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熒屏“30+”女性形象頻出:還需更高創作視角

2020年08月05日 08:30:00來源:光明日報

  熒屏“30+”女性形象頻出:還需更高創作視角

  近期,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和電視劇《三十而已》走紅熒屏,將“女性30歲”這一話題一次又一次頂上熱搜,撥動女性觀眾的神經。正如《三十而已》中鐘曉芹上司的“扎心”考問:“站在30歲的門口了,知不知道什麼叫三十而立?”進入30歲,對於女性來説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些影視作品以“30歲”設立界限、展現社會各階層女性群像,是對現實生活的映射,還是製造了劇裏劇外的生存焦慮?有觀眾認為,“每一個角色的遭遇都讓人感同身受”,也有網友批評,“這類劇用多倍鏡放大當下社會中的一些情緒,本質上是在販賣焦慮”。不可否認的是,這類影視作品的確存在迎合市場的爽劇特質,但也確實反映出當下女性群體所面對的社會現實。

  人物典型、細節感人,引發女性群體共鳴

  在電視劇《三十而已》中,三位主角之一的資深“滬漂”王漫妮在上海打拼8年,卻囿于在城市裏扎不下根和不甘願回家鄉的困境;另一名主角全職太太顧佳把家庭和老公的事業打理得井井有條,卻仍逃不過婚姻被入侵者擊潰;第三名主角都市白領鐘曉芹在30歲的關頭遭遇了生育意外和婚姻破産的雙重打擊……這些“30歲女人”的經歷,正是無數在職場拼搏的中國女性的縮影。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賽道上,她們以自己的方式奔跑著。王漫妮有夢想、有拼勁,但在人生選擇上存在著脫離自身實際的虛榮想法;顧佳行事果決、目的性強,但同時也展現出心機深重的一面;鐘曉芹天真善良,但對於自己的家庭和職場都缺乏主見和掌控。這些性格各異、人設並不完美的女人,以及她們面對生活的困頓、失意和抉擇,引起劇外女性群體的強烈共鳴。劇中角色性格真實飽滿、角色境遇貼近現實,因此隨著電視劇的播出,“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生育應該有計劃還是順其自然”“房租該不該佔去收入的一半”等話題在網路空間不斷發酵,引發網友熱議。

  主角之外,劇情還設置了“太太圈”和早餐攤老闆娘兩種同年齡段卻過著截然相反生活的女性群體作為對照。或許這兩類人群離電視劇目標觀眾的生活並不近,但它卻在對照中揭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存焦慮——“太太們”為躋身名流苦心經營,小吃攤主為溫馨小家風雨兼程——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想盡辦法向上發展,而這奮鬥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卻是“誰解其中味”。

  從近期的一系列女性題材作品中可以總結出,雖然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對於“30+”的女性來説,無論是職場、情場還是家庭,想要“乘風破浪”並沒有那麼簡單。

  《三十而已》的導演張曉波表示,“雖然《三十而已》講的是三位30歲女性的故事,但對於很多女性而言,她們面臨的困境、焦慮是共通的,希望觀眾能從劇中獲得一些不一樣的情感共鳴和力量”。觀眾確乎感受到了共鳴,在面對學業、職場、婚姻、養老、育兒等接踵而至的壓力時,或披荊斬棘,或如履薄冰,可貴的是,一地雞毛之後,仍能堅定心中理想,仍有擁抱生活的勇氣。

  拋開“爽點”“痛點”,女性題材要有核心表達

  女性劇集市場逐漸成熟,觀眾的口味要求也逐步走高,劇迷們不再滿足於常規女性劇中輕易陷入戀愛旋渦的“傻白甜”女性角色,也看不慣在職場上一路“開挂”、高歌猛進的“瑪麗蘇”“女王”。擺脫虛假和稚嫩,擁有獨立人格和充實思想,並能以專業能力換取職場成功的成熟女性,才是觀眾們真正喜愛和期待的角色。

  儘管《三十而已》已經出圈,但也存在角色設計和劇情邏輯上的瑕疵。設定為銷售精英的王漫妮,並沒有展現出其勝任崗位的機智和才幹,而是一味以鞠躬和微笑突出態度好,使她紮根上海、階層躍升的夢想顯得更加虛妄可笑。近期播出的電視劇《愛之初》以女主角勇敢追愛的故事為主線探究30多歲女性不同的婚戀觀念。然而,事業有成才貌雙全的女主持人被人騙到國外追愛、為拿到綠卡而找人結婚等不符合邏輯和當下現實的劇情設計,不僅無法讓觀眾共情,還引來一眾指責。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之後一直是矚目的焦點,近期觀眾口碑卻逐漸走低。一開始,“30+”姐姐們在舞臺上的魅力綻放讓觀眾感嘆“突然覺得不再害怕變老”,然而當表演的方向轉變為迎合市場、模倣年輕女團的風格時,觀眾直呼可惜。

  在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看來,“當下的部分女性題材存在著輸出強烈觀點和口號的偏好,時髦的話題攪動線上線下,狗血的劇情掀起高潮,觀眾一哄而起宣泄情緒。然而,劇作的文學性和內涵大打折扣,這類劇或能成為一時熱劇,但難成經典。同時,一些作品觀察女性的視角單薄且守舊,這一點上,應該多聽一聽現實中女性的真實心聲”。

  縱觀近年來女性題材作品的得與失,可以看出,影視作品講述“女性故事”不該止于製造“爽點”、挖掘“痛點”。支撐品質和口碑的,還得是站得住腳的價值立場和有深度的核心表達。

  避免套路化創作,在反映現實中實現價值引領

  從《歡樂頌》開始,不同性格、背景和人生經歷的青春女孩彼此依靠、共同成長的故事便開始流行。《歡樂頌》裏合租在“歡樂頌”小區的“滬漂”女孩們在繁華都市裏尋找美好愛情和事業;《青春鬥》裏相識于大學的年輕女孩們也開啟了在北京追尋友情、愛情和事業的征途;《三十而已》提煉出當下社會女性的典型形象,配合能夠引爆輿論的社會議題,再加上符合當下觀劇審美的劇情設定,也將成為未來女性群像劇的創作範本之一。

  翻看女性群像劇未來片單的劇情簡介,同質化問題更加凸顯:幾位社會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女性均來到人生岔口,遭遇婚姻、家庭、事業乃至思想的困境,攜手並進共同成長。故事梗概上顯示的創作模式幾乎是一脈相承。

  同質化作品扎堆播出,難免會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尤其在《三十而已》這樣不俗品質的熱播劇之後,想要再度突出重圍,接下來的女性群像劇就需要另辟蹊徑,更新創作模式。

  在福建師範大學青年教師黃華看來,這類劇在角色設定上視野需更加寬廣。職場白領只是中國女性的一種身份,還有在社會各個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女性群體值得去發現、去書寫。其次,人物情感要有邏輯、要符合人物的經歷和背景。另外,在婚姻、生育和職業之外,需要給女性更多討論個體價值、展現個人魅力的空間。與此同時,青年編劇王婧也認為,“30歲左右的女性或許要面對婚戀、育兒、養老等問題,但這些絕不該成為女性必須經歷並且為之奮鬥的一切。熒屏需要更多人格獨立、思想進步的女性角色,需要更多走入人物內心世界、關注個體生存困境的女性題材”。

  未來一段時間,女性題材將會是創作的熱門。在洞察女性生活現實、展現當代女性風采之外,還需從更高的創作視角出發,以精耕細作扣準觀眾審美,以正向價值觀引導紓解女性群體的現實焦慮。

   (本報記者 牛夢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