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之子劉醇逸從政路艱辛 稱要選最偉大城市市長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期:2013-03-20 16:52

 

  中新網3月1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2013年競選紐約市長的18位參選人中,華裔劉醇逸是最後一個宣佈,卻是最震撼的一位。當地時間17日在紐約市市政廳臺階前,近500位支援者站在臺階上狂呼 “John Liu”;市政廳外的公園裏,上千人舉著“John Liu for Mayor 2013”的牌子翹首張望。3月17日下午3時45分,劉醇逸高呼“我要競選世界上最偉大城市的市長!”再度締造紐約市華人參政的歷史。

  在不同族裔的支援者、家人和媒體的包圍中擠到演講臺前的劉醇逸,在妻子劉李迪儀和兒子劉正龍的簡短介紹後發表競選宣言“一個城市”(One City)。他從自己五歲從臺灣移民來美的經歷談起,“我的父母相信這個城市給出的承諾,只要努力工作,這個姓劉的移民家庭可以像肯尼迪家族一樣,所以他們給我取名John,你們可以問我的弟弟Robert和Edward(與肯尼迪兄弟的名字相同)。我們比不上肯尼迪家族,但我這樣一個公立學校的畢業生成為了全市主計長,紐約市的承諾沒有落空。這就是我們相信的紐約市,也是我要重振其雄風的城市。”

  劉醇逸説:“在過去12年中,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一個華爾街交易所的傢夥很容易成為全美最富的1%,而一個努力工作的單身母親卻掙不到貧困線標準的錢。”

  劉醇逸在批評執政者的時候表示,他在努力為市府追查浪費開支的時候,“他們卻在查我”,然後他突然大聲喊出“但是我們不會後退!”引得全場激動狂呼“Mayor Liu”(劉市長)!

  劉醇逸配合17日正式宣佈參選,從早到晚走遍紐約市的五區,從非洲裔小區的教會活動,到華人社團新春聯歡,從愛爾蘭裔的聖帕特裏剋日遊行,到猶太裔派發食品活動,劉醇逸要將自己的形象深入各族裔的民心。

  從政道路艱辛波折

  劉醇逸媽媽尤瑞美曾説:“小時候給他取名‘醇逸’,就是希望他生活安逸、單純就好”,本來在著名財務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 LLP任職經理,過著像媽媽期許中安逸生活的劉醇逸,卻偏偏選擇註定艱辛和波折的從政之路。

  從首次參選公職人員迄今24年,劉醇逸的政治之路其實走得並不坦順。1989年他角逐30學區委員失利,1997年首次競選法拉盛20選區市議員敗北。2001年他以202張票的略微優勢贏得民主黨初選,最終當選紐約市第一位亞裔市議員;2009年他在沒有任何英文主流媒體的背書下,又因血汗工廠負面新聞面臨誠信考驗,最後突出重圍打敗三位實力堅強的猶太裔對手,成功當選紐約市第一位亞裔主計長。2010年他躊躇滿志為2013年邁向更高職位籌款,卻遭 聯邦調查其籌款涉嫌違法,原本民調聲望最高的他再度受到質疑,重挫劉醇逸的競選之路。

  隨著職位的升高,劉醇逸的一舉一動也受到公眾和媒體的越來越嚴格的檢視和批評,甚至是聯邦司法部門的緊密調查,這是政治遊戲規則的必然,也和劉醇逸剛硬激進的作派不無關係,他和市長彭博不和的謠言流傳坊間已久。

  但劉醇逸始終抱著“拼命三郎”的姿態應對,不言放棄,他總是充滿活力地出現在各個場合,總是以鼓動人心的姿態面臨各種挑戰,就像他在2009年3月8日在法 拉盛正式宣佈要競選主計長的大會上所説的那樣身體力行,“華人為了成為這個國家的一員,仍舊在拚搏,我們需要努力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爭取更多應有的權益”。

  一直是紐約市最高職位的亞裔民選官員,劉醇逸在亞裔小區是一個指標性人物。當然他的成功離不開大環境的改變。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的數據,亞裔是全美人口增加最快的族裔,2000至2010年的十年間成長了43.3%,是美國總人口成長率的四倍多。增加的原因是移民,而華裔是亞 裔中人口最多的族裔,紐約市是全美亞裔人口最多的都市,亞裔人口在過去十年增長32%,達到110萬人,佔紐約市人口的13%。

  亞裔參政領頭人

  回首過去十年,如今46歲的劉醇逸不僅在順應族裔力量重新洗牌的有利形勢下鑄造了個人政治生涯的一個又一個高峰,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影響下,帶動亞裔參政熱情,在2009年紐約全市公職競選時,亞裔投票率提高至7%,高於2001年的3%,其中劉醇逸的參選大幅提升亞裔的投票率。而在2009年,華埠百餘年 來也終於選出一位華裔市議員陳倩雯,加上法拉盛市議員顧雅明的當選,在紐約市政府中,華裔官員一下從一位變成了三位。

  這十年來,劉醇逸從來沒有忘記他移民身份,沒有忘記父母早期移民生活的艱辛。無論是在2001年12月27日在法拉盛公共圖書館舉行宣誓就職時説到雙親當年移民的辛勞,尤其母親為養大他們兩兄弟,還在衣廠做12年女工而眼睛泛紅,還是2009年他以血汗工廠為主題打造主計長競選廣告,以及近期出席各種社區活動時,劉醇逸都不忘提及自己的移民身份。他的成功故事始終感染著許許多多新移民。

  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亞裔選民相對歐洲移民依舊成熟較晚,政治實力也相對薄弱。追溯到19世紀,美國的移民大多以北歐人為主,進入20世紀初期到1965年之間,大批南歐和東歐居民涌入,而1965年 在美國政府通過了新的移民法案之後,移民政策從之前的主要面向歐洲移民開始轉向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才慢慢開始出現較多西語裔和亞裔。由於移民美國的時間相對其他族裔較晚,亞裔選民的成熟也相對較晚。

  劉醇逸曾經在2008年指出,“每一個族裔選民根據移民進程都有自己的發展曲線,平緩或上升,每一個族裔的曲線都不一樣”,不過劉醇逸也肯定,“無疑近八年來,華裔選民發展的曲線有迅速上升的趨勢”。

  2009年劉醇逸以69萬6330票、得票率76%的壓倒性勝利,當選紐約市第一位亞裔主計長,票數甚至超過市長布隆伯格,這也成為一個信號,他的下一個目標將是紐約市長,而這對亞裔參選人來説也是史無前例的挑戰。

  翻閱過去40年紐約市長的人選,其中現任市長布隆伯格、前市長郭德華(Ed Koch)和Abraham David Beame三位為猶太裔,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為義大利裔,丁勤時(David Dinkins)為非洲裔,而選民能否將掌握全美經濟命脈的紐約市交給一個亞裔掌管,需要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多種因素,這是一條充滿荊棘之路,而劉醇逸則是開路人。(孟芳 劉爽)

 
編輯: 普燕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連結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