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辯手到辯者——他們終要超越時代

2018年04月24日 15:11:00來源:環球網

  最近有兩個關於辯論的話題刷爆了朋友圈,一是某高校辯論賽以“掀起中美貿易戰是因為美國膨脹了/心虛了”為賽題,二是在火熱的辯論世界盃上,哈佛女孩以“年輕就是,我偏要勉強”的理想宣言引起轟動。

  某高校關於中美貿易戰的辯題,乍看之下是一種當下大學生對於國際熱點的關注,也是以一種戲謔的方式讓大家莞爾一笑。但是細細品味一下,這個辯題的背後體現的是出題人的自大:當我們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品評當下世界的重要話題,用兩種負面的詞彙框定我們思考的方向,這已經是對嚴肅的思維和邏輯的嘲弄。 

  相比之下,21日結束的《最強辯手》海選賽暨華語辯論世界盃的決賽辯題:“21世紀青年人更應該做加法/減法”,則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面對我們當下青年在時代當中的焦慮:面對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社會和不斷攀升的消費主義大潮,我們是不斷提升以求進取,還是抱樸守拙經營好自己的一方天地呢?

  面對這一問題,一向以冷靜著稱的哈佛大學四辯詹青雲,奉獻出了本次比賽最為令人激情澎湃的結辯陳詞:“年輕就是要衝破社會上的那些陳舊的束縛,去追求心中所愛,活出一個真正多元的世界。既然這個世界向我們宣稱它是開放而包容的,那我們就要讓它去實踐自己的諾言,去拓寬這個世界未來的無限可能。是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  

  當然,這一辯題的討論沒有一個一定正確的選項,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把我們當代青年人和當代社會真正面臨的問題,以一種嚴肅而非戲謔的方式進行討論,去給予世界新的可能。在大眾看來,或許有些辯論、有些辯題是大學生的思維遊戲和口才練習。但如今,“辯論”除卻語言的訓練外,越發重視對時代和“人”的反思。當年的大學生也逐漸成為社會主力,當年的“遊戲”在不經意間搭上了“時代”的列車。

  辯論的話題變了?也是時代變了

  “辯論”進入公眾視野,嚴格來説是從上世紀的大專辯論賽開始。1993年,蔣昌建在新加坡賽場上,意氣風發地説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人性本善”的主張,在風雲變幻的世紀之交為“人”背書,對於當時的國人而言可謂振聾發聵。

  然而這于辯者不算罕見。不知多少辯手的入門課程是從古希臘哲學開始。“人,認識你自己”。兩千多年前,“敗壞青年”的蘇格拉底遊走于希臘街頭,用今天被廣泛應用的“蘇格拉底式”教學開啟了人類自我反思的大門。在同時代的中國,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每日聚在一起,談論國是大計、社稷民生。除了以“白馬非馬”而被後世誤讀為詭辯家的名家之外,奔走列國的孔子相信人性本善,同是儒家大家的荀子卻堅信人性本惡。

  此後兩千多年間,時代不斷流轉,但那些具有超越時代智識的學者從未停止辯論,且每一場重要的辯論都與時代緊密相連。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佛教禪機論辯、為市民階層所津津樂道的蘇東坡與佛印論“牛糞”、令儒林矚目的“鵝湖之會”,無一不是脫胎於時代而影響深遠的“社會大辯論”。

  回望當代,1993年之後,借由一代大學生之口,許多思想問題、社會問題回到公共討論。而此後二十多年,辯論陷入了沉寂。這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空前發展的二十年;是的社會發展和網路普及帶來了更多元的社會討論的二十年;也是我們面對太多的資訊而變得手足無措的二十年。但這二十年間的辯論其實從未停止。二十年,足夠培育出一批優秀的辯手:黃執中、林正疆、胡漸彪、馬薇薇、周玄毅、熊浩,等等各有風格的優秀辯手乃至宗師從未停止交鋒。社會和時代早已經為我們做好了經濟、思想的一系列準備,等待的正是那些可以超越時代聲音的出現。  

  2015年,一批以辯論為主要形式的綜藝節目出現在了網上,再次引起大眾的關注,一直屬於小眾圈子的辯手們回到公眾視野。這些綜藝節目娛樂化的外衣之下,仍然是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在一個變化如此之快的時代,家庭、生活、社會、人生選擇問題成為了年輕人乃至所有人的迷茫,人們突然發現,那些嚴肅的問題,依然需要我們系統、專門地進行辯論。

  辯者初心:他們想要超越時代

  “正反本無常”。

  真正的辯者,拿到手中的持方,都要有所取捨。取,話題真正的內涵、時代的映射;舍,內心自我的偏執、無關宏旨的辯術細節。面對大眾,有人為真理而戰,有人為所代表的群體而戰,但不管哪一種角色扮演,辯者深知只有雙方的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結合在一起,話題內容才是完整的。或許在雙方之間,辯者爭的是勝負,但對於觀眾而言,少有人會因為一場辯論而決定觀點乃至選擇,但辯者期待看到,觀眾能夠在交鋒之間收穫自己的獨立觀點——這對於任何辯論的參與者而言,都是至高的理想。不管是“大城床”還是“小城房”,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其道理,辯者能做到的,就是通過明確的觀點和比較,幫助糾結的你想出自己的答案。  

  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正如鳳凰網《最強辯手》節目面試官、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儲殷,在辯手海選賽上闡述了他對辯論的理解和最強辯手的意義:“當網際網路當事實越來越多、真相越來越少;聲音越來越多,但是思想越來越少,在這樣一個思維愈發空洞匱乏的時代,有價值、有深度的觀點被邊緣化,令人感到悲哀和遺憾。因此現在的辯論類節目,正要不止于辯,要在樹立深刻、多元的價值觀和立場,這也是辯論的意義。”

  從辯者的角度而言,贏得勝利固然重要。但從僅僅熟悉辯論技術的辯手,到成為放下功利心,以學識、閱歷、人格打動人的辯者是一條很長的路。著名辯者、武漢大學青年教師陳銘也説,最強的辯手要做到不僅要“有理有據”還要做到“有情有義”。那不僅僅是週全的理性和邏輯,還是人性的光芒,是背後高尚的價值觀。沒有一位“辯手”奔波幾千公里、徹夜頭腦風暴是僅僅為了“贏”。通過辯論、通過與對手、隊友、同好的交流,成為有思想、有智識的辯者、智者,是每一個堅持數年、看似偏激的辯者的初心。

  我常見到輸了比賽卻盡興而歸的辯者,也常見到贏了比賽卻索然無味的辯者。辯論的話題永遠是時代的産物,但是對於辯者來説——他們不止想要贏對手:他們想要超越時代。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