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節目研討會 探討文化節目創新傳播
《國家寶藏》于2017年12月3日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激發了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節目以文博領域為全新切口,整合全國頂級文博資源,打造了一場集結中國九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特展”,以此帶領觀眾走進歷史、走近文化。
文物是海納百川的“綜合體”,關乎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藝術、科學、自然,涉及人類學、民俗學、神話學乃至宗教、心理等諸多學科,並反映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國家寶藏》從製作品質上以用心、趣味、獨特,打破常規文物的冰冷印象壁壘,讓寶器“活”起來,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文物的各個小切口嵌入現實民族意識。用自祖先就引起為傲的“合”概念,激發民族自豪“共”意識,用文物鑄建國家的演變,和諧共生,知常達變的心態去凝聚國人之心。
目前節目播出過半,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目研討會,對跨學科視閾下文化節目的創新傳播進行了探討。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俞虹主持會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新華社音視頻部主任陸小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吳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念群、人民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袁新文、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青生、中央電視臺總編室節目研發部主任吳克宇、央視網副總經理王冰松和《國家寶藏》製作團隊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目部主任、《國家寶藏》總製片人呂逸濤、《國家寶藏》節目總導演于蕾出席會議。
會議就“《國家寶藏》節目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深層原因”;“從歷史學角度探討《國家寶藏》的傳播價值”;“從考古文博學角度探討《國家寶藏》對公眾的文化引導與歷史教育作用”;“從藝術學角度探討傳統文化如何通過電視藝術吸引年輕觀眾”;“中央電視臺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節目,傳承與復興傳統文化的示範性作用”五個方面對節目在傳播的創新、理念和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國家寶藏》總導演于蕾介紹了節目製作的初心和理念:“我們是完全中央電視臺自主原創的形態,界定為“紀錄式綜藝”,我們是綜藝節目的外殼表達文化的內容,也借鑒紀錄片的講述方式和紀錄片的氣場。節目定位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首先因為我們確實是體量很大的節目,而且在文博的領域,無論是表達的內容還是節目樣態都是一次全新探索。節目形態是在綜藝的大形式下融合戲劇、紀錄片、同類綜藝的訪談、外拍等各種藝術手段,我們希望所有的藝術手段在文博主題下都為講好國寶故事服務。”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認為《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重要的是研發出很好的節目模式,自主原創的節目模式:“説到底就是講故事,過去很多不是講故事,直接在那講知識。《國家寶藏》講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前世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情景再現和戲劇的形式。今生的故事用現場訪談的形式和大量外採,前世今生的故事講好大家會有興趣。”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朱青生提到,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喜歡表面的一面,也都有想找到深刻和神秘的一面,《國家寶藏》二者兼具,為世界打開了另一道門。
此次研討會旨在立足傳播學,從歷史學、考古文博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視角討論作為文化類節目創新典範的《國家寶藏》的價值與借鑒意義,探討主流媒體如何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創新發展思路,以優秀的傳播樣態“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和堅定自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