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海外遊學者分享心得:自我融入讓收獲最大化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期:2012-11-19 15:31

 

  中新網11月18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報道,“人往高處走”,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現在也成為很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銘,他們在攀登事業高峰的同時亦不斷地追求自我價值的提升。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從繁忙的事業中抽身,選擇到國外高等學府進修。在英國,來自中國各行各業的遊學者們遍布各大高校。

  《華聞周刊》日前採訪了一部分具有不同行業背景的華人遊學者,聆聽他們對于遊學生活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向有意申請遊學的相關人士提供寶貴信息。

  出國深造

  申請目標很重要

  不同于普通留學生,這是一群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後再選擇到英國高校深造的遊學者。在劍橋大學微電子專業進修的學者劉強和《華聞周刊》分享了他的申請經驗。曾在中國某航天集團任職的劉強在2009年就決定出國深造。他對記者說,當初中斷事業而選擇出來深造的原因很簡單—希望精進自己在專業領域的研究。

  當提到申請過程時,他多次強調,無論是留學或遊學,在申請時應該具有針對性。他認為,除了做好常規的文書申請資料等,與教授進行良好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他建議申請者最好在正式申請前就與教授聯係好,並進行深入交流,尋找學術領域的突破口。

  此外,還要利用自己以往的工作和學術經驗,增加與教授之間的談資。他以自己為例:“我在與教授郵件往來時,向他展示了一些以前工作時做的項目,並且和他聊了很多微電子方面的細節,這樣教授就知道我是很懂這方面的,所以很快就給我安排了正式的電話面試,然後錄取了我。”

  對于已有事業基礎的申請者而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各項申請要求是一件較為費力的事情。在倫敦商學院就讀工商管理學碩士(MBA),曾經是國際日化巨頭寶潔公司中國的高級客戶經理的劉戀對此感觸頗深:“大多數人都是一邊在工作,一邊在申請,其實這個過程是很辛苦的,可以說是一個持久戰。因此,在決定要出國深造前,首先得對申請過程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個道理。”為了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申請效率,她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跟風:“在萌發出國深造的念頭時,我們需要明確自我投資的方向所在,並考慮清楚想要得到的產出是什麼,是否能帶來自我價值的提升。有些申請者可能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只是想要出來見識一下,這樣在選擇學校方面沒有具體的方向,可能就會比較耗時。”此外,她還認為在申請過程中申請者應該以分享為目的,建議大家在申請過程中就盡可能的開始結交朋友,這樣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所幫助。

  遊學英國

  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正在劍橋工程學院進修的葉飛之前是長安大學公路學院隧道專業的一名老師。當談及目前在英國的學習生活,葉飛將他的心得體會娓娓道來:作為訪問學者,他並不是像普通留學生一樣單純地做好科研就行,他更需要從科研的教學角度出發,關注這個項目是為何而做,如何去做。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他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忙人。除了參加常規的科研項目及會議討論,他還多次主動找機會與同領域的學術專家單獨交流。

  此外,葉飛也常與其他專業領域的訪問學者或學術專家溝通,往往能得到不少意外的收獲。“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本地資源”,他說:“我非常慶幸能夠來劍橋切身感受世界一流的高校正在做什麼,眼見為實,才能真正探尋中英學術研究的差異,開玩笑的說,這是一種打入‘敵人內部’的感覺。”葉飛表示,他非常欣賞國外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在劍橋,你崇拜哪個老師,想聽哪個老師的課就可以直接去聽,這非常好。”

  同樣身為科研工作者的劉強在英國的求學經歷也非常豐富,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就學習心態而言,劉強認為,由于之前已經工作過,對畢業就業不會特別緊張。因此,相較于普通留學生而言,受的約束較少,動手實踐的機會也更多,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搜集學業以外的信息。在英國求學的過程中,劉強很擅長利用當地資源及網絡資源,他通過在本地專業論壇發帖交流,已成功與英國一位電影導演合作,讓對方使用他設計的航拍飛行設備進行拍攝。

  自我融入

  讓收獲最大化

  這樣一群在國內已事業有成的華人學者,來到英國深造時會比普通留學生更加注重自己的投資回報率。那麼面對有限的遊學時間,如何能讓遊學收獲最大化?

  對此,葉飛表示,遊學者首先應該將國內的工作和家庭事項安排有序,再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盡量多的參與各種活動,豐富生活,開闊視野。同時,葉飛還向記者提到了自己之前的顧慮:同普通留學生不一樣,很多像他們這一類的學者最大的障礙是英語基礎不夠牢固。為了克服這一阻礙,葉飛建議充分利用英語環境,提升語言運用的空間,夯實語言基礎,才能獲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倫敦商業學院的劉戀認為英國高校的國際氛圍非常濃厚。她說:“我們課題小組成員有六個人,分別來自六個不同的國家,有黎巴嫩、哥倫比亞、美國、英國和葡萄牙的。大家的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習怎麼樣和大家相處,怎麼樣去共同創造更好的結果,對我而言是非常好的歷練。”她進而表示道,只有自己真正融入進來,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這樣的成長是很快的,在國內體會不到的”。

  來自劍橋大學的劉強同時也在採訪結尾時對《華文周刊》記者表示,英國各高校的硬件設備非常好,提供了很極好的國際平臺。 在學術上,學者們應該多參與民間或官方組織的各類研討會,加強專業領域素養;在與人交流時,主動地融入異國文化。只要能在求學過程中保持好奇心、活力和創新性,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定會獲得不少意外的收獲。(張冬瑩 李佳南)

 
編輯: 普燕    
  查看/發表評論
 
  友情鏈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統戰部 國務院臺辦 國務院僑辦 國務院港澳辦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中國僑網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 中國僑聯 中華海外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