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

江蘇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新興産業倍增計劃的通知(2010.08.16)

時間:2011-12-15 14:32   來源:台灣網

  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新興産業倍增計劃的通知 

  蘇政發〔2010〕9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蘇省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江蘇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江蘇省新興産業倍增計劃  

  江蘇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關鍵時期,推進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實現新興産業跨越發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決策。新興産業具有市場前景廣闊、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點,是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為搶抓機遇,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大力發展新興産業,進一步提升我省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特製訂本計劃(2010-2012年)。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轉型升級、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為戰略目標,以人才國際化、技術高端化、産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為方向,按照加快發展、三年倍增的要求,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六大新興産業,著力優化産業佈局,著力突破關鍵技術,著力構築人才高地,著力擴大市場需求,著力創新發展機制,加快創建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的産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特色産業基地,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成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先行區,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率先”打下堅實基礎。

  二、發展目標

  ——産業規模倍增發展。到2012年,六大新興産業實現銷售收入超3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30%,佔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0%,增加值佔GDP比重確保超過15%,力爭達18%。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主攻100項關鍵核心技術,實施300個以上重大産業化項目,培育500個重大自主創新産品,形成200個國內外知名品牌,建設具有國際影響的新能源、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産業基地,確立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産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2年,新興産業領域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3%,技術對外依存度小于50%,新興産業專利授權量佔企業授權專利的比重達35%以上。培養和引進100個以上高水準創新創業團隊、1000名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1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

  ——集約效應顯著增強。重點發展30條新興産業鏈,建設30個省級以上新興産業特色産業基地,培育100傢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500家創新型骨幹龍頭企業。營業收入超50億元企業達100家,其中超百億元企業達20家。

  三、重點任務

  (一)突破重點領域,推動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

  新能源産業。把江蘇建成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産業研發、製造和應用示範基地。到2012年,新能源産業銷售收入達5000億元。以規模生産、研發創新、市場應用為目標,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風電裝備、生物質能和核電裝備等4大類産業領域,推動新能源産業成為我省的支柱産業。光伏産業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整合系統與設備、電站控制系統等,實現銷售收入3800億元。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形成超過10000兆瓦的生産能力,光伏電池製造技術國際領先,光伏生産能力居全國首位。風電産業重點發展2兆瓦以上陸上風電機組、3兆瓦及以上海上風電機組,以及大功率風電發電機、葉片、塔筒、高速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實現銷售收入900億元,形成500萬千瓦整機製造能力,確保我省風電機組生産能力全國首位、關鍵零部件國內市場份額佔50%的地位。生物質能産業重點發展生物質收整合型、直燃和摻燒設備與氣化發電、秸稈發電、垃圾發電及沼氣發電等發電機組。核電産業優先發展具有優勢的核電站用海綿鋯、核電級輸電電纜、大型高品質鑄鍛件、泵、閥門和高等級壓力容器等核電裝備關鍵零配件,同時,重點發展核電用部件和組件。生物質和核電裝備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

  ?新材料産業。確立我省新材料産業全國領先地位。到2012年,新材料産業銷售規模超10000億元。以結構功能複合化、功能材料智慧化、材料器件整合化、製備技術綠色化為目標,重點發展我省製造業高端化所需的奈米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新型金屬材料等10類重點材料,銷售規模達5400億元。奈米材料重點發展半導體量子點奈米晶材料、奈米金屬氧化物、光電及微電子奈米材料、奈米結構膜材料和奈米生物醫用材料等。新型顯示材料重點發展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場效應電晶體(TFT)、液晶料以及氮化鎵材料和大功率、高亮度LED晶片及外延片等半導體照明器件。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重點發展高性能碳纖維、芳綸和高性能陶瓷纖維等。功能陶瓷材料重點發展高純超細氧化鋁粉體、陶瓷膜、介質陶瓷和磁性陶瓷,以及球形硅微粉、碳化矽和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新型金屬材料重點發展核電用鋼、高速列車用鋼、石油鑽井及石油天然氣輸送管材、特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用鋼鐵材料,鎂合金、鈦合金和輕質金屬基複合材料,以及航太航空用高溫合金、高溫耐蝕材料等。

  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産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産業集聚區和增長極。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産業銷售收入超過5000億元。以自主創新佔領制高點,集約發展增強競爭力為目標,重點發展生物技術和新醫藥兩大産業領域,推動其成為我省的支柱産業。生物技術産業重點發展生物能源、生物工業、生物農業和生物環保等四大産品集群,銷售收入超過2300億元,力爭我省生物技術研發和産品製備技術全國領先。新醫藥産業重點發展生物技術藥、現代中藥、小分子藥物、生物試劑、醫用材料、醫療器械等六大産品集群,銷售收入超過2700億元,力爭新醫藥研發水準和生産能力居全國首位。

  節能環保産業。確立我省節能環保産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到201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00億元。依託節能環保重點工程,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製造、資源迴圈利用、節能服務和環保服務等産業。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産業重點發展節能裝備産品、水污染防治裝備、大氣污染防治裝備、固體廢棄物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環境監測儀器、環保材料和藥劑六大産品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800億元。節能服務業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服務機構,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節能服務業對外開放水準。環保服務業重點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以污水處理、大型燃煤電廠脫硫脫硝、城市垃圾、危險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為重點,以重點集聚區為依託,培育一批環保工程技術方案設計、施工、運營服務的大型工程總承包或項目總承包企業集團,全省具有總承包資質和能力的單位達10家。

  軟體和服務外包産業。確立江蘇在世界軟體和服務外包領域的重要地位,到2012年,全省軟體和服務外包産業總收入突破4000億元。以建設全國最具競爭力的軟體和服務外包強省為階段性目標,樹立“江蘇軟體和服務外包”品牌,實現軟體和服務外包總量雙倍增。軟體産業重點發展基礎軟體、數據庫、應用軟體、數字內容等軟體産品和軟體服務,突破一批影響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援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軟體産品産業化,提高軟體服務水準。全省軟體産業銷售收入達3600億元,年均增長30%;軟體出口達80億美元,軟體從業人員達60-80萬人。服務外包産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外包、生物醫藥外包、動漫創意外包、金融服務外包、供應鏈管理外包五大外包服務,建立和完善接、發包服務平臺,大力提升服務外包産業層次,搶佔産業制高點。全省服務外包接包簽約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突破250億美元和180億美元,其中,離岸外包執行金額達60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長60%。

  物聯網産業。將我省打造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物聯網應用先行區。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500億元。以搶佔物聯網技術和産業制高點為目標,依託物聯網十大示範應用工程建設,重點培育物聯網核心産業、物聯網支撐産業和物聯網帶動産業三大産業領域。經濟領域物聯網示範工程重點建設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和智慧電網四大示範工程。公共管理領域物聯網示範工程重點建設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環保和智慧災害防控四大示範工程。公眾服務領域物聯網示範工程重點建設智慧醫護和智慧家居等兩大示範工程。

  智慧電網産業。確保我省電力系統自動化控制和智慧二次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到2012年,智慧電網産業總産值突破1500億元,實現削減峰谷差4000兆瓦。圍繞輸變電、智慧配電、智慧用電、調度自動化、新能源智慧接入和智慧電網通信六大重點領域,重點發展新能源並網及控制設備、智慧電網儲能設備、智慧輸變電設備、智慧配用電設備和智慧調度通信系統等六大裝備。新能源並網及控制設備重點發展逆變器、並網控制器、輕型直流設備、運作監控裝置等。智慧電網儲能設備重點發展電動汽車電池、空氣壓縮蓄能裝置、飛輪設備、超級電容器等。智慧輸變電設備重點發展特高壓變壓器、特高壓絕緣材料、短路電流限制器、碳纖維導線、輸變電運作狀態監測裝置等。智慧配用電設備重點發展非晶合金變壓器、智慧開關、智慧電錶等。智慧調度通信系統重點發展各類智慧感測器、各類專業通訊裝置、遙控遙測裝置、智慧電網調度系統、故障診斷及自愈裝置等。

  新能源汽車産業。以新能源汽車整車産品規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關鍵技術自主化、産品應用多樣化為目標,重點發展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和專用車三大類整車,初步形成部分類別重點整車和重要部件國內領先優勢。到2012年,新能源汽車産業銷售收入力爭突破500億元,整車生産能力達10萬輛,新能源汽車佔我省汽車産量的比重達10%左右。新能源客車以城市公共交通為重點,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天然氣大中型客車,整車生産能力達1萬輛。新能源乘用車以家庭和出租行業為重點,發展純電動乘用車,整車生産能力達3萬輛。新能源專用車以各類園區用車為重點,發展觀光客車和區內短途交通客車;以市政、郵政、電力等特種公用行業為重點,發展純電動、混合動力輕型商務專用車;到2012年,整車生産能力達6萬輛。

  (二)優化産業佈局,提升集約化發展水準。

  優化産業發展格局。充分利用開發區現有産業基礎,圍繞六大新興産業,以産業鏈條化為目標,採取“一區多園”、“聯動開發”的方式,整合開發區資源,發展專業特色園區,促進産業關聯性較高的企業集聚,強化企業間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不斷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拓展産業鏈。強化開發區産業鏈招商,圍繞要素互補、生産行銷環節互補、上下游産業配套,實現引來一個、帶來一串、輻射一片,增強産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引導各類開發區集聚海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國際領先科技成果,加快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加快建設一批創新型示範園區,使之儘快成為自主創新示範區、新興産業先導區、發展方式轉變先行區。強化新興産業規劃綱要的空間約束功能,按照六大新興産業規劃綱要中産業佈局的總體要求,促進相關産業和優勢企業向園區、基地等集中,加快人才、資金、技術向新興産業領域集聚,形成創新型發展的空間佈局。在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産業領域,著力打造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構建形成以泰州“中國醫藥城”為中心,南京、蘇州、連雲港等地各具特色、差異發展的産業發展佈局。在節能環保産業領域,重點支援建設宜興水處理環保産業和鹽城大氣治理環保産業等六大節能環保産業集聚區。在光伏産業領域,構建形成以無錫為核心區,南京、蘇州、常州、揚州、南通等地各具特色、相互支撐的産業發展佈局。在物聯網産業領域,構築以無錫為産業核心區,蘇州、南京為産業支撐區,其他為應用示範先行區的物聯網産業發展格局。

  建設新興産業特色産業基地。按照有發展重點、有重大項目、有創新載體、有系統支撐的要求,重點建設30個産業鏈長、資源迴圈利用、基礎配套完備、整合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産業特色産業基地。強化專業分工,降低創新成本,優化要素配置,形成新興産業發展的集聚效應。到2012年,特色産業基地實現銷售收入超1.5萬億元,基地內的新興産業産值佔全省新興産業産值的比重超過50%。重點建設和推進國際有影響力、國內領先的昆山平板顯示特色産業基地,製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南京智慧電網特色産業基地,研發水準國內領先的蘇州奈米技術特色産業基地,行業規模領先、技術先進的徐州新能源和裝備製造特色産業基地等,從而在全省形成一批以電子資訊、整合電路、新能源、智慧電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光電、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軟體、服務外包以及物聯網為重點領域的特色産業基地,並充分發揮特色産業基地的整合功能,促進産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快構建新興産業産業鏈。圍繞六大新興産業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産業領域,每年實施100項以上重大産業化項目,通過政府引導,帶動千億投資,實現萬億銷售。積極引導民間投資進入新興産業領域,實施1000個以上中小型新興産業項目。

  培育龍頭骨幹企業。促進各類要素向新興産業優勢企業集中,對年銷售規模超過10億元以上、年增長率達25%以上、建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綜合競爭力處於國內同行前三位的重點企業,全力扶持和培育,聚合資金和技術等各種生産要素,集聚人才、市場、管理和服務優勢資源,儘快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100億元的龍頭骨幹企業。支援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著力提高産品技術水準,為龍頭骨幹企業提供協作配套,形成集群優勢。

  完善新興産業發展的産業支撐體系。整合創新資源,促進科教資源和産業資源融合,重點發揮南京、無錫、蘇州、常州等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作用,使之成為特色産業基地和新興産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選擇一批産業基礎好、創新能力強的縣(市、區)開展省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完善城市創新體系,促進城市創新和産業創新互動發展。積極採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改造傳統産業,促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催生新興産業發展。提升研發、設計、行銷和售後服務水準,加強與全球跨國公司在研發、設計、物流等核心環節的戰略合作,實現新興産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三)攻克核心技術,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六大新興産業規劃綱要,確定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明確主攻方向,落實工作任務,加快攻關步伐。發揮重點研究機構、産業技術研究院和創新型龍頭企業的作用,整合創新資源,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獲取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創新産品,轉化一批引導産業發展的技術標準,形成一批高品質的技術儲備,努力滿足當前和長遠新興産業發展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在傳感資訊、奈米材料、太陽能光伏、風電裝備、新型環保、智慧電網等已具有一定基礎的領域,加快組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跨領域的整合創新,構建産業核心技術創新鏈。到2012年,建設50個以上新興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加大創新成果轉化力度。以傳感網、智慧電網、高性能纖維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奈米等為重點,推動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産業化。強化目標導向,吸引更多創新水準高、産業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落戶江蘇,促進國內先進技術加快向新興産業轉移和轉化。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建設,推動高新園區、開發區、企業及地方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縮短成果轉化週期。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資訊服務網,及時發佈最新科技成果、企業重大科技需求,並組織開展對接活動。到2012年,建設20個以上新興産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推進技術標準體系和産品品牌建設。加快實施新興産業技術標準專項,強化重要技術標準研製,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高校院所、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行業協會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提高我省在技術標準領域的“話語權”。2010-2012年,實施重大新興産業技術標準專項50項。加快新興産業産品品牌化,推進産業集群商標和區域品牌集群建設,支援企業利用自主品牌開展對外投資和國際化經營。到2012年,建設20個新興産業品牌培育基地,形成200個國內外知名品牌、50個商務部和省重點扶持的出口品牌。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認真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積極引導企業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發,強化科研應用導向,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聯盟”等多種合作載體,聯合承擔科技計劃、開展技術研發、制定技術標準、轉化科技成果,形成産學研合作長效機制。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或並購國外研發機構,鼓勵和引導國外研發機構與我省企業開展科技合作,積極利用全球資源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落實國家鼓勵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著力發揮民營科技型企業在發展新興産業中的主力軍作用。實施新興産業自主創新“雙百工程”,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引領新興産業發展的創新型龍頭企業,促進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土企業不斷涌現,形成新興産業發展的集群優勢。到2012年,培育500家重點創新型企業,打造500個重大自主創新産品。

  加強産業創新載體建設。啟動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和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在高校佈局建設一批面向新興産業的重點學科和創新平臺,立足國際科技前沿,加強應用基礎科學研究。整合各方力量,紮實推進新興産業領域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充分發揮産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引領作用。匯集和整合國內外科技人才資源,依託高校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和改制科研院所,加快建設一批新型産業技術研究院,開展新興産業發展規劃組織、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及服務。大力推進企業創新載體建設,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達600家,其中,70%以上為本土企業研發中心。力爭70%以上的新興産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並打造若干設施先進、創新能力強、海內外知名的品牌研發機構。

  (四)突破人才瓶頸,構建人才國際化高地。

  加快高端專業人才引進。按照“引進一批高端人才,引來一批創新産品;引進一個創業團隊,催生一個新興産業”的要求,圍繞新興産業重點發展領域、企業科技創新需求、關鍵技術難題攻關需要,創新人才引進方法,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及企業聯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機制,加快實施高端人才、國際性人才、領軍型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的引進及培育工程,引進更多新興産業發展急需的各類高素質人才,推動國內外高端專業人才和智力資源更好地為我省發展新興産業服務。到2012年,培養和引進100個以上高水準創新創業團隊、1000名以上高端專業人才。

  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調整優化高校學科佈局,結合高校重點學科和創新平臺建設,強化新興産業領域專業建設,構建新興産業學科體系,三年內高校新增專業的70%以上要與新興産業有關。依託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及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制訂更加優惠的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合作開發,著力培養一批推動新興産業發展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圍繞新興産業發展重點領域,依託新興産業特色産業基地,以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企業創新平臺,推動萬名研究生、萬名高技能人才、千名博士後、百名院士及其團隊進入企業創新創業。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依託新興産業重點領域、骨幹企業共建高水準示範實訓基地,加快培養生産一線的高技能勞動者。到2012年,六大新興産業新增10000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加強科技企業家隊伍建設。以新興産業為重點,實施科技企業家培育工程。加強科技企業家與高校的互動交流,到2012年,選聘300名新興産業領域的優秀科技企業家到高校擔任兼職教授,推行産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提升新興産業研究生培養品質。促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與科技企業家的密切合作,構建“海外人才+企業家”的創新團隊模式。積極推動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等建設,促進新興産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涌現,大力培育科技企業家。組織實施科技企業家培訓計劃,開展多形式新興産業領域科技型企業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培訓活動,提升企業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擴大市場需求,拓展産業發展空間。

  強化政府引導。重視挖掘國內外市場需求,推進新興産業産品規模應用。將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興産業産品列入政府採購目錄,優先予以採購。加快建立政府補貼和重大建設項目工程採購制度,對新興産業自主創新産品招標予以加分,促進首臺(套)自主裝備使用政策的落實,充分發揮政府首購和訂購的激勵作用。完善各類重大技術裝備國産化政策,對新興産業發展中的頭條、頭套、頭臺設備,鼓勵無償優先使用。完善藥品集中採購制度,支援創新藥物優先進入醫療保險和公費醫療藥品目錄。實行出口貼息貸款、擔保貸款等政策,支援新興産業産品出口,並探索通過政府間援助項目幫助企業拓展境外市場的新路徑。

  引導企業拓展市場。促進企業由生産製造向行銷服務延伸,從産品經營向品牌經營擴大,鼓勵企業運用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模式。在物聯網、節能環保服務、新能源應用、資訊服務、新能源汽車推廣等領域,支援企業大力發揮有利於擴大市場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支援有條件的企業收購、兼併、參股國際品牌和行銷網路,拓展市場,形成一批規模大、輻射廣、帶動力強的國際性企業。組織新興産業龍頭骨幹企業、知名品牌産品參加國際國內大型展覽展銷會,提高新興産業産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

  實施新興産業産品應用示範工程。堅持以應用促發展,圍繞緩解環境資源制約等緊迫需求,選擇尚處於産業化初期、社會效益大、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重大技術和産品,組織實施綠色發展、惠民服務等新興産業産品應用示範工程,引導消費模式改變,培育市場,拉動産業發展。依託我省光伏産業優勢,選擇學校、社區、廠房、沿海灘塗等設施和場地,重點實施“屋頂並網發電工程”、“建築一體化並網發電工程”和“地面並網電站工程”三大示範工程,建成光伏並網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建設陸上風電200萬千瓦、海上風電100萬千瓦,建成風力並網發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以LED節能燈、高效節能家電等為重點,制訂優惠政策,實施節能産品應用示範惠民工程,建設一批LED節能産品應用示範城市、應用示範園區和應用示範街道。實施新能源汽車應用示範工程,在全省各類景區、園區率先示範應用新能源專用車,力爭在全省主要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實現出租汽車“新能源化”。

  (六)加大改革力度,優化産業發展環境。

  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海外資金等進入新興産業領域,擴大新興産業發展的投資規模,到2012年,力爭規模達萬億級的社會資金投資新興産業重點領域。引導國有企業通過股權調整、兼併重組、引入增量投資等方式優化整合同類業務,推進優質資源重點投資新興産業發展。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放寬投資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興産業重點領域。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産收購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利用産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促進産權合理流動,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實現産業有序梯度轉移,主動投資建設生物醫藥、資訊網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産業。鼓勵建立多元化新興産業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和海外資本進入新興産業重點領域,擴大投資效應。

  增強對新興産業的金融支援。遴選100戶新興産業省級重點扶持企業、1000戶潛力中小企業,實施“百企顧問”和“千企入庫”計劃,加大金融對新興産業的支援。著力培育科技金融機構,地方城市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在每個省轄市設立一家科技支行,重點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積極開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在省級以上高新技術開發區(園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設立一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重點支援新興産業企業。研究制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抵(質)押貸款管理辦法,開展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試點。積極探索成立科技擔保公司,科技擔保公司全年科技貸款擔保業務佔全部業務量高於30%,優先列為省再擔保公司的主辦擔保機構,再擔保費率可適當降低。積極組建科技保險機構,鼓勵各保險公司開展科技保險業務,加強新險種研發,不斷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積極推動業務規模大、綜合實力強、在國內同行業領先的企業在境內主機板上市,支援業績突出、成長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上市,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探索設立非上市科技創新型公司櫃檯交易系統,活躍非上市企業的股權交易,擴大股權融資規模。積極鼓勵和支援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企業債,探索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發行機制。

  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強化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嚴厲查處各類侵犯智慧財産權的違法行為,為新興産業的技術創新和轉移營造良好環境。深入開展智慧財産權預警工作,定期發佈新興産業相關技術領域的智慧財産權發展態勢報告,對有可能發生的涉及面廣、影響較大的智慧財産權糾紛、爭端和突發事件等提出預警,及時提供控制和組織應對措施。建立健全智慧財産權保護體系和工作機制,提高應對重大智慧財産權糾紛的能力,引導企業由被動應付智慧財産權競爭挑戰到主動運用智慧財産權規則轉變。健全智慧財産權維權援助機制,幫助市場主體依法應對智慧財産權侵權糾紛,重點對中小企業和涉外智慧財産權糾紛提供援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規劃引導。

  ?加強新興産業規劃與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資源環境和重大科技專項等規劃的銜接,促進不同層面、不同領域規劃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蘇南創新型經濟領頭作用,積極把蘇南創建成戰略性新興産業示範區。同時,加強六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與國家“十二五”新興産業規劃的對接,力爭獲得國家更多的支援。充分發揮新興産業規劃綱要的前瞻性、戰略性和指導性作用,加快優質資源向新興産業領域集聚。各地、各部門按照六大新興産業規劃的要求,分産業制訂行動計劃,提出年度工作目標、主攻方向、具體措施和工作安排,進一步分解細化新興産業發展任務,推動規劃和倍增計劃任務的有效落實。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跟蹤分析,根據産業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修訂和完善規劃。

  (二)加大政策支援。

  在用足用好現有支援企業和科技創新的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及現有政策資源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加大對新興産業發展的扶持力度。2010年,財政新增安排新興産業發展創業投資引導資金10億元,加上原有用於扶持新興産業的專項資金,總額達30億元,重點用於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自主品牌的新興産業的培育,用於對新興産業科技研發、孵化以及市場培育等重點環節的扶持,用於光伏發電等新興産業産品應用示範工程的補貼。加大政府支援力度,加快高效節能産品、環境標誌産品等推廣應用。對集聚集約明顯、帶動度大、評比認定的特色産業基地,省財政給予一定的獎勵。設立省新興産業發展基金。鼓勵信託投資公司創新産品和服務,更多地吸納民間資本和省外資金,加大對新興産業優質企業和重點項目的投資。通過政府資金的引導,社會資本和海外資金跟進,形成千億規模的創業資本、萬億規模的投資資本,實現資本和知識、資本和産業的融合發展。

  (三)建立工作機制。

  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促進新興産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省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和分工具體推進。聯席會議對全省新興産業發展進行統籌協調,研究制訂發展目標,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進落實重大項目,組織實施工作考核。省人民政府分管領導按照分工,督促相關部門制訂、落實年度工作計劃,確保各專項規劃綱要的實施,促進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各級人民政府要抓緊提出推動新興産業發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應的工作推進機制,切實做到思想認識到位、組織協調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加大新興産業發展重要性和政策舉措的宣傳力度,及時推廣全省新興産業發展中涌現出的典型經驗,形成有利於新興産業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

  (四)完善統計考核。

  建立和完善新興産業統計指標體系,合理界定統計範圍,全方位科學統計新興産業有關數據,確保真實反映新興産業發展情況,為掌握新興産業發展動態、加強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據。積極做好新興産業重點發展領域和目錄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強前瞻性研究,引導新興産業健康發展。把新興産業發展納入我省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完善考評機制,加強對各地、各部門的考核評價。對發展新興産業領域貢獻重大的單位、個人及團隊予以表彰和獎勵。切實加強對新興産業發展情況的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新興産業倍增計劃,結合各自職責制訂相應工作方案和推進措施。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