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2017  >   2017年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  >   直擊現場

劉德明:用網際網路結合醫療服務守護民眾健康

2017年07月12日 19:28:3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劉德明。(台灣網 李岳 攝)

  台灣網7月12日北京訊 12日,以“攜手網際網路+大健康,創新共築健康新生活”為主題的2017年(第九屆)兩岸網際網路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醫藥健康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在智慧醫療發展、健康大數據應用、網際網路與大健康産業及醫養結合等方面,展示兩岸醫藥健康領域最前沿技術、産品及成果,促進兩岸智慧醫療行業融合發展。臺灣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劉德明在論壇上發表了以“網際網路銳變中的醫療服務”主題演講。

  劉德明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介紹了不同醫院間如何實現病歷資料共用。他説,兩個醫院用網路ATBB串起來,病人不管是在總院或是分院都可以看到病歷資料,不用重復檢查。臺北聯合醫院把臺北市的10家醫院整合變成了一家醫院,每一家醫院的資訊機房全部被搬到中央機房,所以現在去醫院是看不到機房的,只有兩個交換設備。有了病歷資料,醫師在這家醫院開了方子,馬上就能送過來,照了CT照片也能全部上線。

  劉德明説,十年前做的時候只是雲端的一個概念,設備把它集中化後做虛擬化,下一個階段就是做雲端,包括資訊改造和人員改造。他現在正從事醫療設備的管理,他到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以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空間盤點,接下來做3D圖,未來的設備可能都是FID,不管移動到哪都可以掌握到,不會有太多浪費的設備。通過網際網路IOT(物聯網),所有傳統的控制設備都是通過智慧控制的,未來可能需要做的就是從以前要通過PLC電路監控慢慢改成通過IOT的服務,可以處理監測數據,不再通過SCADA系統。不管是哪個廠商的感測品牌都可以連過來,從一個比較封閉式的系統變成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是他們當下在做的工作。

  劉德明表示,美國在2015年推出了精準醫療,主要有以下因素:美國在2004年的一個藍圖就是,到2014年,無論走到哪都能看到自己的病例,他們在這個領域已經花了十年時間。2009年,奧巴馬在經濟證書方案中,讓每一位醫師都使用電子病歷,基本上實現病歷是可以流通的。劉德明説,在所謂精準醫療的架構中,真正的核心是世代研究,精準醫療就是降低醫療成本,除此以外,個人化的醫療會邁上很大一步。

  他提到,用網際網路結合醫療守護民眾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説中風過的民眾出院後,會隨身攜帶一種設備以二十四小時監測病患狀況,一旦有情況,醫院值班的醫護人員會馬上接收資訊,並通知最近的診所或醫院醫生為病患檢查。這樣利用網際網路照顧民眾健康的機制,對守護民眾生命安全非常有利。他説,未來會朝著遠距醫療即利用網際網路做醫療行為方向發展。現在網際網路技術基本可以把所有信號都集中起來,各個診所結合醫院形成一個網路,再加上網際網路就可以覆蓋整個層面,這樣對民眾的健康應該很有幫助。

  “現在臺灣的醫學中心、區醫院、地區醫院都很積極的在和診所結合,在高雄和平東區,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大概結合了22%的診所醫師。”劉德明講到,醫院給診所醫師發職員證,病人只要到醫院住院檢查,都可以在診所直接通過網路看到病人所有的資料,能夠對病人做連續性的照顧,通過網際網路形成一個照護網路。未來網際網路還會走到各社區中,通過有線電視、遠傳、營運商或網路設備,將個人健康資料有針對性的傳輸。未來銀發族的服務架構、遠距照顧中心的家庭醫師都將整合在一起,假設病人有狀況,可以馬上打電話讓家庭醫生走進一線。

  劉德明説,大陸的醫療技術越來越進步,兩岸可以增加互動和交流,目前,高雄醫學大學附屬醫院與上海禾新醫院已經開始合作,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加強與大陸業界的合作。(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