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通過電影新技術走向世界
原標題:中國戲曲通過電影新技術走向世界
“中國電影不能沒有戲曲電影的一席之地。”曾參演三部戲曲電影的崑曲名家蔡正仁22日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戲曲電影論壇上説。
從1905年京劇《定軍山》被搬上銀幕,成為中國第一部電影,戲曲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逾110年的發展歷史。
這是多年來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舉辦戲曲電影論壇。尚長榮、蔡正仁等京昆名家薈萃,滬上越劇界代表等也共襄盛舉。蔡正仁説,拍好電影,是傳承和發展戲曲的重要手段之一,電影為戲曲擴大了觀眾面。
新起點:一花引得百花開
更多中國戲曲作品正在走向國際銀幕。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3D全景聲版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舉辦全球首映;在劇種內部率先創新,3D版昆劇電影《景陽鐘》和3D版越劇電影《西廂記》從海外載譽歸來,舉辦國內首映;修復版經典越劇電影《紅樓夢》也與觀眾見面。戲迷和影迷喝彩、鼓掌、點讚。
更為巧合的是,用鏡頭聚焦中國戲曲和戲曲人的“前世今生”,胡玫導演的最新故事片《進京城》獲得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高度評價,將衝擊多項大獎。
電影節期間傳來的消息還有,滬劇電影《雷雨》已經開機,京劇電影《貞觀盛事》也即將開機。
追溯戲曲電影史,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直到今天上海電影博物館內仍珍藏著當時這部“梁祝”拍攝時的道具。約一甲子之後,又是在上海,中國人首次用3D和全景聲技術拍攝京劇電影——《霸王別姬》。
一花引得百花開。如果説,當初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戲曲電影的“1.0版”,那麼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直接將中國戲曲電影推向了“2.0版”。此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又將相關技術引入到昆劇、越劇電影創作中。
新技術:讓滿園春色“留得住”
“四個字,淋漓盡致,來形容京劇電影引入3D技術後的效果,很恰當!”京劇花臉名家尚長榮,在梨園行裏已“觸電”多次,每一次拍攝都讓他意猶未盡。
“電影的基礎是一種科技創新,創新是靈魂,今天的戲曲電影,也需要基於技術的再創新。”連續執導3D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的導演滕俊傑説。他已嘗試把超高清的8K技術運用於相關電影拍攝中。
細數近年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及旗下院團出品及拍攝的戲曲電影,已有近10部。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説,戲曲電影在保留戲曲藝術精髓的同時,突破了舞臺表演的局限,能夠借助電影傳播手段吸引新觀眾,助力戲曲煥發新生命。
藝術家們還在思考,如何通過戲曲電影的拍攝,不僅能留存、傳播經典,更要培養人才、傳承文化,不斷夯實中國戲曲的根基。
新視野:墻內開花“世界香”
令戲曲界也感到驚訝,首部3D版昆劇電影《景陽鐘》、首部3D版越劇電影《西廂記》近年來在加拿大等地上映,引發當地華人戲迷轟動。
墻內開花“世界香”,中國戲曲借助電影新技術正不斷走向世界。
2015年,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應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之邀在巴黎舉行歐洲首映,並獲得行業權威——國際立體影像協會頒發的年度獎項。2016年《霸王別姬》又受邀作為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周開幕影片放映。通過電影,“戀上”京劇的中外戲迷中,有的是年過半百的中年人,也有不少是出生於2000年以後的小戲迷,有的還為此專程到上海,希望“拜師學藝”。
《霸王別姬》不是孤例,緊接著3D全景聲京劇電影《蕭何月下追韓信》也摘得多個國際獎項。
借助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景陽鐘》和《西廂記》也進一步被中外觀眾認識。之前這兩部作品雖未在國內公映,但多次獲得國內外獎項,一些海外場次甚至一票難求。
為拍攝《曹操與楊修》從美國多次返抵上海的京劇名家言興朋説:“我在電影片場和劇院裏看到了中華傳統戲曲的希望,電影的表達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了戲曲,這對中國戲曲的未來而言,是最好不過的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