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提升城市品質(美麗中國)
創意設計是新時代建設的新動能。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征程中,美術院校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廣州美術學院一直秉承“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需求,以美術與設計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藝術學理論與人文教育為支撐,多學科交叉融合,産學研聯動,主動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特色,立足珠三角這片沃土,與東莞市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整合“政産學研”等多方資源,將文化創意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城市轉型升級中的共性問題、關鍵問題和突出問題引進學科建設之中,以問題設課題,以課題設項目,以項目組團隊,帶團隊出成果。校地雙方協同創新,為美麗中國的新時代建設展開新的實踐探索。
校地合作新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實施外向型帶動戰略,使這個地處珠三角腹地的農業縣城發展成為“國際製造名城”,同時相對粗放的發展模式,也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壓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東莞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東莞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積極探索實踐具有東莞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招才引智,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是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破解創新資源不足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東莞積極吸引國內相關高校院所來莞合作,建設30余個新型研發機構。2015年,廣州美術學院與東莞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與東莞之前建設的眾多理工類新型研發機構不同,這是國內首個由高等美術學府與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以創意為源頭,以內容為核心,以科技為支撐,充分發揮廣州美術學院的學科、人才優勢,匯聚並帶動國內外藝術院校的創新創意資源落地東莞,為東莞的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創意支撐。
文化創意如何全面融入東莞這個“國際製造名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嶄新而富有挑戰的課題。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東莞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還是城市品質、文化和公眾素質的轉型升級。單靠某一學科、某一團隊,單靠學校一己之力,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新形勢下推動城市轉型升級的要求,需要打破學科之間、院係之間、院校之間、校企之間的藩籬,以協同創新的胸懷和機制,主動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創新、創意的動能。
兩年來,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與廣東省創意産業研發中心、廣州市嶺南文化創意動漫研究基地等機構緊密合作,圍繞“美麗鄉村”“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海上絲綢之路”三大主題開展20余個協同創新合作課題,助力東莞城市品質提升、産業轉型升級、文化傳承與創新、公眾文化藝術素質提高,成果豐碩。
人文薈萃新課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莞水鄉無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主戰場”之一。總面積51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21%的東莞水鄉,是珠江東岸唯一的嶺南水鄉。2012年起,東莞市積極謀劃以經濟區概念推進水鄉經濟區統籌發展,定位成為國家水鄉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作為首個落戶東莞水鄉地區的文化創意類新型研發機構,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認真梳理東莞水鄉文脈,積極參與對東莞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升級改造,通過具體藝術手段,實現城市文化設施的規劃設計提升和重要景觀創作。同時,挖掘東莞本土特色文化資源,結合舊城改造和舊村整治,開展東莞特色宜居環境規劃研究,改善古鎮古村環境,將文化創意與生態宜居城鎮建設深度融合。
廣州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吳衛光教授親自率領建築、歷史、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公共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團隊,選擇東莞萬江水鄉村落的更新改造利用為專題,以水蛇涌社區的舊廠房業態與村居故事為出發點,將舊廠房與河涌改造作為切入點,把地域文化傳統與未來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對社區場地進行修復與更新。在拆與留之間,該團隊儘量利用原生材料進行改造:用當地竹子,對原生建築進行加固和嫁接,延續出新的可用公共空間,具有很強的形式感與本土性;把舊建築變換為休閒民宿,為城市遊客提供短期旅遊居所;考慮鄉村老人與兒童的需求,將圍繞參天大樹而建的露天圖書館設計成一座可圍坐、可攀爬的“宮殿”……尊重古村的歷史情感,延展工業的文化厚度,以“微介入”“微改造”的方式喚醒、激發水鄉村落源源不絕的內在活力,為市民展現了水鄉建設的美麗藍圖。
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主任馮峰教授率領團隊所設計的《時間中的嶺南村落》,將中國園林精神與當代藝術相結合,將自然景觀融入藝術景觀創作。他們用金屬框架搭建一系列嶺南民居,其間種上紫荊、杜鵑、桃花,隨著四時更替,樹木發芽、開花、落葉、枯萎……不斷迴圈往復,如同一件“不斷生長的建築”。
在關注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科帶頭人、中國壁畫學會常務理事齊喆教授,致力於城市地鐵空間的公共藝術景觀規劃,完成了20多幅不同材料的壁畫創作。他帶領團隊通過挖掘東莞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現代文化資源,結合東莞地鐵二號線每一個站點所在地區的文化特色,緊跟現代審美思潮的轉變,將東莞優秀的文化脈絡與現代審美格調進行有機結合,東莞龍舟、千角燈、嶺南鑊耳屋、市花玉蘭花、茶山公仔、東莞美食、老字號老招牌……東莞的城市一景或古村一隅,以多元創新的藝術形式與市民近距離接觸,鐵筆生花,地鐵沿線站點成為東莞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緊密交融的“美術館”。
文化是現代生態都市建設和發展極其寶貴的資源,是城市、鄉村的名片與靈魂。東莞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具有深厚的嶺南文化積澱。兩年來,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設立“非遺聯合研究基地”,廣東省高教攝影教育專委會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勞業辛教授,圍繞東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調查、研究,選取有價值的人物、事件、現象等,利用數字化影像技術,通過攝影、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等數字影像方式進行創作,對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整理、記錄、傳承與推廣,令新生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及傳播的生力軍。
“下莞上簟,乃安斯寢”,是《詩經·小雅·斯幹》裏的一句詩,詩句中的“莞”,便是指用東莞特産莞草製成的草席。莞草的種植和編織技藝曾流傳千年,如今卻僅在東莞老一輩的腦海中留下些許記憶,甚至陷入“無草無人”的困境。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的張欣琦、梁洛文團隊,重拾這一古老技藝進行再設計和編織生産。一根根看起來乾癟的莞草,在設計團隊的手中蛻變成時尚的燈具、茶几、屏風等各式創意傢具飾品,讓看到這些莞草文創産品的市民都不禁驚嘆,“這樣的莞草我也想擁有”。
人才聚集新動能
美麗城市,需要更多懂得“美”的建設者和文化消費者。如果公眾的文化藝術素質、生態文明素質不提高,産業升級就不能持久,城市發展的後勁也勢必不足。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從成立伊始,便非常重視文化創意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互融共創。研究院發起並承辦“東莞創意設計活動周”,主辦“東莞龍舟文化創意節”,發起成立“東莞城市品牌創新中心”,協辦非遺進校園、東莞文化創新學堂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動。這些精彩紛呈的文化創意活動,既有國內外創意大師坐而論道,也有創意集市、親子活動、藝術工作坊、展覽導覽等諸多接地氣項目,不僅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創新品質,而且滿足了大眾愛美、學美、審美的強烈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化創意融入美麗鄉村、魅力城市建設,不僅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能提升城市對高端産業和人力的吸引力。2016年,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承辦“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全國共有703所高校1.9萬餘名大學生約2.6萬件作品參加大賽。通過大賽,眾多優秀新銳設計師來到東莞,了解東莞,發現東莞“不一樣的精彩”,也更加喜歡這個魅力小城。為了促進更多優秀工業設計成果與東莞製造業緊密結合,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與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東莞市産權交易中心、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等單位聯合發起成立“松山湖創新要素配置中心”,在東莞市經濟和資訊化局指導下建設“工業設計資源整合平臺”,與廣東省工業設計重點實驗室合作共建“工業設計協同創新中心”為東莞企業提供工業設計診斷服務……這一系列舉措,對推動工業設計與東莞製造業的融合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準,推動綠色低碳産業發展,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美麗東莞,是東莞在新時代對美好生活的探索與追求,也為師生提供了鮮活課題和實踐平臺,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兩年來,廣州美術學院近80位教授、副教授帶領一大批研究生、本科生紮根東莞,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人才培養模式從“課程制教學”轉變為“課題制教學”,人才培養品質不斷提高。2017年,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被正式立項為“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可以預期,協同創新、協同育人的平臺將聚集更多高層次人才,為東莞建設“國際製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帶來文化創意的新動能,為建設美麗東莞、提升城市品質帶來生機與活力。
(作者為東莞廣州美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4日 12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