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底赴臺旅遊,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臺灣的環保和生態。
臺北市基隆河,河灘上草地綠油油的,建了網球、棒球等運動健身場所,當雨季發洪水時,作滯水場所,使洪水不致淹沒市區的道路和居民住宅。
在美麗的花(蓮)-臺(東)海濱,我們看到了臺灣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臺灣水泥、遠東水泥等,都利用這里豐富的大理石資源建廠,長達數十公里的全封閉原料輸送線深入到山體深處,看不到大片山體遭到破壞的場面,生產廠區都採用回轉窯,沒有一般水泥生產廠塵土飛揚的現象。
世界上唯一的大理石峽谷——太魯閣遊客中心,有專門圖板介紹臺灣珍貴資源——玫瑰石遭盜採情況及懲罰措施,中心還專門開展了環境教育館,供遊人尤其是學生校外活動時參觀。
日月潭目前只允許邵族原住民下水捕魚,但這些“大自然之子”舍棄現代高效的捕魚工具和技術,仍然採用千百年來祖先流傳下來的類似江南港汊的捕魚工具——扳網,捕獲量不高但可不會讓魚類絕子絕孫。同時,邵族同胞還在日月潭用水草制作人工漁礁,讓魚子魚孫們能夠繁衍發展。
臺灣各鄉鎮都有寺廟,雕梁畫棟,香火旺盛,使得焚燒紙錢的“金爐”整天得不到休息,但卻沒有發現一只在冒黑煙的。在高雄旗津的天後宮,我仔細觀看了“金爐”的結構,發現其不冒黑煙的秘密,在于上面用白鐵皮制作的裝置——相當于進行了二級消煙除塵處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臺灣可謂做到了“保護環境,神人有責”。
其實,臺灣同胞的環保和生態保育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也是在不合理的開發對環境造成破壞後,得到了沉痛的經驗教訓,才從不自覺走向自覺的。圖為高雄澄清湖畔。(浙江 黃炳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