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在和:年逾古稀的"慈善義工"
 
 
  來源:      日期:2007-08-21 15:10

 

 

--助人為樂道德模範候選人趙在和的事跡

  現年73歲的趙在和,湖南省湘潭縣文化館退休幹部,當過三屆縣攝影協會會長的攝影家。

  他退休生活的主題,不是打門球,不是含飴弄孫,不是利用專長賺錢,而是當一名慈善月老,一名扶貧助學義工。12年來,他耗時2700多天,行程8萬多公里,為500多名貧困學子,募得善款100余萬元,救濟棉被、學習用品、雨具及衣服6000余件。也許,與那些家大業大的慈善家相比,這些數字並不驚人,但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卻猶如細針挑土,燕泥築巢,一分一厘都來之不易。

  古有武訓行乞辦學,今有趙老募捐助學。支撐趙在和這個年逾古稀"慈善義工"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仁義"的力量。

  仁者不忍,仁者愛人。趙在和説:"我一看到學生家庭那麼困難,心就軟了、慈了。"在一次湘潭縣部分幹部參加的扶貧助學協調會上,趙在和説起一些貧困學生的生存狀態,情動處痛哭失聲,在場的幹部們也眼淚汪汪,主要領導當場拍板解決問題,還現場組織捐款。

  這種仁者情懷,體現在行動上,就是義。

  趙在和之義,義在用心良苦。他有一個14字的勸募秘訣:"嘴甜、腿勤、頭硬、心寬、臉厚、眼明、性緩"。為了找人募捐,他可以從早上8點等到中午12點;為了廣募善款,他悉心收集湘潭籍各級官員和知名人士的資訊,精心編制了工作"聯絡圖";為了了解貧困學生的真實情況,他經常"內查外調",確保所資助學生是"墻上獎狀貼得滿,碗櫃裏面油鹽空"的特困優秀學生。

  趙在和之義,義在不怕艱苦。為了不影響家人,他在縣城租了一間不足10平米的"慈善工作室",門框上用粉筆寫著"趙老家在此"。小屋內有用了29年的電風扇一部,木板支起的床舖一張,另揀來茶几一個作辦公桌用。幾年來,他經常整天騎車幾十公里跑農村,曾在韶山灌區連人帶車翻下溝渠,還有一次在夜宿山村時不留神掉進糞坑。

  趙在和之義,義在清白無私。與個別另有所圖甚至侵吞善款的人相比,趙在和可謂清可見底。"人家給我多少錢,我就給學生多少。"他制訂了嚴格而明晰的慈善檔案。他勸募的資金,都通過"一幫一"的方式,送到受助學生手中,都有受助者在"學費到位清單"上簽名。趙在和不但不染指一毫善款,就連他作義工的工作經費,都是從自己的退休工資裏開支。他每月退休金933元,有333元用作工作經費,至今已花費3萬餘元。

  人生七十古來稀,慈善義工不覺老。在行善積德中延年益壽,在扶貧助學中樂以忘憂。如今,隨著"湖南慈善獎"的獲得和媒體的宣傳,趙在和的名字廣為人知,趙在和的事業也逐步拓展。義工趙在和,愛無止境,"吾道不孤"。

(來源:湖南省文明辦)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