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首頁 專題首頁 活動動態 活動介紹 竟答須知 獎項設置 最新消息 兩岸“三通” 08北京奧運 聯繫我們
 
 
原住民風味餐 原汁原味
 
 
  來源:      日期:2007-01-22 16:38

 

原住民風味餐。(圖/記者蔣文宜攝)

  小米在原住民生活文化中獨具意義,除了製成小米酒外,還能脫胎換貌變成樸味十足的美食,臺灣原住民中的排灣族及魯凱族常吃的“吉拿富”就是一種智慧象徵,其他如金伯樂、阿拜等也都會是餐桌上的常客。

  每年8月收穫祭,魯凱族的人會在野地架上石板,將小米磨碎、調成糊狀,鋪在香蕉葉或山蘇葉上頭,壓成扁平型,將裹好的小米餅放在燒熱的石板上,然後將周圍的石板覆蓋上去,烤熟就是小米餅。據稱,如果烤得太幹,表示新的一年較乾旱;烤的溫潤,則表雨水豐沛,未來豐收有望。

  達給發力美食坊的吳阿美説,呈現長條狀的“吉拿富”,又有原住民香腸或原住民長粽的稱呼,主要是以小米粉、芋頭粉或糯米粉包裹肉類的食物,內餡有雞肉、豬肉等,也有人包番瓜,外面再以假酸葉漿lavilu包裹起來,用芒草捆紮好。富含葉綠素的lavilu,不僅具有營養價值,吃多也不會“礙胃”。

   吉拿富歷史悠久,是原住民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假酸葉漿外面買不到,必須到山上採摘,因此,當天食用才可保持新鮮度,在解開芒草繩之後,是整個連假酸葉漿一起入口,嘗起來有點澀澀的lavilu,搭配著小米、芋頭的滋味,以及葉子的獨特辛香,別具一番風味。

  芋頭、地瓜及番瓜也是原住民會常使用的食材,如小米製成的麻糬包裹肉類的“金伯樂”;或者是外面以香蕉葉、椰蔗葉包裹、有原住民年糕之稱的“阿拜”;若以芋頭粉、絞肉再用豬小腸灌腸而成,則為“原住民香腸”。

(來源:ETtoday旅遊玩家)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