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2月23日電 西班牙歐浪網日前刊登了一篇由旅居葡萄牙僑胞撰寫的文章,向讀者講述了葡萄牙“00後”華人的思維方式,文章內容如下:
日前,與幾個在葡國土生的小孩聊天。我說;中文是一種很靈活的語言,學會中文人也會變得聰明一點。一個小孩說;我不回中國,以後都不會回去,學了沒有用。另一個小孩補充說;是啊,我們都不回去,中國什麼都沒有。我很是奇怪,趕緊問;你覺得中國什麼東西沒有呢?一個小孩馬上從書包里拿出一盒蠟筆顏料,遞到我面前,說;中國沒有這個。我看了看,指著後面的說明告訴他們;這是中國制造的,是中低價值的中國制造產品,中國怎麼會沒有呢?另一個小孩馬上繼續反駁我,中國沒有“figo”。
小孩子是單純和天真的,在他們的世界里面,沒有見過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這令我想起了一個段子。12年前,我剛到葡萄牙時,一個老華僑跟我說;曾經有一個華僑,來葡國多年,當他第一次看到蘋果的時候,很感慨地說;哎,中國沒有蘋果,我以前從沒有見過這東西。
多少年過去了,在今天這個信息涵蓋了我們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新時代,我想不到這種單純的愚昧可以這樣延續。如果說我們的第一代華僑已經通過努力成為海外富裕的一代,那麼,這種物資上的富裕,充其量也就只是吃的好點、穿的好點,或者也可以說完全的白人心態,生活在自己的思維里,世界上西方最發達,白人最高尚,中國很落後,很愚昧,原來這些出自外國媒體對中國評價的標準術語,出現在我們自己第二第三代嘴中時,或者我們這兩代人的思維已經不能猜到這些00後,他們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追求。
我不能責怪單純天真的孩子們,只是很奇怪他們家長的教育方式。我不知道每年寒暑假孩子們回中國究竟學什麼東西?簡單的中文字?對于出生在海外的這些孩子們來說,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
“香蕉人”是一個無奈的名詞。香蕉人又叫ABC,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國的華人。現在,這個概念的范圍已不再限于美國,而擴及整個海外,泛指海外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們雖然也是黑發黃皮,但不認識中文,說一口地道的外語。他們自小就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其思維方式、價值觀也是完全西方化的,同移民的上輩不同。這其中,“黃皮其外、白瓤其內”、“黃皮白心”、“夾縫中的人”、“中文盲”、“邊緣化”,是描述“香蕉人”時使用頻率最多的詞匯。
所幸的是,旅居葡萄牙的華人第二代第三代,大部分都會說流利的中文。而缺少的是中國的文化和思想教育。中國的童話、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500年的歷史精髓,對他們來說,很遙遠,甚至從沒有任何接觸和感受。也許他們對父母的傳統思維方式沒有認同感。一方面,“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已經和西方人全無二致,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基礎,而這顯然是其父母—擁有中式傳統思維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看不慣父母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父輩們也搞不懂子女張揚外露的價值選擇。
另一方面,對中華文化的認可程度是他們與其父母爭論的又一焦點。作為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中西兼備,然而,脫離了祖籍國的文化氛圍,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
于是,一個家庭,兩代人,兩種思維方式,矛盾在所難免。黑頭發、黃皮膚,能說一口流利的外語,漢字卻不識得幾個。中國人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那你怎麼不說漢語?”老外會對他們說:“你是中國人?你的葡語怎麼說這麼好?”
第一代移民出國的時候通常是一貧如洗,只有創造物質的義務,沒有享受物質的權利,很多小孩子鑒于血緣關係,或者是父母養育的原因,小時候對父母還是恭恭敬敬的,但由于受的是西方教育,長大後就脫離了我們重視親情的民族習慣,當父母被冷冷地丟在一邊時,也許我們將要為自己的教育方式負責,當初幹什麼去了?
海外的孩子缺乏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或者日後世界變得全球化,東南西北已經沒有國家的界限,但是,中國人永遠是中國人,在海外我們是永遠的移民,融入永遠是一個偽命題,中國文化是支撐我們世世代代得以傳承的命脈。對孩子的教育是我們的責任,于中國人來說,活著要有價值,令身邊的人幸福,是我們生存的價值之一,我們的感情和善良的同情心,跟西方理性的冷漠有著天淵之別。讓孩子讀懂、理解中國文化,讓我們民族的理念世代相傳,是我們推不掉的責任。當孩子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我是中國人”的時候,也許,才是海外中國人真正的成功。(無花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