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大規模文保成果展
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記者 胡健)“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13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展,這是中國文物大省山西首次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專題展覽。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150件組文物,2座大型墓葬復原場景,10余套文物保護設施設備。展覽分守望文明、妙手神工、未雨綢繆、晉韻文華四大部分,分別從山西省的文物保護工作、發掘與保護、預防性保護、文物利用等方面進行展示。
展覽一大的亮點是揭秘了山西文物保護工作者針對紡織品、漆木器、石刻、陶瓷、紙質文物、磚雕、金屬器、壁畫等多種材質的文物開展針對性修復保護、最終化腐朽為神奇的保護成果。尤其是北齊水泉梁壁畫墓、晉城金代磚雕墓兩座大型墓葬首次在山西公開展出,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漆木器保護,均為近年來山西文物保護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從事5年文物修復工作的孫承灼修復了不少清代的陶瓷,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歷史脈絡的延續。“要把很多破損的文物殘片修復成原來的樣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複雜的要修復好幾個月,需要沉下心來對文物進行系統的研究,以還原它最本真的模樣,把珍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來。”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時偉介紹説,隨著文化遺産的不斷外延和公眾對文化遺産的認知,全民都在關注文化遺産保護,文物修復也需要傳統的修復技術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這也是未來文物創新修復的發展方向。
談到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王時偉説,“據了解山西有40余萬件可移動文物,但能展示的不足10萬件,大量文物需要修復。目前,中國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文保專業,在不斷地培養人才,但他們還是側重於理論層面,我們需要的是傳承修復手藝和動手能力,以培養出更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
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趙曙光介紹説,山西的文物數量在全國排在前列,但整體上還是缺乏一支能跟它(文物數量)匹配的文物修復隊伍。山西省在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尋求“外援”,集結了一批來自北京、浙江、山西等高校和考古行業的專業人才。經過5年多的努力,山西已搶救了1.5萬餘件文物,山西省政府也與9所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求在文物保護上進行深度合作。
目前,山西全省共有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岡石窟研究院8家國有單位具備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專業人員近200人。本次展覽由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山西博物院承辦、全省19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展期至2018年12月16日。(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