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單霽翔: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推動者

2018年12月20日 09:52:00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單霽翔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推動者

  單霽翔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推動者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天空被大風“洗”成沁人心脾的蔚藍。

  低溫讓空氣愈加清冽。

  這樣的環境,讓這座有著將近600年曆史的古建築群更添幾分肅穆。

  12月8日,《法制日報》記者行走在故宮博物院,又分明感受到這座古建築群在“高冷”中透出的可愛。

  這天,故宮博物院迎來了北京市中小學校的300多名師生。孩子們用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表達他們對故宮文化的理解、對傳統文化遺産的傳承。

  看著眼前的一幕幕,單霽翔滿臉笑意。與這些孩子在一起,這位63歲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更像一位慈祥的爺爺。

  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得益於故宮博物院這些年舉辦的各類教育活動。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推出各類具有故宮特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項目,提供更加深入淺出的文化體驗,更加全面、立體地發揮故宮博物院的社會教育功能。”單霽翔告訴記者。

  誠如單霽翔所言,最近幾年,故宮博物院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上可謂別出心裁:出搞怪文創、講搞笑段子,做表情包、玩新科技,每一次動作都顛覆了公眾對故宮的既有印象。

  這一切,在自稱“故宮看門人”的單霽翔看來,都是策略。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古老的文物開口説話,走進尋常百姓家,與百姓面對面交流,提升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這一想法,與改革開放40年來,單霽翔所經歷的文物保護工作有關。

  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法的制定、修訂和實施的過程,體現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文物保護領域得到貫徹落實,也體現出文物工作在法制化軌道上不斷前進

  “對我個人而言,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四十年。”談及改革開放,單霽翔頗多感慨。

  1954年出生的單霽翔,在改革開放大幕開啟時,還是一名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正如他所總結的,改革開放給他帶來了珍貴的學習機會。

  或許是機緣巧合,單霽翔學習、工作旅程中的不少節點,恰好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法制建設的關鍵點。

  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不久,單霽翔獲得了去日本留學的機會,“開始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回國以後,在工作的同時繼續深造,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文化遺産保護事業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提升”。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1982年11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是我國文化事業的第一部法律,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開啟了文物工作走向法制的新時期。”單霽翔説。

  巧合剛剛開始。

  2002年8月,單霽翔履新國家文物局局長。同年10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第二次修訂的文物保護法。

  2005年12月,《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發佈。此時,單霽翔正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

  這些看似巧合的節點,讓單霽翔與文物保護工作結緣。對單霽翔來説,不管是學習、研究還是工作,其內容或多或少都與文物保護有關。而他,也對改革開放以來文物保護法制建設的這些節點有著自己的思考。

  就拿文物保護法第二次修訂來説,在單霽翔看來,這次修訂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使文物保護法律得到進一步健全完善,為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對於《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簡稱《通知》)這份文件,單霽翔的評價是:這是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我國文化遺産保護事業中的一件大事,對促進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全面提升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通知》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産得到全面有效保護;要使保護文化遺産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這一總體目標的確立,為文化遺産法制建設以及事業的發展描繪了一幅鼓舞人心的藍圖,指明瞭文化遺産保護健康發展的前進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來,文物保護事業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快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文物保護法制體系正在形成。自文物保護法修訂以來,國務院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長城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行政法規。

  從事專門文物保護工作多年的單霽翔,對這些年文物保護法制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文物保護法的制定、修訂和實施的過程,體現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文物保護領域得到貫徹落實,也體現出文物工作在法制化軌道上不斷前進。

  “作為推動文物事業發展的親歷者和實踐者,我認真把握和執行文物保護法規,努力實踐,有步驟、有計劃推進各項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也為文化遺産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感到振奮和鼓舞。”單霽翔説。

  15年時間裏,單霽翔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共提交了240件提案,每一件都是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提案,實現對事業的追求和對信仰的忠誠

  翻看單霽翔的簡歷不難發現,他的大部分工作都與文物保護相關。

  因此,當記者問起改革開放40年來文物保護工作的變遷時,單霽翔如數家珍,信手拈來一個個保護項目、一張張成績單: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全社會珍愛文化遺産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文化遺産事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業遺産保護開始啟動,有代表性的近現代建築、“老字號”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積極推進,鄉土建築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線性文化遺産、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等類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全面實施。

  “如果舉點老百姓看得見的例子也有很多。”單霽翔笑著説。

  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開始注重文化遺産保護,圓滿完成了事關國計民生的三峽工程中的文化遺産保護、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文化遺産保護以及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工程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文物家底;“南海Ⅰ號”等沉船遺址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和文物外事工作亮點不斷;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穩步展開,一批國家重點博物館相繼落成,初步形成門類豐富、各具特色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喜人的局面遠遠不止於此。”單霽翔接著説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承辦第28屆世界遺産大會、第15屆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二屆文化遺産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會議、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等重要國際會議;陸續形成《蘇州宣言》《西安宣言》《紹興共識》《北京文件》《城市文化北京宣言》等國際文件,這是第一批在我國形成的文化遺産保護的國際文件,表明我國在國際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我國文化遺産事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句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中國文物保護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喜人局面”。

  其實,這些喜人局面的出現,也有單霽翔的一份力量——作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的單霽翔,在15年時間裏共提交了240件提案。

  “在政協提案中,我集中精力於文化遺産保護的中心工作以及面臨的重大問題,我苛求自己要絕對執著和專一,每一件都是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提案,實現對事業的追求和對信仰的忠誠。”單霽翔説。

  2005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單霽翔提交了關於設立“文化遺産日”的提案,建議在國家層面上對“文化遺産日”作出明確規定。

  談起提交這份提案的初衷,單霽翔説,我國是世界上保存文化遺産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一些有識之士就開始呼籲設立“文化遺産日”,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實施。2005年,我國文化遺産事業面臨著城市化浪潮的巨大挑戰和加速發展的重要機遇,通過提案建議國家設立文化遺産日,這是彰顯我國政府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決心,促進建立以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體制的重要舉措。

  在社會各界的推動下,2005年年底,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産日”。

  如今,文化遺産日逐步成為廣大民眾共用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傳承中華文明的共同節日。政府出臺政策、投入經費,專家學者普查調研、奔走呼籲,群眾積極參與的熱情逐漸高漲,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正成為全民自覺行動。

  類似這樣的提案還有不少:全國文物普查、落實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資金;關於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加強水下文化遺産保護、加強首鋼工業遺産保護;關於南水北調工程中文物保護工程、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大遺址保護工程;關於國家數字博物館建設、中國民族博物館建設、民辦博物館建設;關於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北京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當一件件提案經過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得以落實,單霽翔總會感到十分興奮,“這是我所能夠得到的最高肯定”。

  單霽翔深有感觸地説,進入新時代,文化遺産保護與文化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文化的力量和價值越來越為全社會廣泛認知,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給國家和地區發展帶來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

  “全社會已廣泛認識到,維護文化遺産的尊嚴,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就是守護一個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就是守護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傳承需要國家主動作為、文化單位積極行動、人民群眾廣泛實踐。”單霽翔説。

  在故宮博物院遭遇“十重門”時,單霽翔臨危受命擔任院長。他把自己定位為“故宮的看門人”,並承諾“守護一座有尊嚴的故宮”

  2012年,在故宮遭遇“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瞞報門”等“十重門”時,單霽翔臨危受命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

  當時,故宮博物院管理工作正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當組織找單霽翔談話徵求意見時,他只説了三個字——“我願意”,並下決心“必須要一竿子插到底地把安全工作、為觀眾服務工作抓到底”。

  單霽翔説:“保障故宮安全、觀眾安全,做好觀眾服務工作,始終是故宮博物院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平常説做事要萬無一失,在這方面我的體會很深,在安全工作上,一失就萬無。”

  保障故宮安全、觀眾安全,看似平常的一句話,若要實現則不知有多少艱辛。

  最近幾年,故宮博物院每年接待觀眾數量都在千萬人次以上,今年將首次突破1700萬。與盧浮宮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世界級博物館相比,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數量均高出一倍以上,給服務品質和安全工作帶來了極大壓力。

  怎麼辦?自2015年6月13日起,故宮博物院正式實施每天8萬人次限流措施,讓觀眾參觀極端高峰的情況不復存在,實現了觀眾有尊嚴地參觀;自2017年“十一”長假起,故宮博物院首次實現網路預售門票達到100%,正式邁入“博物館全網售票”時代。

  解決了參觀壓力問題,新的問題又來了。

  不管是對參觀者而言,還是就故宮文物保護來説,一直存在兩個疑問:故宮裏究竟有多少文物?故宮開放空間還能擴大嗎?

  如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漸漸清晰:2014年至2016年,故宮博物院開展了“三年文物藏品清理”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總數由2010年12月的1807558件,上升至1862690件;故宮古建築群經過逐步維修保護,開始逐年擴大開放面積,從2014年前的不足50%,拓展至目前的80%。2025年,故宮博物院將迎來百年院慶,故宮開放空間將達到85%。正在建設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也將進一步擴充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空間。

  單霽翔到故宮博物院上任伊始,就把自己定位為“故宮的看門人”,並承諾“精心地、心無旁騖地把工作做好,守護一座有尊嚴的故宮”。

  為了實現這一承諾,單霽翔始終如一輛快速行進的“戰車”。前不久,一個大項目剛剛被攻克。

  單霽翔説,2018年秋,經過兩年多的準備,“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正式開工。

  養心殿是清代帝王使用時間最長的勤政燕寢之所。清朝從努爾哈赤到溥儀,共12位帝王,其中有8位皇帝曾經在養心殿居住執政,可以説這裡是清代的政治中心。養心殿古建築工藝精湛,空間靈活多變,歷史與地域資訊豐富,是故宮古建築維修保護的重中之重。自2015年年底開始,故宮博物院陸續對養心殿做了科學全面的記錄,文物撤陳、文物保護修復、古建築勘察測繪及工匠培訓選撥、優質材料匯集等,並專設了33個科研課題,分別對養心殿的文化、藏品和建築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維修保護期間,觀眾不就無法參觀養心殿了嗎?這個問題也早已被考慮。

  為了彌補觀眾在養心殿維修保護期間,無法領略其風采的遺憾,故宮博物院先後在首都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持續舉辦了“走進養心殿”系列文物特展,將“養心殿”送到大江南北;利用AI、VR等多種數字技術,推出“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通過影像記錄,將養心殿研究性保護的過程製作了《故宮新事》紀錄片。

  在單霽翔看來,作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保持文物藏品的健康狀態,並能夠持續向公眾進行展示,才能夠實現文化傳播、公眾教育的職能,進而感染更多公眾的心靈。

  單霽翔的這一想法如何實現?

  2016年,故宮博物院建立了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功能門類最完備、科研設施最齊全、專業人員數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護機構——故宮文物醫院,對文物藏品進行常態化的保養維修,建立文物的“生命檔案”。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復有悠久的歷史,文物修復類別包括書畫、金屬、鐘錶、陶瓷、木器、漆器、鑲嵌、紡織品等,並擁有“中國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術”“古書畫人工臨摹複製技術”“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複製技術”“古代鐘錶傳統修復技術”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單霽翔説,為了回應廣大觀眾希望了解故宮文物修復理念和技藝,觀察文物保護修復過程的熱切願望,故宮文物醫院在2018年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正式接待觀眾預約參觀,讓觀眾能夠近距離欣賞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聆聽故宮文物醫院志願者的講解。

  現在我們説文化遺産、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活”起來,把古人的知識、文化、智慧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中

  單霽翔不僅關注文物保護的工作,還關注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在他的提案中,有不少都是關於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比如,他建議將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納入全國普法規劃,結合實際,強化實施,切實加大面向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宣傳普及力度。形成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氛圍,將文物法制宣傳與依法行政相結合、與執法督察相結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確保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不僅如此,單霽翔還親力親為,讓世界認識中國文化遺産、了解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性。

  2015年7月的一天,微信朋友圈被一個H5頁面霸屏:明成祖朱棣從畫像中跳了出來,唱著rap,玩著自拍,用微信、QQ與自己的後宮和大臣聯絡。

  這一波“神操作”讓所有人對故宮的印象大為改觀,故宮也第一次搭配上了“萌”這樣的形容詞。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故宮博物院裏默默無聞、年復一年修文物的匠人自此成為“男神”……

  一系列的“萌”操作之後,“故宮淘寶”又成為一股網購清流,文創産品也成為故宮“親民”的直觀體現。

  今年12月10日,故宮新款6色口紅在天貓限量首發。11日上午,“故宮淘寶”發佈了涵蓋口紅、眼影、腮紅、高光在內的12款彩粧産品。

  在俗稱“雙十二購物狂歡節”的當日,即12月12日,故宮口紅被消費者瘋搶。據天貓海外數據,截至12日24時,故宮口紅共成交7800多支。

  這不僅直接引發“故宮文創宮鬥”的熱門話題,也使故宮口紅成為網紅商品。

  嘗試將傳統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這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種絕佳方式。而此時,故宮口紅作為一種文化和情感寄託適時出現,每一種顏色的靈感都來自故宮的收藏品,這進一步增強了與民族文化的聯繫。就拿最受歡迎的“郎窯紅”來説,其靈感就來自中國古代陶瓷瓶。

  故宮接連走紅,與單霽翔的努力分不開。他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宣傳文物保護工作、傳承中華文化。

  “現在我們説文化遺産、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讓它‘活’起來,把古人的知識、文化、智慧融入到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單霽翔説。

  “故宮博物院一直嘗試讓文化遺産資源‘活起來’。《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和電影片播出之後,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對文物的熱情;在故宮數字博物館內我們看到了同學們在‘數字多寶閣’前流露的興奮表情。2017年年底,《國家寶藏》綜藝節目的播出是聲勢最大的一次,9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悉數到位,都拿出了鎮館之寶,邀請數位明星助陣,演繹了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節目吸引大家打開電視,了解文物背後的中國溫度,讓更多父母和孩子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本源,使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親身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溫度。”單霽翔説,同樣的故宮,不一樣的解讀,近期播出的《上新了·故宮》作為一檔文化綜藝節目,則是另一種思路、另一種形式。在淡化一般綜藝節目強調的娛樂功能的同時,突出了對故宮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和普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總説讓文物擁有尊嚴,如何讓它們在外貌、收藏、展覽這些物理空間上獲得尊嚴,是我們‘看門人’和‘守護人’的分內事。但是如何讓文物在歷史、文化、精神上獲得尊嚴,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霽翔説。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的事業是永遠的事業,無論是文物清理、古建築修繕、藏品保護、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制度建設,還是安全保衛、觀眾服務、文化傳播、國際合作、科學管理等各個方面,都在永續不斷的發展中,都在不斷地克服各種困難、解決各種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記者手記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坊間被稱為“隱藏在宮裏的超級段子手”。由於他的努力和創新,將近600歲的故宮變成了人人喜愛的“網紅”。

  每天早上不到8點,作為故宮博物院的“看門人”,單霽翔就會出現在紫禁城。從神武門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貫穿著單霽翔自2012年年初上任至今的每個工作日。

  單霽翔説,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他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感。

  回頭看這段時光,單霽翔情真意切地説:“奮鬥是幸福的,也是無怨無悔的。”

  的確,正是單霽翔這樣的文物保護工作者竭盡全力地付出,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才能在40年間取得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才可能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