外,還要學習欣賞中國古代藝術,只有理解了古畫的韻味,才能更好地進行古畫修復。她説:“邱老師是古畫修復的第一代藝術家,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第二代,將中國古畫修復技藝傳承下去。”
大英博物館閉館以來的這段時間,邱錦仙在家中休息,心裏仍然放不下那些古畫。她對記者念叨,除了那幅惲壽平的花卉作品,還有一幅明代倪端的山水畫也差不多修復好了,另外,等著她修復的還有一幅畫工非常精妙的花鳥畫,“雖然署了宋徽宗的名字,但其實是明代的作品”。邱錦仙説,這3幅作品是美國一個基金會指定請她修復的。這個基金會在大英博物館看到那些“重生”的中國古畫,看到邱錦仙的修復工作,看到她讓那些“一塌糊塗”的古畫“起死回生”,很為她的技藝所折服,也被她的匠心所感動,於是向大英博物館捐贈了5萬多美元,指明這筆經費專門用來支援邱錦仙的古畫修復工作,資助她購買宣紙、顏料等古畫修復所需的材料。
邱錦仙回憶説,這些年來,她得到的捐贈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中國、英國、美國的學術機構、企業或個人都曾向大英博物館捐贈過不小的金額,專門用於資助她進行中國古畫修復工作。前不久,有一位美國女士向大英博物館捐助了4000英鎊,希望她用這筆資金修復一幅溥儒的手卷畫。邱錦仙説,等前面那3張畫修復完畢之後,她就接著修復這幅手卷畫。手卷畫用兩個月就可以修復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