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醇逸日前接受專訪,暢談今年競選之路。(美國《世界日報》/許振輝 攝)
中新網1月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當地時間8日是紐約市華裔主計長劉醇逸46歲生日,其競選團隊“劉醇逸之友會”晚間將於華埠為他舉行生日募款餐會,這場餐會也是重要的造勢大會,代表著華人小區對劉醇逸角逐2013年大選的支援,也象徵劉醇逸競選之路大步展開。劉醇逸日前接受該報專訪,雖然仍未鬆口是否競選市長,但大方説出自己的新年新希望:“贏得選舉”!
“這是政治的一部分,並不是一個平順的遊戲,本來就會艱難,而這也是民主的進程,如果我無法承受,我就不會身在其中了”,回首近一年半還懸而未決的聯邦調查的人頭捐款案,劉醇逸談起其中心境和感受,顯得非常平靜和坦誠,並表示該案發生後,為督促和嚴格要求自己,還戒掉每天喝咖啡的習慣,“因為我相信,更困難的挑戰還會接踵而來,我必須做好準備”。
今年2月4日潘心武和侯佳案子即將開審,劉醇逸近日也傳有可能被法院傳訊作證。該案從2011年11月至今,媒體也以鋪天蓋地方式隨著進展輪番報導,在主流社會和華人小區都引起高度關注。但劉醇逸並未因此停下他的競選之路,他依然頑強地走著,他説:“如果是我應該做而沒有做、或沒做好的事,我會有挫折感,如果是我的錯,讓事情變得困難,我就認了;但對我沒有做錯的事而受攻擊,我不會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放棄我的決定”。
競選之路 從未順坦
從1989年首次參選公職人員至今23年,劉醇逸的競選之路從未平坦過。2001年競選市議員時,父親劉昌峰因涉前法拉盛冠東銀行案被廣泛報導;2009年競選主計長時,英文媒體又質疑其母在血汗衣廠工作的經歷;這一次又涉及他2013年競選的籌款中間人和前競選財務總監,劉醇逸説:“本質都一樣,只是規模不一樣,其影響和動機是相同的”,並開玩笑如果明天就宣佈不選了,可能所有的負面攻擊都會馬上消失。
鍛鍊心智 戒掉咖啡
2011年夏天時,劉醇逸的2013年選舉之路看起來一片光明,所有事情都進展完美;而從秋天開始,劉醇逸回憶他的媒體辦公室開始收到各種各樣來自媒體的奇怪問題,主要圍繞他的行程和籌款活動。而在2011年10月紐約時報第一篇關於其籌款的文章發表不久後,潘心武被逮捕,他知道這意味著2013年的競選將不會那麼順暢。從那時開始,劉醇逸開始戒掉13年喝咖啡的習慣,“我不抽煙,不喝酒,這是我唯一能放棄的東西”,如今他只偶爾喝低咖啡因飲料,他希望通過戒咖啡的習慣做些個人改變,“為未來戰鬥加油,這場戰鬥比我預想得要嚴酷,需要心智訓練(Mental Discipline)”。
聯邦案子也讓劉醇逸和他的團隊更加努力工作,他的籌款活動也繼續進行,所有事情都朝著2013年競選日程邁進,而案件也並未真正影響到劉醇逸的民調,他仍和市長熱門人選前主計長湯信和市公益維護人白思豪維持在同一水準。
聯邦調查 傳陰謀論
有關劉醇逸被聯邦調查的起因,坊間和政治圈內也流傳各種版本,有人認為他因CityTime審計工作得罪“既得利益團體”,傳出要搞掉他的“陰謀論”;有的認為聯邦非常介意的是外國政治獻金流入本土選舉,而在華人移民小區人氣旺、籌款多的劉醇逸則成為聯邦調查局的目標;還有人認為劉醇逸和紐約州民主黨老大之一、聯邦參議員舒默關係“微妙”,而紐約南區聯邦檢察官巴拉拉(Preet Bharara)曾是舒默幕僚的核心人物。
劉醇逸説,對於各種狀況沒什麼好抱怨的,就是適應,“若狀況變難,就更加努力,政治就是政治,好壞都要面對。為公眾服務是很棒的事,但也有一些讓人不愉快的事,很多時候你沒有選擇餘地,你只能全盤接受或什麼都不接受,而我決定全盤接受”,並認為所經歷的困難和為服務公眾相比來説是值得的。
挑戰公職 敢吃螃蟹
而對於紐約雜誌曾將他稱為“亞裔羅賓遜”,劉醇逸回答並沒有想太多,也強調競選不是為當第一人,而是希望能夠做出改變和影響,但他也樂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為第一人,既有困難,也有機會”。
被問及外界所説他和市長彭博關係緊張,劉醇逸認為只有媒體介意這件事情,小區或是民權組織成員從未有人在意這個來問他。他不恨市長,也不針對市長,對白手起家的彭博很敬重;而媒體之所以對兩人互動感興趣,他分析可能公開反對彭博意見的人並不是很多。(孟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