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剪紙藝人:微笑面對生活磨難 手起刀落剪出乾坤
獨臂剪紙藝人 手起刀落剪出乾坤
剪紙,又稱刻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在民間剪紙藝人的手上,百般變化,創作出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作品。在眉山彭山區,有這樣一位剪紙藝人,她僅用一隻左手,一把刻刀,便能創造出美麗而精緻的圖案。在她的巧手下,一幅幅動物像栩栩如生,一個個人物造型活靈活現。她就是剪紙工藝優秀傳承人曾華容。
微笑面對生活中的磨難
1959年8月,曾華容出生於眉山地區城關鎮。母親是教師,父親在文化館工作,生長在這樣一個令人艷羨的書香之家,曾華容的人生原應順遂美滿。可曾想,1歲時的一次意外,改變了她的人生。
“那個時候父母在彭山工作都很忙,沒什麼時間照顧我。”曾華容回憶説,1歲左右她被送到奶奶家,但奶奶當時在糖酒公司上班,兩個叔叔搞機修,都很忙,難免照顧有疏忽。一次,曾華容意外掉到火盆裏嚴重燒傷,造成右上肢肢殘。
這次意外後,曾華容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為了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儘快入學,曾華容從5歲開始,便跟著在文化館當美術幹部的父親學習左手寫字,經過2年日復一日不間斷的學習,曾華容終於如願考上小學。但在9歲時,曾華容卻再次被送去奶奶家。“因為父母覺得我很依賴他們,什麼都是他們給我弄好。奶奶忙不會照顧那麼細緻,所以父母為了培養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就把我送去奶奶家鍛鍊。”
曾華容説,在奶奶家,她自己學著用左手做飯、洗衣服、料理家務等等。父母的苦心沒有白費,從小到大,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難不倒曾華容。“那個時候同學朋友都很好,還經常幫助我。所以我的心態一直都很好。”天性樂觀的曾華容從不怨天尤人,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磨難,儘管只有一隻手,曾華容做事也並不會做得比別人差。
熱愛剪紙藝術 堅持年21年
高中畢業後,曾華容進入彭山區文化館從事圖書館的工作,在這期間,曾華容在父親的指點下,開始自學工筆畫和油畫。而這次學習也為曾華容後來選擇剪紙藝術打下了基礎。1997年,經過崗位調整,曾華容從事起了民間工藝工作。為了儘快適應新角色,曾華容決定學一門傳統技藝。由於一隻手畫畫很不方便,曾華容就選擇了和繪畫相通的剪紙,同時也選擇了一隻手更好掌控的刻刀來做剪紙工具。而當父親得知女兒的想法時,卻並不支援。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剪紙上不了臺面,就是剪著玩的。父親又覺得剪紙入門容易,想要做精卻很難。”曾華容説,雖然父親不同意,但從小要強的她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開始鑽研剪紙藝術,而這一堅持,便是21年。
一隻手學習剪紙已經十分困難,而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學習剪紙,全靠曾華容自學。“當時會剪紙的人也不多,加上自己一隻手,別人也不好教。”曾華容説,為了學好剪紙,一有空閒時間,她便從網路書籍搜尋各種資料,學習了解剪紙的歷史、特色等。為了剪出自己的特色,曾華容還將工筆畫和剪紙相融合,這樣創造出的作品既有北方剪紙的粗獷,又具有南方剪紙的細膩,頗具藝術感。
封面新聞記者王越欣李慶
潛心雕刻花“開”紙上
手握一把美工刀,俯在一張紅紙上雕刻,這是曾華容常有的工作模式。剪紙時,曾華容要將頭埋得很低,將身體的力量灌注在左手,慢慢地將圖案雕出來,整個過程緩慢卻嫺熟。
“剪紙看似簡單,實際上工序繁多。”曾華容説,除了最後的粘貼,在雕刻之前,還需構思、擬草圖、拓品,而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一絲不茍、毫不鬆懈。
構圖時的工筆畫雖然繁雜,但憑藉繪畫功底以及耐心的品質,一幅畫雖用時較久,但完成創作不成問題。“雕刻,應該是我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曾華容説,由於少了右手的配合,雕刻的時候不僅不容易固定紙,還易將其揉皺。在長期的摸索實踐中,曾華容將較薄的蠟光紙換成了較厚又硬的卡紙,剪紙工具也從單面剃鬚刀變成更適合自己的美工刀。
多年來,憑著不斷努力,曾華容的剪紙技藝進步神速,成為了文化館一名剪紙能手。一把刻刀、一隻手,刀起無聲、刀落紙屑迸出。手起刀落間,一張張紅紙就變成了盛放的牡丹、頑皮的猴子、嬉鬧的小孩。
曾華容告訴記者,通常她的一張剪紙作品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而如果一刀落錯,就會讓心血白費。“比如像這幅花開富貴,孔雀立於牡丹花,在構圖上就花費了很多時間。尤其是孔雀羽毛的雕刻,就需要更加的細緻,要有足夠的耐心,不然雕錯一點,整幅作品就毀了。”
2009年,曾華容首次舉辦了個人剪紙藝術作品展。“本來展覽是為2008年奧運會準備的,因為地震給耽誤了,作品的主題是運動。”憑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剪紙技藝,曾華容的剪紙作品首秀大獲成功,不僅受到了行業內人士的肯定,還有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前來參觀。這次展覽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曾華容,自此,曾華容對剪紙的熱愛更一發不可收拾,也更加努力地精進剪紙技藝。
為了讓剪紙更精微逼真,她經常對著花瓣、樹葉、飛鳥、遊魚長時間觀察;為了讓作品上的標題、落款文字更加好看,沒有書法功底的她從網上尋找最合適的字體,進行描摹雕刻。20多年來,因為剪紙,曾華容換了無數把刻刀;因為剪紙,曾華容的手指磨出了老繭;因為剪紙,曾華容的視力大不如前。正因為她對剪紙的專注和付出,她的件件作品才更顯匠心獨運,也讓她在各類比賽中技勝一籌。她的作品先後獲得四川省首屆殘疾人藝術節優秀獎,也多次在市、縣級比賽獲獎,2013年,曾華容被授予四川省民間藝術(剪紙工藝)優秀傳承人稱號。
封面新聞記者王越欣李慶
當志願者無償傳授技藝
“剪紙作品貴在傳神,而神韻便來自剪紙人在剪紙時傾注的思想與情感。”曾華容曾經創作了一幅人物剪紙作品《陶醉》。畫面裏,一位穿著裙子的小姑娘正仰著頭,採摘葡萄藤上的葡萄,女孩腳邊的果籃裏,盛滿了新鮮的葡萄。
“彭山的葡萄很有名,每到葡萄成熟的季節,就有很多遊客前來遊玩採摘,陶醉其間。”曾華容介紹説,這幅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次在彭山觀音鎮舉辦葡萄節時,眾人採摘葡萄的場景。作為彭山人,曾華容非常為之自豪,回到家後,便立即著手創作了這樣一幅蘊含了對家鄉的熱愛,又極具生活氣息的剪紙作品。
“沒有思想情懷的作品,即使技藝再精湛,一眼也能看出來,人物不生動啊,沒有靈氣。”曾華容説,在經過多年的沉澱後,剪紙技藝已經很嫺熟的她,開始更加注重作品的內涵和神韻。作品的表現內容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草蟲魚到人物和生活場景,有意識地在剪紙作品裏注入民俗文化和時代特色,讓作品更加豐富深刻,更加具有人間“煙火”氣。
藝術終究是來源於生活的。人生的多次起伏,雖帶給了曾華容磨難,卻豐富了其閱歷,開闊了眼界,成為剪紙靈感的源泉。“剪紙,不僅是我掌握了一門技藝,提升了自身的藝術修養,更讓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生活給予的一切,給我帶來了更多精神上的富足。”曾華容提起剪紙帶來的收穫,感慨頗多。剪紙讓她結識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了解了老藝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技藝的堅守,而這些也進一步堅定了曾華容傳承和弘揚中國剪紙藝術的決心。
2014年退休之前,曾華容在文化館內,就無償地為熱愛剪紙的學生傳授剪紙技藝。退休之後,年近六旬的曾華容沒有停歇,又開辦了兩年的公益性課程,免費教授留守兒童學習剪紙。如今,她又加入了彭山區社會治安志願者協會,經常到鄉村教授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一些剪紙的基本技巧,豐富他們的生活。
許多人喜歡和認可曾華容的剪紙技藝,想要購買其剪紙作品,曾華容大多無償贈送。“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剪紙藝術,將其傳承和弘揚。”同時,曾華容也想通過自己的故事告訴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永遠不要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因為陰影的背後便是陽光。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