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專家姜松:國人遊歐洲收效小 應提前“備課”
中國人越來越富裕了,於是開始出去旅遊,先是國內,後來國外。先從東南亞、韓國、日本開始,後來去歐美旅遊。
最近去歐洲施行的人特別多。繁華英國、人文氛圍;浪漫法國、時尚巴黎、美麗薰衣草、;優雅德國、紳士氛圍、神秘古堡;羅馬風情、靜謐小城、威尼斯、阿爾卑斯山、雪上魅力……這些是我們無法抵擋的誘惑。
我們去歐洲旅遊的目的是什麼?如上所述:看各地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了解那裏的風士人情,品嘗那裏的美食,感受一下歐洲的精彩與美麗。當然還有購物。
但最近我國博物館專家姜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人遊歐洲收效甚微,浪費錢。他認為,實際上我們出國旅遊,主要看五樣東西:教堂、博物館、王宮、城堡還有廣場。國人去到歐洲,可能會發現越古老的國家,文明古跡保存的狀態就越好。我們了解一個地方的風物和人情、過去和現在,最好從博物館開始,特別是歷史博物館和文化藝術博物館。博物館裏的陳設,往往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史書可以含糊其辭,但沉默的藏品卻會帶我們去接近最真實的過去,充滿濃郁的文化印記,呈現社會文化中的豐富與多樣性。
而國人對歐洲博物館的資訊和知識了解甚少,到了歐洲走馬觀花,從博物館出來什麼都沒留下,然後就回國了。這不是浪費錢又是什麼呢?
姜松説:博物館首先是一個收藏場所,收集、保護具有歷史意義、文物價值和美學典範的實物。其次,是向公眾去展示這些物品,根據一個布展思路,把各類展品串聯起來,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這些展品背後的資訊。第三,博物館在展示的同時,也對公眾起到了教育和娛樂的作用。
那我們應該怎樣參觀一家博物館才能讓我們不虛此行呢?姜松告訴我們:“第一個就是一定要預習,要了解即將參觀的博物館最主要的展品的資訊。比如你要參觀一幅名畫,在參觀之前,你需要盡可能詳盡地去挖掘那幅名畫的資訊,比如畫的內容、象徵、作者、技巧,以及為誰畫的、收藏過程、美學方面的內容、獨到的地方等等。至於怎麼樣預習,我寫了《博物館裏的活色生香》和《博物館裏的巔峰對決》,這兩本書實際上就是範例,大家從中可以看出我在去博物館之前都了解了哪些背景知識。除了書籍,還可以從紀錄片、網站獲取相關資訊。博物館的官網是了解藏品最重要的地方,很多國外大型博物館也有中文版的網頁。第二點,就是不要急著一次把一個博物館看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博物館一般的收藏都有幾十萬上百萬件藏品,不可能一次看完,所以要事先設計一個參觀路線。當然博物館官網裏也會幫助設計路線。需要強調的是,我認為精美的博物館藏品,第一不是跑著看的,第二不是在相機裏看的。一地定要去現場,從容面對事物,它的質地、它的工藝、它的歷史資訊等等才會實實在在打動你。”
因此,姜松建議國人:去歐洲旅遊一定要去看博物館,出發之前,一定要做些準備工作,充分了解要去參觀的博物館。只有這樣,我們的歐洲之行才有應得的收穫。
[姜松簡介]姜松,1967年生於北京,自小生活在北京大學,受到家庭、鄰里的學術影響。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協會會員。從小喜歡博物館和藝術史,熱愛旅遊,博覽群書,喜歡研究。至今已遊歷五大洲近五十個國家,自稱可以在全球各主要博物館內進行現場講解,把普及博物館通識、提高大家對藝術品的欣賞視為畢生追求。主要著作有:《博物館裏的活色生香》(2016年)、《博物館裏的巔峰對決》(2017年)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