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式圖書標題大行其道 責編:想賣好標題就要起得妙

2018年04月23日 10:16:00來源:北京青年報

  周作人作品集起名《煙花易冷,那些我們不曾懂得的愛情》 賈平凹、史鐵生散文集叫《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花式圖書標題 大行其道為哪般?

  《時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遠》《笙歌唱盡,闌珊處孤獨向晚》《煙花易冷,那些我們不曾懂得的愛情》……這些標題乍一看很像網路上經常讀到的“晉江體”言情小説,但是如果告訴你這分別是著名文學大師朱自清、徐志摩、周作人的作品集,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噹噹、亞馬遜以及實體書店,看到不少將大師的經典作品套上“花式”標題的圖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指流沙,我們都握不住的那段年華》,其實是沈從文的小説散文集;《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等傷感莫名的書名,分別是胡適、魯迅的名家精品文集。臺海出版社的《我想做一個能在你的葬禮上描述你一生的人》,是賈平凹、史鐵生等人的經典散文集;內容明明是沈從文的情書與小説集,名字卻叫《遇見你之前,我以為我受得了寂寞》等等。

  豆瓣上有一則“書名為什麼這麼長:當代中文書名大賞”的帖子。裏面列了200多種圖書,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超長書名,例如《你要愛上自己,給她飯吃,給她水喝,給她情書》《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以為這就是全部世界》《如果你愛上了藏獒,就不能指望他像雞一樣給你下蛋》《那些曾讓你哭過的事,總有一天會笑著説出來》《彬彬有禮地離開吧,不要和地球人談戀愛》等等。從中可以看出,“花式標題”書名並非文學作品的專利,而是幾乎波及各個領域。

  好端端的圖書,為何偏要冠上類似“花式標題”?

  責編:要賣得好,標題就要起得妙

  北青報記者聯繫到其中一本書的責編。這位武姓的責編所負責出版的書中就有“花式標題”——一本余華、嚴歌苓、余光中的散文合集,他所起的標題叫做《孤獨是生命的繁華》。

  武編輯承認,這種“花式標題”在時下出版界確實是一種趨勢。個中原因,他向記者解釋:“現在出版的圖書不只要考慮作品品質,還要適應都市人的閱讀需求。社會發展太快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出版模式的話,銷量肯定會受影響。”他以余華的書為例説,如果放到上個世紀,出版一本余華作品集,標題可以直接命名為《余華作品集》,因為作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簽、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符號。但如今,標簽化越來越重要,現在的圖書講究分門別類,如果標題中只有“余華作品集”這五個字會被網路所淹沒,而比較新穎或是衝擊感強烈的標題反而能讓人留意到。作家蔣方舟在接受採訪時曾介紹,她的一本新書曾想用一個簡單的名字,但出版社建議長名字會有助銷量,便將書名定為《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了開頭》。儘管沒有透露具體的數字,但武編輯介紹,《孤獨是生命的繁華》的名字對提高銷量有幫助。

  “我們也想讓文字沉浸下來,但目前的情況,真的是市場決定一切。”武編輯有點無奈地説。與此同時,他也特別強調了一點,即使起較另類的標題,還是有一定的選擇限度的:以前面所提到的散文集為例,之所以起《孤獨是生命的繁華》這樣的標題,是因為書中所選取的文章多是人生哲思、與孤獨話題有關,“標題還是要跟書的內容有一定聯繫的”。

  作者:內容才是王道,不必過於緊張

  就此話題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文學批評家楊慶祥表示:“自媒體時代讀者受公眾號文章影響比較大,我前些日子在騰訊‘大家’上發表了一篇有關王小波的文章,起的標題叫《如果王小波沒有英年早逝,會不會成為油膩的人氣作家》,也夠標題黨的吧?現在的出版環境就是這樣的,標題要吸引眼球才能吸引讀者。”

  對於《孤獨是生命的繁華》責編“市場決定論”的説法,楊慶祥表示認同,“商業時代,這樣的標題製作其實是大勢所趨,我們並不需要太過於緊張。”不過,在他看來,圖書的內容還是最主要的,“我們應該有點遊戲精神,不一定起一個很另類的標題就會對作品産生什麼誤導。如果你認真讀過書中的內容,就會知道它要表達的意思。內容還是最主要的,對於這種標題,我們無需擔心太多,它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網友:花式過度會誤導讀者

  不可否認,有些長標題有可取之處——比如孫未的一本推理小説,原名《瓶中人》,後被改為《單身太久會被殺掉的》,應該説改得更有吸引力;比如一本科普書起名《太陽系三環到四環搬遷紀要》,會讓讀者覺得輕鬆有趣。

  但也毋庸諱言,太多這樣“雞湯式”、“晉江體”的花式標題會對讀者産生誤導,尤其是會造成年齡層偏小的群體認知上的偏差;甚至有時為了所謂的吸引眼球而“因題害意”——就有網友吐槽: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本是關於切爾諾貝利的口述史,國內出版時,曾被起名為《我不知道該説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梁實秋的一本作品集,被定名為《陌上誰人依舊,固守流年》等等。如此明顯偏于低俗和輕滑,真不知出版社是如何考慮的?

  文/本報記者 崔巍 實習記者 羅崇緯

  三大圖書電商發佈閱讀報告

  網上售書額 去年達三百億 漲三成

  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亞馬遜、噹噹和京東三大圖書電商都公佈了基於自身大數據的閱讀報告。

  《亞馬遜中國全民閱讀報告》顯示,近五成受訪者年閱讀總量超過10本,平均每天閱讀半小時及以上的受訪者佔比達80%。記者注意到,從年齡分佈看,50後、60後以及70後的閱讀量相對較高,閱讀10本以上的佔比高於80後、90後和00後,且平均每天閱讀時長也更長。

  這一現象並不令人吃驚,今天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APP和遊戲都在搶佔青年人的閒暇時間。如何讓青年把目光放回到閱讀上來,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在亞馬遜公佈的閱讀報告中,基於Kindle的紙電同步成閱讀趨勢的亮點。調查數據顯示:55%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同時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僅閱讀有聲書的受訪者佔比僅為0.24%。這也表明,有聲書仍有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噹噹發佈的《2018中國圖書閱讀市場專題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網路零售B2C市場圖書出版物交易規模達到301.3億元,增速達到34.4%,線上圖書銷售顯著提升。同時,在全民閱讀的氛圍之下,實體書店銷售逐漸升溫,也為整體市場增長做出7.7%的貢獻。

  噹噹方面表示,今後將發展通過PC、手機、電子閱讀器實現全平臺和多端同步的多樣化閱讀形式,並嘗試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打造“出版-電商-社區”的良性迴圈。

  而《2018京東全民閱讀報告》則為全國三十余省份開具了閱讀畫像。報告顯示,2017年,京東平臺用戶每人平均購書頻次為5.4次,接近兩個月一次。在文化消費的性別差異上,從購書頻次上分析,男性略高於女性;從年齡上看,70後和80後是購書主力;50後購書頻次較高,其次是80後和90後;來自農村用戶的圖書購買同比增長領先其他用戶群體。這表明,在電商平臺的促進下,全民閱讀的風潮已經惠及鄉村。

  《2018京東全民閱讀報告》也描繪了閱讀的地域差別:紙書方面,北京、江蘇、廣東、上海和浙江的閱讀指數最高,而電子閱讀在西部地區更受歡迎,在閱讀模式上西部地區有“彎道超車”的趨勢。此外,據該報告,紙書閱讀指數、電子閱讀指數、圖書銷量等方面,北京都位列第一名。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