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賈天勇)“中國空氣污染不值得大驚小怪,不可怕。日本衝在中國前面體驗了很多苦,中國應吸取它們的經驗教訓早治理”,3月9日傍晚,來京出席活動的旅日作家毛丹青如是説。
毛丹青1962年生於北京,1985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
9日,毛丹青作為NHK華語廣播節目“波短情長”的主持人來京與中國聽眾交流。
“我在日本25年,日本華文媒體的誕生是從黑板報開始,再從街頭小報開始起家,可以説是跟時代一起起步的”,毛丹青首先談到了日本的華文媒體,他回憶説,剛到東京時只有一家華文報紙,那時只有一個廠商去贊助它,而現在的東京有了華人電視臺、華人報紙和網路。
毛丹青説,華文媒體僅僅是靠表達當地華人的喜怒哀樂是不能獨立存在的,一定是有個經濟支柱在支撐它,華文媒體只有與當地企業良好合作並融入當地社會才能生存發展。
毛丹青現任日本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是日本著名漢日雙語作家,曾獲日本第28屆籃海文學獎,日語作品被多次用於日本大學高考試題,在日本有固定的書友會。
談到自己在日本的成功,毛丹青表示,是趕上了日本文化“被消費”的時代。“日本文化已經不輸給日本人引以為豪的電子産品,可以被所有人認同購買,成為了一種大眾産品”。
毛丹青説,外國人可以獲得日本的文學獎、漫畫家和藝人可以進入日本的主流社會、華人教授在日本也有了自己的專門組織。“日本社會不再像過去那樣拒絕你,而是變得很溫情”。
他指出,這是一個大的環境造成的。日本現在處於一個困難的狀態,人口越來越少。日本現在推出的觀光復興政策是個過渡政策,是給下一步制定移民政策做準備,日本政府對外來移民會越來越寬鬆,它希望外國人在它的國土上工作、生活甚至愛情。
對於現在自己的國籍問題,他直言自己是中國國籍,“這樣好處很多,以後也不會改變國籍”。
採訪當日,正值沙塵暴再次席捲京城,毛丹青對於中國的空氣污染則表示,這些問題不值得大驚小怪,不可怕。日本很多城市都曾是工業污染重災區,但它們及早重視了,現在都治理得很好,日本衝在中國前面體驗了很多苦,中國應吸取它們的經驗教訓早治理。
“日本是中國的一面鏡子,現在中國所出現的社會問題日本全都經歷過。毒奶粉、空氣污染、釘子戶……,日本在這方面至少走了四十年”。毛丹青説,中國應該學習日本的社會管理經驗,提高對國民的關懷度,並且提高國民對社會的關心意識。中國和日本在這個方面,可以攜起手來,爭取共同的美好前景。
毛丹青有著多年在日本媒體工作的經驗,對於日本媒體能否真實報道中國,毛丹青在活動結束後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不僅日本,兩國媒體大多不能真實報道對方,這是現實且無解。非政治問題的報道還能靠近真實,但一旦涉及政治問題,就好像都在作秀。這不簡單是歷史問題造成的,有媒體商業化運作的結果。“我正在尋找另外的突破口,從文化方面增加兩國的直接交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