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臺文化界人士:兩岸應攜手重建大國文化
 
  來源:新浪      日期:2009-04-03 15:22

 
 
獨家對話臺文化界人士:兩岸應攜手重建大國文化
 
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麟徵女士 (攝影:楊海燕)
 
獨家對話臺文化界人士:兩岸應攜手重建大國文化
 
臺灣名作家司馬中原先生(攝影:楊海燕)
  2009年3月23日-27日,應民革中央邀請,新同盟會、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中國統一聯盟聯合參訪團來京訪問。3月25日,參訪團成員、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麟徵女士與臺灣名作家司馬中原先生接受新浪網獨家訪談,就兩岸文化交流發表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

    嘉賓簡介:

    張麟徵: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長期觀察和研究兩岸關係,多次來大陸參加論壇及研討活動。“在任何場合,始終溫文優雅,從容淡定;但每次發言都直言不諱、一針見血”。著有《泥淖與新機——臺灣政治與兩岸關係》等書。

    司馬中原:著名作家。本名吳延玫,1933年出生于江蘇淮陰。1949年去臺,六七十年代發表出版了大批小說,長篇有:《狂風沙》、《荒原》、《魔夜》、《驟雨》等,中篇有《山靈》、《雷神》、《霸頭》等,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為背景,八十年代轉向鬼怪故事的創作,“嘗試從鬼的典型里尋找人的感情”,有“講鬼名嘴”和“鬼學大師”的諧稱。散文則多思鄉和懷念故國之作,有專集《鄉思井》。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錄》。除文學創作外,司馬中原更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志,多年來在臺灣文壇擔負組織領導工作,他的足跡遍及臺灣大中院校,通過演講和文藝營等宣傳組織活動,教育和培訓了大批文學青年。他還經常率團出訪,到世界各地進行思想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

    訪談摘要

    “我覺得臺灣的這種認同的錯亂,特別要說在臺灣的人,你只準有一種認同是錯誤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種認同,我是上海人,但是我也是中國人;我是重慶人,我也是中國人。所以,我是臺灣人,為什麼我們不能是中國人呢?”

                                                   ——張麟徵

     “文化不需要統一,它本來就是統一的。所以,我今天就跟一些領導談,我們早就如一家人了,我來大陸也很多次了,我也是共飲長江水的人,見到你們像家人一樣,一點陌生感都沒有。所以,文化是水,文化是風,是春風、流水,不可以用一種暴力去剪斷它”

                                                  ——司馬中原

   主持人:首先我想請問一下張教授和司馬中原先生,這次到大陸來是你們個人的第幾次?

   張麟徵:讓我來說就很難算了,因為來了很多次了,光北京就來了不知道多少次。

   司馬中原:我也記不清多少次了,但是我大部分是到上海、南京、重慶,北京這大概是第四次。

   主持人:你們這次的大陸行,感覺和之前的幾次有什麼不同嗎?

   張麟徵:對我來說實在是太近了,因為我去年3月來一次,8月來一次,10月來一次,現在又是3月,這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改變,除了氣侯,氣侯跟去年3月差不多。

   主持人:真的來了很多次。司馬先生呢?

   司馬中原:我個人以前大部分是同文藝界電影電視界接觸,另外,鄉土採風方面。這次是為文化的復興做專業探討,我是來求教大陸的。

   主持人:您太謙虛。剛才兩位嘉賓也都說到,一直是作為文化界的交流推動者,現在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頻繁。想請問一下,文化交流在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方面有哪些比較積極的作用,張女士您先談。

     張麟徵:兩岸如果統一,文字要先統一

   張麟徵:我過去來多半都是談兩岸關係,大概都是繞著這個題目打轉,通常比較多的可能是談兩岸未來政局關係怎麼發展,經貿關係要如何安排,有哪些困難。其實在文化方面談的是比較少的。但是也觸及了,主要我想是因為文化是比較軟性的,就兩岸關係目前來看,太硬的東西,像政治、軍事這些,可以交流,可以溝通,但是要有什麼成果的話,需要很長時間。文化來說,兩岸可以說是在歷史文化血脈方面、生活習慣各方面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如果就文化方面來推動交流,大家彼此會覺得比較親切。所以,前幾次來跟這次來一樣,我覺得要兩岸關係朝著良性的方面去發展,文化的交流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當中就會讓兩岸的關係越拉越近。

  我今天、前天的建議,其實就文化的觀點也好,就兩岸關係也好,就大陸對臺灣的政策也好,我感覺兩岸如果要統一,文字要先統一。文字來講,從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以來,大概歷史都是一脈相承下來。當然當中有些變遷,有些細微的改變,1949年以後文字方面做的改革比較大。基本上我覺得如果從美學的觀點,從歷史傳承的觀點,從文化保護的觀點來講,我覺得正體字非常美,而且我今天去拜會了很多機構,每個機構上都有大幅的字畫,那些題字我沒有看到半個簡體字。所以,可以看到從藝術、文化、兩岸關係、歷史傳承各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大陸應該推動文字方面的一些革新,當然簡體化了那麼久,要把它恢復到正體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們循序漸進吧,至少在大陸目前來說,老一輩的人都認得正體字 (新浪編者注:臺灣現在使用的繁體中文為“正體字”),年輕一輩可能就不認得了。

  從識繁書簡開始,可以先認識繁體字,寫的話還可以寫簡體字。我想未來寫也不是問題了,因為現在電腦那麼普及,不管你是用拼音的或者是用我們的注音符號,其實把那個字打出來,所費的工夫,正體字也好,簡體字也好,時間是一樣的,跟用手寫的感覺是不一樣了。所以,我這次來特別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有一些成果,特別是在兩會的時候,我看到大陸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而且 大陸如果能夠協助臺灣,或者臺灣跟大陸一起去聯合國做文字申遺,漢字的申遺,那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活動,以為那表示兩岸攜手,表示兩岸合作,表示兩岸彼此認同。所以,我覺得這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司馬中原:海峽兩岸攜手重建泱泱大國以天地居的文化態勢非常緊要

   主持人:司馬中原先生,我知道您也一直在推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您對我們無論是大陸也好還是臺灣也好,在傳承文化方面有什麼好的建議?

   司馬中原:臺灣原來也有文化復興委員會,後來變成文化總會。文化的書汗牛充棟,可是有些酸溜溜、文縐縐,越看頭越大,到底什麼是文化?我個人很簡單地說,所謂文就是人文。人為了拓展生存,提升生存的品質,提高生存的境界而產生的一切的人為創造都是人文。比如說天文學、地理學、水文學、社會學、政治學,任何東西只要是人創造的都是人文。可是人文會死的,如果下一代人不去努力,不去用肩膀扛著它,不去傳承,它就死了。我們看古埃及的文明、小亞細亞的文明、底格里斯河那一帶的文明、巴比倫,都在荒草里邊,讓人家去考古、去碑拓。在美洲印加帝國的文明、古墨西哥的文明,不是到山里邊去尋遺跡就是到海里邊去撈取,也死掉了。只有亞洲的文明,古希臘的文明沒有死,古希臘的文明是被歐洲轉換傳承了,從康德到黑格爾都是建立在古希臘文明的基礎上。印度的文明,柔性的文明,以及東方的鳥瞰式的文明,都是在傳承之中。

  可是文化是什麼東西呢?是這些橫切面的文明經過一代一代的延傳,官化同具體的生命結合,激發後世再創造的力能,從原來的基礎上再創造、再更新,它就是延傳不斷。可是古老的中國文明,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可是在你身上有多少?每一個現在活著的人都要思考,你已經是長街上的乞丐了,我們的古人引以為傲的文化都躺在博物館里睡覺,不在你現代人的身上。所以,文化學家把文化分成三種類型:三皇的時代是無為而治,五帝的時代是開物成務,到了堯舜禹唐是粲然迸發。比如說像韶光易逝的韶,就是堯帝為了慶祝豐收,為了感恩天地,創造最美好時光的音樂是邵武。所以,已經開物成務發展到科學的一個階段。可是以前堯舜禹唐時代,道統就是法統,法統就是道統,因為它是公推的,論智慧堯的智慧最高,論領導力他的領導力最強,論公信力他的公信力最好,論什麼都是他好。所以,我們的民族在早期是一個法天澤地的民族,效法于天,以大地作為準則的民族。可是天地太大不知道何處去學。孔子《堯讚》里邊用最重要的8個字形容,說唯天為大,唯有天最大,你要學習天,就從堯帝的一言一語,他的一個行為,他的道德規范,他所放出來的光芒,他是不得了的一個天地的縮影。那時不叫帝王,叫天子,是以天作為父母,以地作為父母,我是天地的兒子,來奉獻給諸位的,有大公而無私。所以,孔子一輩子很少稱讚人的,可是《堯讚》把他讚到最高的一個位置上去。

  到了周公以後,也許周朝的後代沒有周公那種德行,道統與法統分離,道統就轉到老莊孔孟去了,法統就是到帝王的子孫去了。結果文化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層次,道統文化是以生命面對天地負責的一種文化,人是所以為人,要感天地、父母之恩,以公而無私的精神面對天下蒼生黎民產生的一種服務行為。到了帝王,子傳孫,孫傳孫,就變成一個自私的結構,所以就產生了權力的文化,宮廷文化,那個里邊就是狡詐。

  到了先秦期還好,還諸子百家,到秦以後天下一統,大權在握,就是生殺都由他了。那個文化就非常糟糕了,就是權力文化的攘奪,權爭力攘,骨肉相殘,那個民間的文化就散在各處。漢代文化在民間,為什麼呢?醫學、天文學、地理學、水文學、社會學,各種學問都流落在民間去了。可是我們在教育上,以前還是講究從遠古推起的,開物成務的君王,比如說盤古是開天辟地,我們從小就知道,燧原氏鑽木取火,神農氏嘗百草,魯祖又做衣服給我們穿,就變成兒童教育的中心點。

  漢唐以後變成小孩子生下來比古時候好,住的有房子,吃飯有人做好,車子也有,什麼東西都有了的時候,就好象一只鳥飛到中途停下來,理理羽毛、唱唱歌、休息休息,一邊創造一邊消閒,消閒文化跟創造文化就是對半,叫同向期的文化,左邊看看,右邊看看,你家是不是比我好,我家是不是比你差。

  到了後向期的文化,就是宋以後,就變成一個衰落的現象,我們小時候念歷史,說百年積弱,其實是千年積弱,宋代以後就一直積弱了,打不贏邊遠的地方,所以元朝才會來,清朝才會來,漢民族就逐漸地沒落、僵化。所以,文化的創造到了後向期,到了現在,比如說我們五千年文化都躺在故宮博物院睡覺,在不在你我的身上?我們是東風來了面朝東,西風來了面朝西,東倒西歪,莫名其妙的一種混亂的文化都來了。所以,現在文化是夕陽西下的時期,大家要有一個警覺,海峽兩岸要重新從歷史上去徹底地檢討,來自醒、來重建我們泱泱大國的以天地居的一種文化態勢是非常緊要的。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