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歷史學者楊原講述永壽宮的漢妃秘聞

2020年08月04日 08:43:00來源:北京青年報

  歷史學者楊原講述

  永壽宮的漢妃秘聞

  2020年,對北京故宮而言是個特殊的年份——紫禁城建成600年,令人神往的是,600歲的故宮中每一處都有著帝後生活的遺跡,至今仍有很多秘密沒有被説出。作為國內精通滿語的歷史學者,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後楊原用大量的清宮檔案第一手文獻資料,獨家解密故宮打卡聖地背後的隱秘故事,替故宮説出它不曾説出的秘密。2020年4月,他的新著《如果故宮會説話》甫一面世,便入圍華文好書榜,收穫口碑無數。

  7月12日,楊原走進北京青年報“青睞”雲課堂直播錄製現場,一番緊張調試後,面對鏡頭的楊原瞬間開啟講課模式,分享了鮮為人知的永壽宮、“漢妃第一人”恪妃,以及清朝關於滿漢通婚的歷史秘事。一肚子歷史知識做底的他旁徵博引、有問有答,讓會友直呼過癮,大長知識。

  壹

  永壽宮的第一代主人

  史上唯一官方認證的漢妃

  永壽宮是一座明代漢族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長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楊原介紹道,永壽宮是紫禁城裏比較核心的后妃寢宮,距離養心殿和乾清宮都很近,經過順治時期的大修,皇帝便將其賜居於嬪妃。后妃怎麼侍寢?他記得朱家溍先生當年説過,“每天晚上后妃都集中在養心殿後殿的燕喜堂等著皇帝翻牌子,翻到了誰的牌子,誰就留下,其他人就相當於下班回家了”。

  從地圖能夠明顯地看出,永壽宮的位置非常好,它離後三宮很近,離養心殿也非常近。永壽宮離養心殿有多近?皇帝可以從養心殿北邊的“吉祥門”出來,幾步就來到永壽宮。楊原告訴大家,永壽宮平常不開放,但有時會舉辦特展,遇到這樣的機會不要錯失,比如之前“葡萄牙瓷板畫五百年特展”就在永壽宮。人們不禁好奇,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哪位妃子的寢宮?楊原微微一笑,繼而揭秘:永壽宮的第一代主人是恪妃,而這位妃子,卻是一名民籍漢女。

  清初,清軍剛入關,天下未定,為了拉攏中原人士,以建立更牢固的統一戰線,清廷開始鼓勵旗人與漢人通婚。順治五年曾下了一道上諭:“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順治大婚後,為做出表率,招選出身於直隸灤州的民籍漢人吏部左侍郎石申之女入宮,賜居永壽宮,甚至被稱為“永壽宮妃”。

  實際上,“恪妃”並不是順治封的,而是在康熙時被上謚號追封為“恪妃”。楊原指出,“她的髮式是漢式,衣服也是漢服。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她肩上披著一個咖啡色的雲肩,雲肩當時是漢服非常典型的一個特徵”。恪妃,雖然在歷史上並沒有什麼有名的事跡,但她的漢妃身份在當時卻是足夠特殊。《清皇室四譜》中有記載:恪妃石氏,禮部左侍郎石申女,初,世祖稽古制,選漢女以備六宮,妃與焉。賜居永壽宮,冠服用漢式。因此,恪妃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朝永壽宮第一代主人,也是清代歷史上唯一官方認證的漢妃,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永壽宮,就成為這一歷史的見證地。

  貳

  “滿漢不通婚”

  為了防止人口膨脹而導致的財政危機

  過了不長時間,順治十二年,皇帝下達了一道上諭:“太祖太宗制度,宮中從無漢女。且朕素奉皇太后慈訓,豈敢妄行。即天下太平之後尚且不為,何況今日。”

  楊原介紹,這道諭旨的背景離不開順治朝出現的一段社會輿情:當時在江南突現傳聞,説順治帝要廣納漢妃,要到江南選美女。結果江南地區的老百姓都比較害怕,家裏姑娘不到歲數就趕緊急著嫁人。“大家都知道順治朝時的滿漢關係非常對立,非常緊張。傳聞並不是真的,但是當時在江南地區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為了平緩民眾情緒,順治帝就發了這麼一道上諭,等於是向社會做了一個承諾。”這道上諭也就是“滿漢不通婚”的開始,自此,滿漢不通婚便成為一種祖制。

  在楊原看來,“太祖太宗制度”“皇太后慈訓”,不過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説辭。其實道理很簡單,滿人屬於少數民族,通婚的融合政策一經執行,滿洲血統很容易就會被數百倍的中原漢人湮滅。尤其是旗人的很多待遇高於普通百姓,旗民之間大量通婚,也會使八旗人口迅速擴大,很快就會出現“僧多粥少”的狀況。

  很多人對“滿漢不通婚”都會簡單理解為滿人與漢人不能通婚。楊原強調,滿漢不通婚的正式稱謂叫“旗民不通婚”,“滿漢”突出的是民族,“旗民”突出的是體制內外,“旗民不通婚”針對的是以八旗為建制的旗人不可與八旗以外的民籍百姓隨意通婚。

  他進一步説明,八旗之下,除滿洲八旗外,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等,實際上,一共有24旗;各旗包衣旗人中,還有大量早年的入旗漢人;即便是滿洲八旗中,也有很多早年入旗的漢人。比如乾隆的令妃魏氏家族,即早年入旗的漢人,清初被編入正黃旗包衣籍,令妃去世後,魏家被抬入鑲黃旗滿洲,即滿洲旗下的漢姓人。雖然令妃一家也是漢人,但是他們無論是包衣籍,還是鑲黃旗滿洲籍,都屬於旗人,這便不在“旗民不通婚”之列。雖然八旗系統十分龐大,也非常複雜,但“旗民不通婚”的界線簡單直白:只要有一方在婚配時,該家庭並沒有被編入八旗,便屬於被清廷祖制禁止的。而儘管有一方是漢人,但只要在婚配時該家庭已經入旗了,便不在禁止之列。

  楊原在考證中發現,“滿漢不通婚”重點是在“旗女不能外嫁”,“一般來説,男性納漢女問題都不大,比如説乾隆的母親、孝聖憲皇后的親生母親是寶坻縣民人,也就是説乾隆的姥姥都可以是漢人。但是我看過很多檔案,對旗女外嫁都是罰得比較狠。”

  為什麼要旗民不通婚?楊原認為主要有三條原因,第一是血統純凈。在楊原看來這條“只管旗女外嫁,不管納娶漢人,基本上站不太住”。第二是維護社會穩定。這個比較好理解,比如前面提到的順治時平復輿情的一種手段。他覺得重要的是第三點:防止財政危機。“以滿洲旗為例,每個佐領有87個兵缺,就意味著有87個工作崗位。清初每個佐領大概有100多個男丁,那麼它的就業率大概近90%,生活不成問題。到了道光朝,過去了大概200年,每個佐領的工作崗位還是87個,但每個佐領大概有300多個男丁,就業率從近90%下跌到20%。剩下70%的人怎麼活下去,八旗的生計就成了重大問題,那麼財政是不是就逐漸走向危機?從後來施政的情況和效果來看,旗民不通婚的原因,尤其是對旗女外嫁的嚴控,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止人口膨脹而導致的財政危機”。

  參

  宮中是否再無漢女?

  很多跡象表明,乾隆朝的後宮裏有不少漢妃,但在史籍文獻當中怎麼不見記載?特別是清廷中很多漢女入宮選妃的傳聞在民間甚囂塵上,為此乾隆皇帝還特意發佈上諭做過解釋:近聞南方織造、鹽政等官內,有指稱內廷須用優童秀女,廣行購覓者,並聞有勒取強買等事,深可駭異。諸臣受朕深恩,不能承宣德意,使令名傳播于外,而乃以朕所必不肯為之事,使外間以為出自朕意,訛言繁興。大意是説:近來有傳聞,一些織造官、鹽政官到民間為我買女童做侍女、或是備選嬪妃,這實在是“駭我聽聞”,這是打死我都幹不出來的事。

  不過,在不久之後的一則上諭中,乾隆也承認曾經有蘇州織造海保給他進獻過一些女子,被他義正詞嚴地拒絕了。還有一些女戲子,藝術水準實在平常,他也沒有接受,並説“此人所共知者”。

  楊原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在很多史料中都能看到,但凡乾隆當眾説“人所共知”一類話時,往往已經是紙裏包不住火了。但是作為皇上,總要“道貌岸然”一下,把柄雖然被人抓住了,必須有理由開脫一下,以證明朕對於此事是多麼“人所共知”的無辜。那麼“海保進獻女孩”的事情,是否真的被乾隆拒絕了?楊原認為“現在並不可考”,不過“乾隆説自己絕不肯招選民籍漢女入宮,這是絕不可信的”。從很多宮廷檔案的記載來看,“不僅是乾隆本人,甚至在他祖父康熙的後宮裏,都不乏漢妃的身影”。

  楊原緊接著放出一幅“崇慶太后八旬萬壽慶典圖”,從畫面可以看到,當年乾隆的母親崇慶太后、也就是孝聖憲皇后過生日的場景,“乾隆他們娘兒倆邊上各坐著兩排兩列,內側穿的都是朝服,外側有一列穿的衣服就各種各樣了。其中有兩個穿的是鳳冠霞帔,這是典型的中原漢族的服飾。鳳冠霞帔説明她們是嬪以下的后妃,而且是民籍漢妃”。

  楊原説他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調檔案時發現,“從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八年,漢妃都集中在這段時間辦理入旗手續。比如説乾隆的純惠皇貴妃蘇氏一族是在乾隆四年入旗,怡嬪柏氏一族是乾隆七年入旗,慶恭皇貴妃陸氏一族是乾隆二十二年入旗,芳妃陳氏一族是乾隆四十年入旗……”

  入旗代表了什麼?首先,説明她們原本就是民籍漢人的身份。第二她們入旗以後,家族世代都可以享受八旗的優厚待遇,比如説有田地莊稼,可以當公務員,國家給分住宅官房等等。最後一點很重要,入了旗,便不再是民籍,漢妃的痕跡就被抹去了。楊原感嘆,“現在再看《清皇室四譜》《后妃列傳》等等,乾隆的后妃全都寫著某妃某嬪是某旗某佐領下人。而不再是某地某處的人,就是把民籍漢妃的痕跡抹掉了”。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在眾多的清宮檔案當中,可以發現不僅僅只有乾隆帝納娶過漢妃,在很多文獻的蛛絲馬跡中,也都可以看到歷朝皇帝對民籍漢妃的態度。比如乾隆七年的一份檔案中有這樣的記載。皇帝命內務府清查玉牒,看看當時宮內包括皇祖太妃及自己后妃等女眷的姓氏家族情況。經查,康熙的襄嬪和靜嬪均係民籍漢女,襄嬪高氏,係直隸正定府民高廷秀之女;靜嬪石氏,係陜西寧夏民石懷玉之女。不僅如此,在其他檔案中,還發現他的密妃王氏、穆嬪陳氏也是民籍出身,這四位漢妃中以密妃地位最高,在康熙生前已經晉陞嬪位。其他三人在當時都是身份比較低的庶妃,直到乾隆年才獲得嬪位,其中穆嬪還是死後追封的。這四每人平均為康熙生下了子女,其子女也並沒有因為她們漢妃的身份而被區別對待,其中允祿、允祕都封到了親王的爵位,尤其是莊親王允祿,在雍正時極受重用,乾隆初還成為輔政親王之一。

  當然,康熙的漢妃可能還不止這些。葬在他皇陵中的庶妃共有28人,其中有11人被收入《玉牒》當中,但大部分只能了解到她們是某貴人、庶妃某氏這樣的稱號,出身資訊基本屬於空白,而還有17人連稱號都未曾記載。她們當中是否還有漢妃,現在並不可知,但這也是有可能的。

  再比如在乾隆四十年的檔案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蘇州織造舒文向乾隆上了一道摺子,大意是説十一阿哥府中有一姓殷的使喚女子,係蘇州府常熟縣人,她的母親因為想念女兒,到京探望,知道在阿哥府裏,就放心了,準備回家。同時還説,這名女子只是個使女的身份,連個格格的名號都沒有,現在還不便將他們一家編入內務府包衣籍,也不便分配職務待遇。檔案中説殷姓女子係江蘇常熟縣人,因在十一阿哥永瑆府內尚無名號,所以她的家人還不便編入八旗,也就是説她確係民籍漢女,而還不是十一阿哥私納的。當時永瑆並沒有分府出宮,一直住在宮內,他是沒有能力通過自己的途徑獲取漢女的,從制度的推論來看,這應該就是乾隆賜給他的。這種皇帝給皇子賜漢女的事,可能還是一種傳統慣例。

  漢妃純惠皇貴妃蘇氏,是乾隆在潛邸時的格格,雍正十三年時已為他誕下了皇三子永璋。乾隆二年時冊封為純妃,也就是説,純妃應該是當年雍正賜給他的,而且給皇子賞賜侍妾這種事也並非個案,嘉慶就曾提到過“婉太妃母妃,從前皇考在藩邸時,蒙皇祖所賜”。到了十一阿哥永瑆的民女殷氏這裡,乾隆進行了這種傳統慣例的又一代傳遞。

  綜上,楊原總結説從眾多的文獻記載來看,漢妃在清宮,其實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民間所説的“漢不選妃”,只是在“旗民不通婚”的歷史背景下,對宮廷生活的一種猜測。楊原表示,“只有鮮活的人、事與故宮的建築、文物結合起來,才是更值得我們研究的,也是我們更應該感興趣的。只有融入真正的人的生活,才能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故宮的溫度”。

  互動

  清朝滿漢通婚的歷史謎團隨著課堂的進展被一一解開,剛進入互動環節,會員便發上來各式各樣腦洞大開的問題。

  提問:“滿漢不通婚”有對經濟財政的考慮,那所有太監都用漢人是出於什麼考慮?

  回答:首先清代的太監製度是學習明朝的,並且清朝對太監的態度是非常不好的。乾隆在《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裏,説“太監乃鄉野愚民,至微極賤”,這句話説得非常有代表性,其實就是不拿太監當人。在清朝,旗人是不可以當太監的,這有一個罪名叫“以良從賤”,就是説你是一個良人,怎麼能去充當這麼下賤的身份?

  提問:旗人家的女孩被稱為“姑奶奶”,地位很高,因為她們有可能被選進宮當嬪妃,是這樣嗎?

  回答:還真是這樣。我曾經做過很多老北京旗人的口述歷史,都有這麼一個説法:家裏對女兒不僅僅是簡單的疼愛,那是比較讓著的,一般都是笑臉相迎的。這其實主要是怕她們以後進宮當了嬪妃變成主子,就有一層主奴關係了。

  提問:清宮的日常像宮鬥劇裏演的那樣嗎?

  回答:清宮檔案裏只看到過一些“宮鬥”的蛛絲馬跡,比如説有某后妃溺水死了,但是案情也不是説得很清楚,可能就類似公告的一種。只有一個激烈的,乾隆朝有個敦妃打死宮女,乾隆當時給判了,説敦妃太過殘忍,且性情不好,從妃位降為嬪。

  提問:清代除了康熙朝、乾隆朝,故宮後宮的東西六宮是不是沒住滿過?

  回答:實際上後宮的住房非常緊張,為什麼?因為皇帝他自己老佔,比如説康熙的時候,把東北角的景陽宮佔了,變成御書房了,這就沒有后妃可以住了。道光的時候延禧宮燒了一把大火,延禧宮也不能住人了。咸豐的時候佔了鹹福宮,這也不能住后妃了。我在梳理檔案的過程中了解到,“東西十二宮只有六個宮可以住人,住房條件非常緊張”。

  文/本報記者 李喆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