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發現清代古墓 墓主族人中有鹽商望族
自貢發現清代古墓 墓主族人中有鹽商望族
4月初,自貢三位收藏愛好者在大安區鳳凰鄉永勝村的建築工地發現一處清代家族墓葬,遂向自貢市文物部門上報。4月中旬,經過自貢市文廣新局文物科、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大安區文物管理所等單位考古專家,連續幾日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後,墓葬情況已基本清晰。
據了解,墓葬主人之一的黃敦基的族人中,曾有自貢當地顯赫的鹽商家族。據黃氏後人介紹,其族譜記載,黃氏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治水時期,歷代族人中曾出現多位歷史名人。目前,該墓葬只進行了部分發掘,後續還將進行勘察考古。
發現古墓 收藏愛好者在工地遷墳廢墟中
“我和謝後坤、李棟懷是自貢市收藏家協會的會員,平時我們總愛四處去尋找值得收藏的藏品。”自貢市收藏家協會會員殷道全説,4月8日這一天,我們聽説大安區鳳凰鄉永勝村的建設工地正在大面積遷墳,便一大早就趕到當地,想看看會不會有什麼發現。
到達現場後,殷道全等三人無意中發現一塊被泥土掩埋的石碑,上面雕龍畫鳳,並且刻著文字。“我們仔細閱讀碑文,發現有‘正四品’字樣,立刻覺得這塊墓碑的主人不尋常。於是,我們趕緊向市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楊源報告情況,他又通知了文物部門的考古專家前來。”
殷道全介紹,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把遮住石碑的泥土扒開,露出了上面的雕刻痕跡。“儘管經常接觸文物,但大家都覺得這塊石碑雕刻得太精緻了。後來,我們發現墓碑缺了一個角,在等待過程中,從周邊的廢墟中將它找到,完璧歸趙。”
墓葬初考 墓主與歷史人物李慎彝係姻親
經過考古發現,該墓葬為遷葬合葬墓,有三個墓室,墓主人為清代富順井支黃元鑰繼配田氏,居中。黃元鑰長孫黃敦基(字實菴)附葬,在左。黃敦基妻王氏附葬,在右。墓室為板瓦與石灰砌築,中室長3米,寬0.73米,高0.5米;左室長3米,寬0.94米,高1.04米;右室長3米,寬0.94米,高1.04米。墓葬曾遭到多次盜掘和破壞,墓中未發現遺骨、遺物。
墓前立有墓碑,墓碑材質為黃漿石,雕刻精美,正面刻有“賜進士出身授奉政大夫任福建臺灣府淡水同知姻家晚李慎彝頓首拜填”、“誥贈正四品昭武都尉太學生顯考黃公字實菴府君祔左”、“皇清例授孺人顯曾祖妣黃母田老太君之墓”等銘文。
墓碑銘文揭示了黃氏家族與清代臺灣府淡水同知李慎彝家族的姻親關係。李慎彝(1777—1855),字允若,號信齋,四川威遠新店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道光三年(1823)擔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道光六年(1826)擔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道光九年(1829)調升臺灣府葛瑪蘭廳通判,兼理淡水廳務,道光十一年(1831)調升湖北鄖陽府知府,後告老返鄉。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為臺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官職品等為正五品,專司負責北臺灣內政。李慎彝在臺為官八年,勤政愛民,宣傳教化,政績卓著,百姓稱頌,為治理和開發臺灣北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但史料對於李慎彝及其家族記述較少且有謬誤之處,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為研究李慎彝及其家族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目前,自貢市文廣新局已對發現的遺物採取了異地保護措施,後續研究正在進行中。
族人講述 族譜記載兩次參與“川鹽濟楚”
記者了解到,與該古墓所繫的黃氏家族還有後人居住在自貢。隨後,記者與其後人黃顯明和黃樹文取得了聯繫。今年62歲的黃顯明,與黃樹文同屬一個先祖峭山公。黃樹文今年已經75歲,他是四川省江夏文化研究會的監事長,專門從事這一支黃氏家族文化的研究。據黃樹文介紹,江夏便是黃氏,這在族譜有詳細記載。
“我們的族譜曾記載墓葬的遷移,但‘廬墓圖’已經失傳,因此若不是這三位收藏愛好者發現,我們也不知道黃敦基的墓埋在哪。”黃顯明介紹,我們這一支黃氏家族的老祖宗庚七旨公,在明初年間由湖北孝感入川,在富順縣牌樓壩落腳,明末又遷到自流井,現在已經23代了。
他説,族譜記載,家族中曾出過18個進士,200余個貢生,還有在省外任巡撫、督察史等官職的黃氏族人。“自貢這支黃氏族人,始祖啟訓公是一名秀才,在自流井被封官任職。他的孫子紹魁這一房有三個兒子,他們在自貢經營的井鹽生意,越做越大,成為當地顯赫的鹽商家族。”
黃樹文介紹,富順井支龍門黃氏在自貢鹽業歷史進程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從經營鑽井、灶、燒鹽、販運,均可見於族譜中。家族立分等事宜,祖宗行錄中都有記載,同時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當時在大安寨、三多寨等地,都有黃氏家族的鹽井、店面等財産,家族中發展仕途、從事鹽業的不在少數。”
“家族中記載經營井鹽生意,最早為‘大清康熙五十九年立分文中,六口鹽井,另若干荒井,井灶規模之大,可追溯至大明朝。咸豐初年,因兩湖缺鹽而淡食,販運濟市,以解鹽荒。’”黃樹文介紹,族譜記載,祖先兩度販鹽奔波于川湖水路間。此時,正當是第一次“川鹽濟楚”時期,自貢鹽業迎來飛速發展的歷史機遇,黃氏族人抓住了這個機會,迅速在井鹽業做大做強,成為當地鹽商望族。
文化保護 將黃氏宗祠建成井鹽文化遺存
黃樹文介紹,目前在南充、廣安、瀘州、宜賓、內江、自貢等地,均有黃氏族人,也建起了研究會,對本族文化進行研究。此外,他們還有世界黃氏研究會,每年都在舉辦文化活動。“目前,黃姓已是中國的大姓,加上海外的黃氏族人,總數超過3000萬人。”
“我們這一支黃氏族人,就是位於鳳凰鄉永勝村的這個宗祠的族人,叫做龍門祠。富順的東湖祠是總祠,但這個祠堂已經不在了,而位於永勝村的龍門祠仍然還在。”黃顯明介紹,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保留這個宗祠。
黃顯明介紹,這個祠堂經歷了數百年,見證了當地井鹽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家族文化的一個精神歸屬。“它是自貢歷史文化的寶貴遺存,對於研究歷史有相當的價值,希望能夠得到保護。另外,我也希望能夠將祠堂開發為一個文化旅遊景點,讓更多的遊客了解我們黃氏先祖的事跡,了解自貢的井鹽文化。”
目前,黃氏族人已準備重修族譜,而上一次重修還是在1947年。“富順縣黃六豆花的創始人黃光全也是我們的族人,他是四川省江夏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如今,他正在計劃重修族譜,重新聯絡失散全國甚至海內外的黃氏族人,重振黃氏家族興旺。”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恪生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