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開心麻花的"開心秘笈" 諷刺可以犀利內核必須溫暖

2018年09月13日 10:30:00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諷刺可以犀利 內核必須溫暖

  2015年,在舞臺喜劇領域深耕12年之後,開心麻花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電影作品《夏洛特煩惱》,一舉收穫巨大成功。隨後出品的電影《驢得水》《羞羞的鐵拳》以及今年7月上映的《西虹市首富》,都成為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爆款,開心麻花也成功將自己從小眾的舞臺劇公司轉變為中國知名的娛樂文化公司。

  爆款的背後是什麼?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開心麻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CEO劉洪濤,聽他講述開心麻花的“開心秘笈”。

  標準 嬉皮笑臉插科打諢不是喜劇

  “原創、真誠、真實、觀眾。”問及創作理念時,劉洪濤反覆強調這幾個關鍵詞。

  所謂原創,是“大到故事情節,小到一句臺詞、一個包袱、一個細節,都得是原創的”;同時“真誠”不能缺,要傳達真實的情感和人生,不能在空中飄著, “特別警惕那種不真誠的、皮笑肉不笑的喜劇,‘嬉皮笑臉,插科打諢’,那不是我們理解的喜劇”。

  開心麻花的第一部舞臺劇叫做《想吃麻花現給你擰》,這個名字來自於電影《渡江偵查記》中的一句臺詞:“各位客官樓上請,包子饅頭熱乎餅,想吃麻花現給你擰。”劉洪濤説,這反映了開心麻花的態度:觀眾來這兒,不是“我們這裡有什麼,你就湊合吃吧”,而是“你想吃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對於“接地氣”一詞,劉洪濤也有自己的理解:“誇你‘接地氣’,那你就還是沒跟地氣在一起,是跟普通大眾分開的,我們希望創作者就在‘地氣’當中。”劉洪濤説,現實中天才往往一冒頭就被層層包裹起來,接觸不到真正的生活,“我跟創作團隊強調,希望團隊中出現大量的天才,但不希望天才在空中飄著”。

  發展 專注“試驗田”模式不求高産

  談到成功模式,劉洪濤毫不諱言地“和盤托出”:“通過數百場甚至上千場的舞臺演出,不斷修正和調整劇本,孵化項目和團隊,當項目成熟後,依然由原舞臺劇的主創班底來製作成電影。電影成功了,反過來又能助益開心麻花的品牌。”

  這種“試驗田”模式,看似簡單,其實很難複製,因為背後是開心麻花對於舞臺劇十幾年的深耕。但是,創作週期長也是這種模式的特點,導致開心麻花的電影作品始終處於”低産”狀態。

  對於産量,劉洪濤並不擔心:“我們只想做一部成一部,現在開心麻花擁有了200多名演員,三四十人的編劇和導演團隊,即使每個團隊用3年時間打磨一部好作品,那麼産量也肯定會提升。”而面對洶湧而來的資本,開心麻花能否守住初心?劉洪濤表示:“如果想要投資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的理念和調性,我們才歡迎,否則不會接受投資。我們希望給投資人帶來的是長遠的回報,而不是頭兩三年好,接下來就壞下去。”

  現狀 網際網路時代,逗樂觀眾越來越難

  開心麻花電影多用“自己人”,是否有意“肥水不流外人田”,排斥和外來明星合作?劉洪濤表示,從不排斥和明星合作,很多的時候是迫於現實,因為“明星的檔期大多比較緊張和匆忙,很少有人能拿出富足的時間慢慢打磨一部電影。如果有人願意,又和角色很契合,我們當然歡迎。”

  如今,開心麻花已經有了一批沈騰、馬麗、艾倫這樣的明星演員,但明星演員也未必能在自家的電影裏當主角。以沈騰為例,《夏洛特煩惱》是男一號,《驢得水》沒有參與,《羞羞的鐵拳》裏戲份很少,新片《李茶的姑媽》裏則是友情客串。劉洪濤回應:“我們團隊沒有一哥一姐,開心麻花想自然地形成一個喜劇明星群體,而不是只捧紅一兩個人。”

  “話劇的原創班底是哪些人,那麼出演電影的就是這些人,誰適合角色就誰演。”劉洪濤稱,這是開心麻花一貫以來的傳統,“不是誰紅,角色就是誰的,這樣大家越來越注重原創作品”。

  儘管開心麻花被視為當今喜劇界的翹楚,但劉洪濤依然感慨,做喜劇越來越難,“最難的是怎樣把觀眾逗笑!”劉洪濤分析:“今天的觀眾身處網際網路時代,到處都是段子、表情包和自媒體,已經處於一種被過度刺激的狀態,再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笑,難,非常難。”

  觀眾越來越難以取悅,觀眾的意見對劉洪濤更加重要了,每逢開心麻花有新電影上映,盯著網頁看大量評論,成為他必做的功課:“基本每篇長評,我都會看,除了自家的電影,還會看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的評論。”這被劉洪濤視為聽取觀眾意見的重要方式:“現在觀眾比創作者聰明多了,像《岡仁波齊》《二十二》這種小眾的電影,都能獲得廣泛的認可……那种老覺得自己最聰明、別人傻的創作者,觀眾是不會喜歡的。”

  風格 喜劇類型多樣,內核一定要溫暖

  如何滿足越來越挑剔的觀眾?不斷創新,是劉洪濤給出的答案:“我們是喜劇公司,但不是單一的爆笑喜劇公司,可以開發更多的喜劇類型,追求風格更多樣化,給觀眾看不一樣的喜劇。”

  事實上,雖然開心麻花的電影作品僅有幾部,但每一部都在“喜劇”的外殼下,有個性上的差異。在劉洪濤看來,《夏洛特煩惱》是代表麻花舞颱風格的典型爆笑喜劇,包袱很密集癲狂;《驢得水》則偏向黑色幽默,很有思想性,在藝術風格上有獨特追求;《李茶的姑媽》製作上更“洋氣”,用大海沙灘別墅等畫面來批判拜金主義,同時戲劇結構非常嚴謹,環環相扣。

  但變化之中有不變,“年輕、時尚、有夢想、有智慧”始終是開心麻花追尋的共性。劉洪濤強調:“態度可以犀利,可以有強烈的諷刺和批判,但是內核一定要是溫暖的,一定讓觀眾看到希望,看到夢想,憧憬美好的生活。”

  未來 舞臺劇要做大,電影追求小而美

  開心麻花內部如何解讀舞臺劇和電影這兩個版塊的關係?劉洪濤表示:“電影給戲劇帶來品牌價值的增值,商業價值被放大。舞臺則為電影孵化項目,培養團隊。舞臺劇確保了現金流,讓我們做電影的心態非常從容,對電影也是一種宣傳,二者是一種非常良性的互動關係。”

  2010年,開心麻花共演出了210場;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100場。八年十倍的增長量蔚為可觀,但在劉洪濤看來,中國的電影市場經歷過快速增長的“井噴期”,而演出市場還沒迎來,“離爆髮式的增長還早著,有很大潛力”。

  2017年,舞臺劇業務給開心麻花帶來了稅後7000萬元的利潤,“雖然在利潤結構裏比例較小,但這部分非常穩定,而且每年都有增長。未來,我們對於舞臺劇營收的基本目標是每年15%以上的提升。”劉洪濤表示。

  信心來自哪兒?劉洪濤認為來自三方面:“首先,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觀眾走進劇場;第二,演出場地在增加,2017年麻花的演出已經涵蓋了70多個城市;第三,創作量也增加,兒童劇、音樂劇,甚至引進了一批外來劇,還開設了舞臺藝術培訓業務。”

  “話劇、戲劇演出要往大了做,電影業務希望小而美,能做成一個是一個,每一個都達到票房和口碑的雙贏。”劉洪濤如此希望。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