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深澤墜子戲保護成果展演 專家把脈小劇種發展
中新網石家莊9月7日電 (記者 高紅超)在戲曲演出不景氣的當今,小劇種戲曲的生存更加艱難。受眾少、規模小,是小劇種戲曲面臨的共同問題。然而,在6日舉行的國家級非遺深澤墜子戲保護成果展演上,人們看到了這一北方稀有劇種的難得的“活態傳承”。
當日,河北省戲曲類非遺傳承與發展研討會暨國家級非遺深澤墜子戲保護成果展演在石家莊市深澤縣舉行,展示了近年來戲曲類非遺傳承方面取得的成就。
舞臺上,出演深澤墜子戲的演員們不僅有師徒,還有父子倆;不僅有從藝多年的“老戲骨”,還有來自深澤墜子戲輔導基地——馬利中心小學的小學生們,以及當地熱愛深澤墜子戲的群眾演員。充分展示了從師徒傳承、家庭式傳承、戲曲進校園傳承、群眾文化傳承等多方面保護成果。
深澤縣是河北省一個平原小縣。在這一帶,墜子戲曾經風靡一時。年屆八十的深澤墜子戲第二代傳承人張正平、段玉榮夫婦當日也來到展演現場,講述了這一劇種的産生、繁榮與發展。
該劇種起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幾家活躍在深澤城鄉的墜子書説唱藝人聯合起來,模倣京劇,將人物分角色進行化粧,衍化為登上舞臺表演故事。
墜胡聲聲,品氣象萬千。段玉榮回憶,當年他們到處演出,很受歡迎。演出的海報一經貼出,買票的人通宵排隊,一票難求。“賣了被子看墜子”即是觀眾癡迷和喜愛墜子戲的寫照。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全省唯一一家專業墜子劇團,深澤縣墜子劇團還經常往返于保定、太原、榆次等地,經常連續演出幾個月,場場爆滿,盛況空前。
然而,“年年難唱年年唱,處處無家處處家”,這句話不僅是墜子藝人的真實生活寫照,也道出了小劇種戲曲面臨的日益艱難的生存處境。
據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戲曲理論研究室主任王露霞介紹,“河北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河北省最終確定的36個戲曲劇種中,小劇種佔絕大多數。
王露霞説,“由於流佈區域小,小劇種往往受眾少、規模小,因此,生存都相對比較艱難,甚至瀕臨消亡。”
對小劇種的拯救以及未來發展路徑的探討迫在眉睫。當日下午舉行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深澤墜子戲等小劇種戲曲的傳承發展建言獻策。
“千萬不要貪大求洋”,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級編劇陳家和認為,深澤墜子戲的“母體”是説唱藝術,長項在“嘴上”,在於文本上的夾敘夾議,應保持“説書”的特點,同時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創作上“接地氣”,用當地人的語言,表演老百姓熟悉的“家長裏短”。
“活潑的、最有生命力價值的東西在民間。”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院長龐彥強亦認為,在發展本劇種特色時,應當研究地方文化、音樂、語言特點,讓它深入當地人內心。
除了重視本土資源,王露霞還認為,現代觀念或者説現代意識是當下戲曲走出低谷的重中之重。
王露霞説,小劇種戲曲的兩大重要任務是讓傳統嫁接現代、讓劇場連接市場,關鍵在於現代觀念。比起大劇種的龐大、負重而言,小劇種具有靈活、輕便的特點,在從傳統觀念向現代意識轉變中,具有明顯優勢。“劇目必須與現代人審美情趣和情感方式契合,絕不能讓觀眾看了戲而感到疏離。”
傳統戲曲的發揚光大離不開人才。制約墜子戲發展的還有演員隊伍後繼乏人、演員待遇偏低、文化層次斷檔等諸多問題。
深澤縣副縣長張軍良表示,當地非常重視墜子戲的傳承保護工作,在財政拮據的情況下,每年撥付一定經費用於墜子戲的保護傳承,列入財政預算。
近年來,深澤縣墜子劇團還開展了青少年傳統戲曲教育活動,墜子戲進校園成果豐碩,馬利中心小學排練的墜子戲多次在省市獲獎。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蔣國新認為,深澤墜子戲取得了“活態傳承”的效果,另外,還應重視對劇作家和音樂家的培養,因為“劇本是戲劇之本,音樂是一曲之種。”
本次活動由河北省文化廳指導,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石家莊市文廣新局、中共深澤縣委、深澤縣人民政府主辦。(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