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大劇院首演 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説

2018年04月23日 10:28:00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牟森歸來,舞臺白描平民史詩

  昨晚,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説改編的話劇《一句頂一萬句》首演,一部平民史詩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鋪陳開來。那些看似並不重要的普通人的故事,于黯淡之中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在舞臺上被認真地講述著。

  神作登臺意韻綿長

  劉震雲的小説《一句頂一萬句》被稱為“中國版《百年孤獨》”,描述了一種中國式的孤獨感和友情觀。

  早在2009年,《一句頂一萬句》于《人民文學》上刊發時,久不做導演的牟森便像“迷弟”一樣緊追著連載讀完了這部作品,還寫下了八個字,“地老天荒,山高水長”。機緣巧合,近十年後牟森回歸舞臺,便將這部心儀已久的作品搬上舞臺。從最終呈現在舞臺上的戲劇中,也能體會到當初他那八個字的意韻。

  這是一部描摹平民的史詩,劇中16名演員飾演了七十余個角色,每一個無關緊要的人都有名有姓,沒有一個人被忽略。無論是劇中的吳摩西、曹青娥、詹牧師,還是牛愛國、吳香香、章楚紅、龐麗娜、馮修文,他們都是滄海一粟,但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的時候只是為了追尋一個説得著話的人。

  全劇分為“出延津”和“回延津”兩部分,吳摩西、曹巧玲、牛愛國三代人的命運,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交錯纏繞,其中有無法逾越的宿命,也有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奮力掙扎。那些從未被重視的生命在劉震雲的筆下被賦予靈魂,在牟森的舞臺上又有了生動的形象。三個多小時的演出,按理來説是比較長了,可是全劇非常流暢,並不使觀眾覺得坐立不安,在當下已經非常難得。

  “大神”歸來很淡定

  牟森被看作是中國戲劇界的傳奇,1986年他創立的“蛙實驗劇團”是中國當代首個獨立民間戲劇團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大神布朗》《彼岸》《零檔案》《與艾滋有關》《紅鯡魚》等作品陸續上演,牟森也成為歐洲主流戲劇節的常客。

  許多觀眾對這位“大神”級導演都是只聞其名,沒有看過他的戲,時隔二十年歸來,自然是吊足了胃口。

  不過,當《一句頂一萬句》的大幕拉開,牟森的舞臺卻顯得非常“淡定”,並沒有想像中的先鋒、大膽、前衛。除了或橫亙、或豎立在舞臺上的超長燈管,看上去跟許多傳統話劇有些不一樣外,其他的似乎沒什麼特別之處。

  整個舞臺空空如也,只有起起伏伏的小坡,把所有的舞臺空間都給了演員。有的場面非常簡單,有的場面則充滿詩意,比如劇中老年的曹青娥,在空曠的、淡藍色的荒原上,倚著豎著的燈管而立,回顧她的人生時,原本平庸的人生也多了詩意的色彩。有時候,又會有拖拉機這樣大型的道具開上舞臺,給全劇蒙上一層魔幻色彩。

  劇中對歌隊的運用非常大膽。除了幾位主角外,歌隊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場上,不僅渲染氣氛,也通過敘述來推進劇情。與傳統歌隊不一樣的是,他們所吟唱的不是歌詞,而是原著中的敘述語言,雖然沒有什麼音樂性,但在演出中營造了一種令人感觸頗深的氛圍。

  沒有表演的表演最動人

  劉震雲説,文學作品就是一個孤獨的人等到另一個孤獨的人,在《一句頂一萬句》中這種孤獨感更強。

  不過,等待到牟森的劉震雲大概會少一點孤獨的感覺。在牟森的呈現中,既有一個長篇小説應有的容量和品質,也達到了劉震雲希望的——用話劇放大“所有心事無處訴説的人的聲音”。

  這樣一部大製作,牟森沒有請大腕演員。全劇16名演員中僅有兩三個職業演員,其他人都是非職業演員。無論是職業演員還是非職業演員,都以最樸實的面貌演齣劇中人,在牟森的調教下以一種不加修飾的表演,直接地去打動觀眾。

  劉震雲當初認為這種選擇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效果是好,另一種效果是更好。”現在看來這種選擇比較準確,畢竟舞臺上的主角都是被忽略的人和他們的情感。若真有一兩個明星閃耀在舞臺上,還真的會令人跳戲。正因為這些看起來平凡如草芥的人站在舞臺上,演繹他們被忽略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調動臺下觀眾的代入感。

  在敘述上,原著小説採用擬話本形式,由一個人帶出另一個人,衍生出平民群像。而牟森的舞臺敘述也更多采用白描手法,沒有更多的綴飾,演員以直截了當的敘述,毫無遮掩地講述自己的“殺心起”“殺心落”,用平靜的語言講述小人物驚心動魄的生活,冷靜、克制地描繪出幾代人的生活長卷。正如牟森與劉震雲的惺惺相惜,小説與話劇也互相成全。

  該劇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三場,隨後還將啟動全國巡演。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