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年代表做客:島內學生關注大陸發展機遇
 
  來源:民革中央宣傳部      日期:2009-03-06 11:41

 
 

臺青年代表做客新浪:島內學生關注大陸發展機遇

  2009年2月11日,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鄭建邦、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議訪團秘書長馮國華、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團長陳長風將做客新浪網

臺青年代表做客新浪:島內學生關注大陸發展機遇
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鄭建邦

臺青年代表做客新浪:島內學生關注大陸發展機遇
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議訪團秘書長馮國華

臺青年代表做客新浪:島內學生關注大陸發展機遇
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團長陳長風

  2月4日,“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參訪團”應民革中央邀請抵達廣東珠海,拉開了為期11天的大陸參訪活動帷幕。此次參訪團成員共35人,來自臺灣24所高校。參訪團先後赴廣州、鄭州、安陽、洛陽、登封、北京等地參訪。

  2009年2月11日15:30,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鄭建邦、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議訪團秘書長馮國華、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團長陳長風做客新浪網談兩岸青年交流,以下為訪談實錄。

  主持人王瑩:親愛的新浪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新浪視頻,我是主持人王瑩。

  “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參訪團”已經開始了為期11天的大陸參訪活動,一一介紹一下今天演播室的嘉賓: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鄭建邦。

  鄭建邦:親愛的新浪網友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王瑩: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秘書長馮國華,歡迎您。

  馮國華:親愛的新浪網友,大家新年快樂。

  主持人王瑩:另外一位是第七屆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團長陳長風,歡迎長風。

  陳長風:各位新浪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王瑩:鄭部長,這已經是第七屆傑青團的活動了,這幾年的交流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呢?

  鄭建邦:實際上不是七年,第一屆傑青團是2004年開始,其中有一年舉行過兩次,寒假一次,暑假一次。這幾年傑青團的歷程也見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程。在當時兩岸關係還處在一個相對比較緊張的僵持階段,那個時候我們就感覺到兩岸的青年、兩岸的民眾、特別是青年有必要加深相互的了解。基于這種理念,我們就和國華小姐,一起商量發起了這麼一個臺灣高校傑出青年大陸參訪團的活動,我們邀請了在臺灣100多所高校當中的學生領袖們,每次組織都不多,組織30、40人到大陸來參觀訪問、拜會,通過這些使兩岸的青年能夠相互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加深了了解,也形成了很多的共識。今天兩岸關係能夠有這樣一個讓人高興的局面,包括兩岸的青年朋友們,特別是臺灣高校傑出青年朋友都做出了辛勤的努力。

  主持人王瑩:說到這兒國華是不是特別有認同感,頻頻點頭,作為傑青團的發起人。

  馮國華:是。

  主持人王瑩:我們的這個團有沒有一些特別大的變化,是不是團員陣容越來越龐大?

  馮國華:因為我本身是在北京大學取得的博士學位,在這幾年的求學過程當中感覺到大陸的發展如巨龍騰空,勢不可擋,希望臺灣有更多的同學也能夠有機會來到大陸。因此,當時在鄭部長的指導之下,我們就採取甄選的制度,每年甄選臺灣的學生會長跟議長,在大陸叫學生會,校園的領袖參加傑青團,前六屆有118個會長,並且都是各重要社團的幹部,還有83個碩士、21個博士。這個影響在臺灣可以說是非常深遠,不愧是傑青團。所以,它的甄選過程也會越發的激烈,包含今年我們從200多個人當中甄選出30個,他們必須經過很激烈的面試,之前還有筆試跟口試等等才能得到這個資格。

  主持人王瑩:這麼嚴格?

  馮國華:對。

  主持人王瑩:是不是你和鄭部長設定的甄選方式?

  鄭建邦:主要還是他們把這個標準門檻提的很高。

  馮國華:希望同學來到大陸之後能夠把他們的所見、所想、所聞帶給他們的朋友,校園內的群體肯定是影響力最大的一群,所以我們應該把目標放到這群學生上面。前六屆到第七屆下來,兩岸同學交流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對大陸的文化、經濟發展等等,都會在他們生命中留下無法磨滅的感動。參加完傑青團之後,在同學的學習生涯當中發生轉變,尤其一些中南部的同學本來比較排斥,但是他們參加完傑青團之後,都會把來大陸發展當成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這些同學有的在這邊讀書,也有同學選擇在大陸就業。這可能是傑青團對他們人生具體的影響。

  另外,我們在臺灣的年輕朋友們還一起成立了“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具體的工作也就是做兩岸交流。可見傑青團對他們來說除了印象深刻之外,他們也都願意投身到兩岸和平交流的一個洪流當中。

  主持人王瑩:真的非常有意義,加強了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說到傑青團,像我們的團長長風應該是傑青中的傑青了。

  鄭建邦:確實如此。

  主持人王瑩:因為國華和鄭部長都說甄選標準很高,怎麼想到報名參加這個團?

  陳長風:我以前是傑青團的團員,這次也是從歷屆的團員中通過邀請來擔任這次團長。我們都是因為在過去傑青團有些深刻的記憶和感動,回到臺灣覺得應該為兩岸的交流多做一些貢獻,發起中華傑出青年交流促進會,就是有一個任務帶團過來,也是希望把過去獲得的那份感動或者在這邊學到的點點滴滴,通過團的旅程傳達給後來的同學。

  主持人王瑩:你也是身肩重擔意義深遠。鄭部長,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還有一個活動,要搜集一下兩岸交流的圖片,這個活動開展得怎麼樣?

  鄭建邦:這個活動開展得非常好,這個活動的題目我們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臺灣記憶”。為什麼叫臺灣記憶呢?發動社會公眾、包括我們的網友和一些平面媒體的讀者朋友們,把他們在臺灣所經歷的感人事情,用一張照片和照片背後附錄幾百字的文字說明,或者是一個故事,來反映出來。從去年12月份我們就發起了這件事情。我們是跟新浪網、中國臺灣網還有民革中央的機關報《團結報》共同開展這個活動,進展非常順利。

  通過這個活動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兩岸交流中讓人非常感動的事情,比如我們徵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有一個山東的讀者,他帶著女兒到臺灣探親,他大概是去年的5月16號到的臺灣,到了臺灣以後他看臺灣的臺北市捷運和馬路旁邊的商店門口都有很多義工,為我們災區的民眾捐款,當時他的女兒問人民幣可不可以,說不管是什麼,只要是貨幣就可以收納,把身上所有的人民幣都捐給了那個義工,實際上是給自己的大陸同胞。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不是一家人能這樣做嗎”,是這個意思,文字比我說得要精煉一些,非常感動。我們希望通過發起這樣的一個活動,使兩岸的人民、青年能夠有更多相互的交流。因為是在大陸的這樣一個媒體,包括網絡媒體、平面媒體,我們更希望大陸的年輕人、大陸的民眾更多地去了解一下臺灣,了解一下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同胞的那種深切的感情。這是活動的宗旨。

  主持人王瑩:感覺我們的活動確實有春風化雨的感覺,可能只是在一個小小的局部或者是一個小小的小活動,但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知道第七屆傑青團有些什麼活動?

  馮國華:介紹一下我們的行程,這次包含臺灣、廣東、鄭州、安陽、洛陽、登封以及北京,也就是在我們整個旅途當中,把旅途拉得很長遠,我們可以來到政治中心北京,文化中心是河南,還有當初革命以及經濟的中心是廣東。因此,在這個行程上,同學可以同時領略到大陸的三種風採。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我們在廣東的時候特別去參訪了郵政的一個物流中心,我們傑青團是廣東郵務處理中心的第一批客人,包括大陸的朋友和臺灣的朋友,我們是第一批客人,讓同學特別感動。在廣東我們還進行一個高校的聯歡,廣東的領導們很用心地安排了廣東的同學一起跟臺灣的同學做一個交流。這部分我們很感激,因為我們知道大陸同學對過年非常重視,但是他們還是願意提前回到廣東。那天的交流非常熱烈,也針對很多議題做討論。(展示照片)

  主持人王瑩:看這個圖片真看不出來哪是廣東的青年,哪是臺灣的青年。

  鄭建邦:不分彼此,那個場面熱鬧極了。

  馮國華:非常熱鬧。

  主持人王瑩:都開展了一些什麼樣的活動?有包餃子嗎?

  鄭建邦:這次我們是做的兩岸青年學生論壇節目,討論的是兩岸學子最關心的問題,一個是學歷認證問題,大陸的學歷臺灣學生學完以後會不會承認。

  主持人王瑩:這是臺灣學生非常關心的嗎?

  陳長風:非常關心。

  主持人王瑩:他們都想來大陸讀書?

  陳長風:是的。

  鄭建邦:包括我們這個團很多學生都想到大陸讀書。

  主持人王瑩:怪不得報名,是提前考察我覺得。還有一個關心的問題是什麼,鄭部長?

  鄭建邦:還有一個是兩岸青年就業的問題。

  主持人王瑩:現在不知道臺灣青年就業是什麼問題?

  陳長風:因為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臺灣這兩年的狀況恐怕也是挺不景氣的。但是蠻多臺灣青年考慮今後是不是到大陸來發展,像我本身就有這樣的考慮(笑)。

  主持人王瑩:還是藏有私心的,想來做什麼工作,長風,可以提前在網絡上推銷一下自己。

  鄭建邦:這是一個好機會。

  馮國華:會被大老板看到。

  陳長風:因為我本身學的是法律,以後有機會是不是可以到大陸了解大陸發展的狀況,進行一些商務法律咨詢。

  主持人王瑩:廣告已經打出去,國華是不是已經看到很多臺灣青年陸續來大陸求學,他們自身發生什麼變化?先說說自己,自己的變化應該很大。

  馮國華:先說說臺灣,臺灣人才濟濟,大學比例很高,大學生數量相對比較多,那邊有一個統計,大約87%的大學生在你畢業之後6個月之後是沒有工作的,因此這個過程當中他們就會來到大陸,尤其經濟發展之後這邊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也給他們的人生開拓了更多可能。尤其傑青團來大陸之後,多數人抱著來大陸發展的動機,來這邊看一看,或者像長風一樣自我推薦一下都是可能的。

  我在北大讀完博士學位,在這邊我領略到了中國古典的風採,也領略到大陸朋友的熱情,接下來我很願意投入到兩岸交流的工作,為臺灣同學和大陸同學能夠互相了解做一些貢獻。

  主持人王瑩:鄭部長您也是做臺灣的一些活動,我不知道兩岸青年的環境有什麼不一樣?包括兩岸青年自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鄭建邦:因為這幾年從事組織傑青團的活動,我對臺灣的孩子們應該說有了比大陸同胞更多的了解,我真的從心里很喜歡這些孩子,我也感覺到他們很喜歡我。剛才講叫我“鄭大哥”(笑),其實我的年齡跟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差不多。但是我覺得同學們從內心里呼喚出“鄭大哥”,我也欣然接受了。

  通過這幾年接觸,我感覺到臺灣同學和大陸同學,因為都是兩岸傑出青年在一起交流,有他們的共同點,也有各自的特色。大陸的孩子,因為我自己的女兒馬上也大學畢業了,他們的長處,因為大陸這個地方可能也比較大,他們可能看問題的視野相對相比較更寬闊一些。另外,有很多大陸的孩子,一家只有一個,父母不惜工本培養他們,差不多各個都是深懷絕技,兩岸青年交流的時候有彈琵琶的,有吹薩克斯管的等等,應該說都是非常高超的技藝。

  臺灣的孩子,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也是我很喜歡的是,他們一個是創造精神非常強、動手能力非常強的群體。一個團隊來了,他們來之前是互相不認識的,只是經過遴選、面試,後來組團的時候大家才認識,有的就是在機場才熟了。可是這一路下來短短的11天,他們就能同臺表演很多,讓人家都很驚嘆的一些節目。

  主持人王瑩:以為他們原來都很熟悉。

  鄭建邦:開始以為他們都很熟悉,後來一問國華,互相都不認識,他們的創造精神很強。

  主持人王瑩:而且溝通能力非常強。

  鄭建邦:再一個,臺灣孩子最大的特點是團隊精神非常強烈,很快地像我們一個傑青團,每屆三十幾個同學,分成三個組,管理得都是井井有條。晚上如果有自由行,出去大家自由活動,都分成小組,小組下面再分成小組,管理得很嚴格。但是又沒有扼殺同學的創造精神,每一個人在小組里都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配合得相當好。團隊精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再一個臺灣的傑出青年,他們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還是很濃厚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很有禮貌,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我幫著拿一下茶杯,“謝謝鄭大哥”,這句話肯定是有的,這一點很值得大陸的孩子去多學習、多借鑒。

  主持人王瑩:所以通過這個交流,臺灣的孩子們可以看到我們大陸的青年他們有一些什麼樣優秀的品質去學習,然後同樣大陸的青年朋友也可以向臺灣的青年多學習。長風,你是不是特別了解自己的團員,他們是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陳長風:我們這一屆的團員,剛才國華也介紹,我們是從臺灣的23個高校里選拔出來,他們大部分都是臺灣各個社團的負責人跟領導人,他們都蠻擅長與人互動,也很活潑,也願意組織活動,也願意跟人家互動。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股求知的精神。這次到大陸,每到各個地方他們都聚精會神看參訪的點,很願意跟人交流,這是我們這個團的特色也是我們為什麼要經過重重甄選,因為我們甄選,希望他除了有一定的歷練之外,也希望他的思想是深刻,是有想法的,來到這個地方能獲得更多的東西,把它帶回臺灣。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