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陸欣近影
採訪捷克僑胞夏陸欣,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他談論自己的事情很少,而談起別人的事情卻沒完沒了,真的進入了“紅娘”的境界。最近,我花了好幾個小時在北京採訪了他,才勾畫出他的人生軌跡一二。
做事情要有前瞻性
夏陸欣1989年畢業于北航電子自動化控制專業,1990年出國,先後在義大利、匈牙利生活,1991年到了捷克。1993年開始在捷克註冊公司,開商店,從事服裝批發、貿易生意。2001年開始醞釀轉型,從服裝生意轉向高科技産業。2004年開始做“農業醫生”。
在國外做服裝生意,是他早期立足、生活、創業的根本之道。他説:“因為那時捷克缺少輕工産品,很多中國人移居到捷克生活,都是靠做服裝生意起家的。”
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心裏清楚地知道,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以中國廉價商品為支撐的服裝、貿易業很快就會成為夕陽産業。他要尋找新的産業,可持續發展的産業。
那麼,什麼是朝陽産業呢?他利用自己英語和捷語都很好的優勢,獲知環保、新能源和生物工程,將是潛力巨大、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産業。
同時,他也認識到,他有“僑”的優勢,把朝陽産業引進中國,為自己的祖國做點事情,是他作為僑胞義不容辭的責任。
找到一塊“敲門磚”
那麼,找對大方向後,又該如何入手呢?
2004年的一天,他到山東壽光去參加世界蔬菜博覽會,讓他的靈光閃現。在壽光的3天時間裏,他形容自己是“學完了一門植物學”。生活在歐洲的他發現,當時的蔬菜病害防治主要靠化學農藥,而化學農藥的殘留問題又解決不了,必然對人體造成傷害。他同時也注意到,中國的標準和歐洲的安全食品標準相比差距很大。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中國對食品安全問題會越來越重視。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祖國人民也吃上安全食品,達到“讓蔬菜摘下來就可以吃”的目標,使用生物農藥是一個突破口。
帶著這個發現,他找到了捷克國家科學院25年的研究成果——世界最高端的寡雄腐霉微生物殺菌劑,並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引進中國,使之成為進入中國生態農業的一塊“敲門磚”。
2009年,北京比奧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他擔任董事長。同年,該産品拿到了農業部的農藥登記證,獲准在中國使用,廣泛用於蔬菜、水果方面的病害防治。
夏陸欣説:“要實現這個轉型,貴在有堅定的信念,貴在能夠堅持。”為了這個産品的推廣應用,9年的時間裏,公司陸續投入數以千萬元計的資金。“好在中國生態農業的春天已經到來,環保和食品安全越來越得到政府和民眾的重視,所以我的投入不但在今天有了收益,前景也會越來越美好。”
勤奮的“空中飛人”
現在,夏陸欣的目標是,利用生物技術,給中國的生態農業提供一個最終的解決方案,徹底解決農藥的殘留問題。這個方案是包括生物殺蟲劑、生物殺菌劑、生物生長調節劑、微生物肥料的針對不同農作物的配套組合技術。
為了這個目標,夏陸欣要尋找許許多多的合作夥伴。和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在浙江富陽做水稻上的應用技術試驗,已經做了7年了;和北京市農業局合作,做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項目,已經3年了;和吉林水稻所合作,研究解決水稻的青枯、立枯技術;和甘肅合作,解決蘋果樹的腐爛病問題……
為解決這一個個問題,夏陸欣做起了“空中飛人”。他把捷克在這些方面的好技術、好産品引進來,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讓兩邊的專家加以研究解決。為此,夏陸欣坐著飛機在中國和捷克之間穿梭;為此,“合作”、“對接”成為夏陸欣口中的熱詞。
“所以,我做生意的秘訣就是,做一個熱心的紅娘,做一個細心的紅娘。”也就是在夏陸欣的熱心呵護下,他的公司一天天壯大起來。
夏陸欣還是捷克旅捷華人聯合會的副會長。他對這個協會的理解就是“對接的平臺”。他説:“我在這個協會中就是一個服務人員,華人與當地政府官員的溝通,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把中國缺少的東西引進來,把好的東西、好的産品引進來,就是這個協會的任務。一句話,就是一座橋梁的作用。而我們僑胞,就是這一座座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