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首頁 專題首頁 活動動態 活動介紹 竟答須知 獎項設置 最新消息 兩岸“三通” 08北京奧運 聯繫我們
 
 
琴聲燈影裏的皮影戲
 
 
  來源:      日期:2007-01-22 17:22

 

  分佈在豫西的皮影戲以靈寶的最古老,可以説是古城的傳世之寶。靈寶的皮影也叫道情皮影戲,是以高雅的道情演唱和輕盈的皮影表演演繹戲曲內容的一種庭院藝術。

  光影間跳動的精靈

  初夏的早晨,冒著細雨,記者來到靈寶。一下汽車,便直奔皮影藝人索武酉的家,想親手擺弄一下那栩栩如生、晶瑩剔透的小精靈。

  索武酉今年56歲,多年來一直隨哥哥索辛酉四處演出,也是一個能拉會唱的“全把式”。索辛酉是靈寶的一位民間藝術家,他與盧氏縣豫西大峽谷風景區簽訂了一年的演出合同,目前正在盧氏演出。

  一進家門,索武酉便把箱子搬出來,在略顯昏暗的燈光下,他拿出了韓湘子、包公、許仙、白娘子及水滸人物……生、旦、凈、末、醜,樣樣俱全,一個個人物臉譜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索武酉親切地叫它們娃娃。這些皮影娃娃都是側面形象,身子、胳膊、腿雕刻後用細線連接在一起,頭可以隨時插在脖子上,操作起來靈活自如。皮影箱裏還有用來表現環境、烘托氣氛的亭臺樓閣、花草林木、花鳥魚蟲等皮影,小則數寸,大則尺余,精細別致,令人叫絕。

  索武酉介紹,製作皮影一般用上好的牛皮,先將牛皮在水中泡軟後,經過打磨使其光亮透明,將樣稿畫在處理好的牛皮上,用刀鏤空,然後描上艷麗顏色,待其幹透後再刷上桐油。演出時,置一塊白紗布作螢幕,皮影操作者站在螢幕下,將皮影緊貼螢幕上,從背後打出燈光,觀眾則坐在燈光對面方向觀看。燈光將道具人物的投影射在螢幕上,藝人在螢幕後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其餘7個人演奏不同的樂器,手、嘴、腳並用。幕布上的皮影色彩鮮亮,栩栩如生;絲竹悠揚,琴鼓齊鳴,説唱打鬥,熱鬧有趣。索武酉説,過去,一場戲演三天三夜都不稀奇。

  道情皮影戲的唱腔分為官調(喜調)和梅調(哀調)兩種,演奏和演唱是二位一體的。除了吹笛者之外,其他演奏者都參與演唱。道情演唱的特點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後,眾人齊聲合唱,且每種腔調都有富於變化的板式,以適應各種人物及劇情的需要。

  據説,靈寶還保存著明清時期的皮影。這些皮影在室內看色彩有些舊,在燈光下卻異常鮮亮。《白陽山》一劇所用的“老虎”即為明代皮影,其刀法簡樸,造型粗獷逼真,“虎”的8個部件轉動靈活,表演劇烈活動時尤為精彩。

  靈寶道情原為外地的一種説唱道情,清朝中葉,當地岳渡和溝東村兩戶在外地做官的大戶人家,由山西一帶傳入。還有一種説法,當地一楊姓家族的祖輩曾經是清朝一皇帝的御前戴刀護衛,他告老還鄉後,把道情從京城引進,並將道情和皮影結合在一起表演。最初的道情皮影是當地官宦、秀才、舉人在庭院裏自拉自唱的,後來才在民間流傳開來,出現了藝人和唱班,在村民還願、生子、慶壽等民俗場合表演,成為具有靈寶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劇種。

  皮影的歷史很久遠

  皮影藝術起源於何時,民間傳説不一。

  據史料記載,皮影戲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已盛行于宮廷市井,但它有一個漫長的孕育、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只是有關它的史料記載出現了斷檔。如果按照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往前推,説皮影戲成熟于崇尚文化藝術的盛唐也是有道理的,將皮影戲的起源時間上推至兩漢也並不為過。這樣一推,皮影的起源時間與晉代誌怪志異小説《搜神記》中的描寫相吻合。所以,有學者認為將皮影藝術的起源時間定於2000年前的西漢較為客觀。

  《搜神記》説,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思念她。有個叫李少翁的巫師投其所好,用一張獸皮剪出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帷幕上。漢武帝看到帷幕上的影人,在光影變幻間仿佛感覺到李夫人“復生”並來和他相聚。文中所述李夫人“復生”的帷幕燈影場面,應該是皮影戲藝術的雛形。

  在電視劇《大明宮詞》裏,素來對政治缺乏興趣的高宗不但愛看皮影戲,有時還親手錶演皮影戲。《大明宮詞》裏曾幾次出現這樣的場景:太平公主陪伴父親表演才子佳人皮影戲,並用誇張的聲調為之配音:“看那對面來的女子,春光滿面……”直至高宗彌留之際,他惦記的不是江山,也不是美人,而是令他如癡如醉、難捨難棄的皮影戲。

  靈寶的百姓素來喜愛皮影,村裏凡遇到紅白喜事或節假日都免不了演皮影戲。

  靈寶皮影和道文化分不開

  要了解靈寶道情皮影戲得先從函谷關和老子説起。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位於靈寶市境內,是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老子著道家學派開山巨作《道德經》的靈谷聖地,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關(函谷關)、名著(《道德經》)著稱。函谷關將周圍的亞武山、永樂宮等道家聖地聯繫在一起,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豐富的物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靈寶道情皮影戲形成發展的人文地域環境。

  在靈寶,道情藝人有別於其他民間藝人,在群眾中有比較高的地位。道情藝人都尊古代傳説中的八仙為師,不分師傅、弟子,互稱兄弟。藝人因道而尊,被人稱為八仙弟子、先生。皮影表演一般都被安排在正屋的中堂,藝人們必須衣帽整齊,坐姿端莊,以示對八仙的尊重。傳統道情皮影戲所用的樂器主要有四弦、玉簫、月琴、漁鼓、簡板、手扳、碰鐘、三叉板8種。據説,這8種樂器與古代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有關。

  靈寶道情皮影戲的劇目非常豐富,最多時有100多部,1949年前後有50多部,目前有30多部。劇目題材主要集中在道教經義、八仙人物、二十四孝等方面,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點,如《高老莊》、《渡文公》、《西山觀景》。其中,以韓湘子為內容的劇目最多,據説,一部《湘子傳》就有百餘本戲。有藝人説:“打紙扎離不開糨子,唱道情離不開湘子。”皮影戲的唱腔也突出了道教音樂的特點。另外,還有一些富於生活情趣的小戲,藝人們稱之為“笑話戲”,經常上演的有《小貨郎翻箱》、《吃油饃》、《小二姐做夢》。

  曲曲折折一路走來

  多少年來,無數皮影藝人為了靈寶道情皮影戲不致失傳而耗盡平生經歷。民國初年,靈寶境內的道情皮影班有十幾個,藝人數百。1949年前,靈寶東部的羅家、南營、牛莊、西車、磨頭、孿村等不少村莊都有獨立的道情皮影班。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民間藝術,道情皮影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發展。1954年,靈寶成立了專業的道情皮影劇團,開始在一些大場合演出。1955年,靈寶道情皮影劇團改名為靈藝劇團,劇團的藝人全部轉成全民工。1961年,因國家經濟困難,靈藝劇團解散。“文革”期間,道情皮影被當做“四舊”而一度停演。“文革”後,皮影藝人逐漸恢復演出,足跡遍及國內外許多地方。上世紀90年代以來,靈寶道情皮影藝人先後參加了五台山國際旅遊節、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河南省首屆曲藝節的演出。2003年國慶節,靈寶道情皮影藝人應邀到鄭州市邙山黃河民俗風景區進行了一個月的演出。

  靈寶道情皮影的傳承,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年間。皮影藝人中,老一代的有劉北茂、劉啟家、劉啟森、李政滿、劉金才等,目前的傳承人有索辛酉、陳繼山等。歷史悠久的道情皮影因藝人的相繼離世,正面臨失傳的境地,亟待搶救和保護。民間藝人收入較少,也影響著皮影戲的傳承。索辛酉和索武酉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生活拮據,農忙時務農,農閒時演皮影,演出都在偏遠的山區,收入較低,維持生活還要靠種莊稼,而從事道情皮影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熱愛這門古老的藝術。

  靈寶市文化部門曾在1979年、1985年對道情皮影的音樂、劇目進行了搶救性的錄製。近兩年,靈寶市文化局將道情皮影的淵源、變遷、藝人現狀等情況製成光碟,並積極申報民間文化遺産,爭取專項資金扶持。由於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民間藝人對傳統的皮影戲缺乏創新,靈寶道情皮影已顯落寞,無法與興旺時期相提並論。儘管如此,每次路過靈寶,我依然會被這裡的皮影所吸引。但願靈寶道情皮影永遠在琴聲燈影裏跳動。(文/王雅萍)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gemmy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