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鄂臺交流 打造中部臺商投資聚集區
 
 
  來源:      日期:2007-10-11 11:20

 
 
 
 

  2006年11月,湖北省鄂臺交流促進會第三屆會員大會在漢舉行。圖為尤習貴主任受季托正在作第二屆工作報告。(資料圖片)

  台灣網10月11日消息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本網專訪了中共湖北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尤習貴,請他介紹了湖北省開展對臺交流工作的情況和趨勢,並對進一步擴大鄂臺兩地交流與合作發表了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請談談湖北省的對臺交流工作開展得怎樣?目前呈現怎樣趨勢?

  尤習貴:湖北省的對臺交流起步于1987年11月的臺胞返鄉探親,1992年開始出現人員雙向交流,1998年至2002年則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儘管2003年有所回落,2004年、2005年則有明顯回升,至2006年又進入新一輪發展時期,雙向交流無論是項目還是人數皆創出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截止2006年,臺胞來鄂1420039人,其中在鄂交流4622項20142人次;臺胞來鄂旅遊1604758人次。我省居民因私赴臺38551人,赴臺交流1614項6354人。涉臺婚姻6624人,臺胞定居1286人。總體而言,我省的對臺交流工作,渠道拓展順暢,數量逐年增多,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形式走向多樣,品牌逐漸形成,效果更加明顯。湖北省的對臺交流工作在全國都有影響,多次受到肯定與表彰,我省並提出了“打造湖北對臺交流強省”的目標。

  繼去年我省進行“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論壇”、“海峽兩岸辛亥革命九十五週年紀念活動”之後,今年又連續舉辦美國舊金山“遊子吟”合唱演出、“臺灣中南部鄉鎮長村里長及青年代表荊楚行”、“海峽兩岸關公暨三國文化論壇”、“湖北?武漢臺灣周”等系列大型活動,廣泛地宣傳了湖北,促進了我省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我省、海峽兩岸以及海外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到了溝通兩岸,影響臺灣,輻射海外,為團結廣大臺灣臺胞,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促進臺胞對祖國大陸的了解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記者:組織開展對臺交流,湖北省有哪些資源、那些優勢?鄂臺交流又有什麼特點呢?

  尤習貴:湖北有著十分豐富的對臺交流資源。異彩紛呈的荊楚文化,綜合實力強盛而眾多的教科院所,體現中國建設成就的大型工程項目,反映祖國山河優美的風景名勝,以及中部崛起形成的經貿發展契機,這些都是我們開展對臺交流的優勢。結合這些資源優勢,我省規劃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對臺交流活動,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一是以荊楚文化為主線,文化交流熱絡。文化是民族的根脈,中華文化是凝聚、團結海峽兩岸人民的紐帶,文化交流是兩岸最根本的交流。以炎帝神農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關公文化、陸羽茶文化、李時珍醫藥文化及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文化為主線,開展的大規模文化交流,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經久不衰。

  二是以武當山道教為主要內容,宗教、民間信仰交流活躍。武當山、四祖寺、五祖寺、當陽關陵、玉泉寺 、荊州關廟等資源,吸引著大量的臺胞來訪參觀。省臺辦連續幾年組織武當道教武術團赴臺表演,在臺灣颳起“武當旋風”。“武當文化論壇”更是規模空前,反響強烈。

  三是以學術研討為主體,教育交流豐富多彩。在鄂臺交流中,湖北高校赴臺教育交流始終佔據了赴臺交流總項目的半壁江山。而在教育交流中,學術交流又成為主體活動。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院校都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

  四是以三峽工程為主軸,大型工程參觀活動不斷。在交流中,我們注意發揮這些大型建設項目展示成就、凝聚情感、激勵人心的作用,先後組織了 “三峽工程考察”、“長江清江水電工程觀摩”、“高峽出平湖”等活動,産生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交流活動不斷發展。我省很重視將交流活動與對臺經貿結合,配合地方的經濟建設組織開展重點交流活動,為經濟建設服務。省臺辦組織了“海峽兩岸企業發展與合作論壇”、“海峽兩岸光電子産業發展研討會”、“海峽兩岸傳統産業發展研討會”、“湖北?武漢臺灣周”等系列大型交流活動。

  記者:多年的鄂臺交流已經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品牌效應,這對臺胞也産生了較大的吸引力,請您談談這些交流活動産生的效果與影響。

  尤習貴:近年來,我省規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有影響的重大交流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參觀、考察、研討、遊覽活動,不僅使參與交流的臺胞親眼目睹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和壯麗秀美的河山,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悠久燦爛,直接體會到大陸同胞的濃濃親情,真切了解到大陸對臺的各方面政策,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認同感,而且尤為重要的是,在臺灣當局大力推行“法理臺獨”導致臺海局勢趨向緊張、兩岸關係面臨衝擊的今天,通過推進鄂臺交流和人員往來,對於聯合廣大臺灣同胞與我們一道,共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兩岸關係的穩定,維護臺海和平,維護經濟建設大局,維護我們的戰略機遇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非常重視把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融為一體,在交流活動中廣泛地宣傳湖北,推介湖北,引來了一大批臺資,實現了雙贏,有力促進了鄂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我省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臺商在湖北省投資的基本情況。

  尤習貴:臺商在我省投資始於1988年,近二十年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曲線波動過程,1992年和1993年第一次投資高峰過後曾一度出現大幅下降,經過1996年至2000年間的調整轉型,從2001年開始穩步快速回升,不斷向前發展。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註冊臺資企業1892家,投資總額43.39億美元,合同臺資32.17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23.87億美元,在中西部位居前列,也使臺資在我省利用外資中穩居第2位。現在,鄂臺光電子資訊産業合作迅速發展,已成為湖北經濟發展新的亮點。其中,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商富士康集團進駐武漢,可以帶進配套企業20億美元的投資,形成近千億元的産業群。冠捷顯示科技公司已經成為我省最大的出口創匯企業。

  目前,臺商在我省的投資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是臺商投資勢頭強勁,全省實際利用臺資增長迅速。進入新世紀後的整個“十五”期間,全省新增臺資企業324家,實際利用臺資9.87億美元,年均增幅35%,是臺資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2006年,全省實際利用臺資首次突破3億美元,對臺招商引資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二是臺灣大企業投資湖北步伐加快,投資規模和技術層次進一步提高。臺灣排名前100大集團中有40多家在我省有投資,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50多個。鴻海集團、中芯國際、冠捷科技、唯冠科技、菘凱科技、凱普松電子、亞元電子、多普達通訊、統一食品、頂新食品、旺旺食品、亞東水泥、華城電機、李時珍藥業、群光廣場、大潤發超市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現代製造企業、現代物流企業及農業産業化企業紛紛落戶湖北,而且發展迅速,許多企業已成為有規模、效益好、知名度高、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骨幹企業。對我省傳統所有制結構的改變、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技術的運用、人才的培養、管理水準的提升都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是臺商投資區域相對集中,逐步顯現聚集效應。臺商在我省投資,就地區而言,有近一半的企業集中在武漢市,尤其是臺灣大企業和臺資大項目,大多落戶在武漢,其後依次是宜昌、襄樊、黃岡、荊門等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吳家山臺商工業園區,以及襄樊高新技術開發區、宜昌三峽臺商工業園等開發區和園區,是臺商投資最為集中的地方,形成了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的産業基地。就投資規模而言,武漢市所佔比例更大,全省累計實際利用臺資22.31億美元,其中武漢市為14.88億美元,佔66.7%。

  記者:那麼,湖北省為吸引和服務台商投資,都採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尤習貴:根據臺商投資我省的實際情況,我們確立的工作目標是要努力將武漢地區打造成中部臺商投資聚集區。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臺商投資聚集區域由珠三角、海峽西岸轉向長三角和環渤海灣經濟圈,現在又出現沿長江西進,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擴張的態勢。以武漢為中心的“1+8”城市圈只要能抓住機遇,完全有可能打造出中部地區臺資聚集區,成為臺商投資大陸的第五個熱點區域。

   實現這一工作目標,必須經過全省上下各個方面不懈的努力。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和決心,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建立對臺經濟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全省對臺招商引資合力,加大工作力度,將鄂臺經濟交流與合作不斷推向深入。

  一是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增強做好對臺招商引資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大對臺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擴大鄂臺經貿交流與合作,是促進湖北經濟建設和提升對外開放水準的重要途徑,是密切兩岸關係的重要手段。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兩岸關係形勢下,做好對臺經濟工作,吸引更多臺商來我省投資興業,對發展兩岸關係,促進湖北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高度重視。

  二是建立對臺經濟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對臺招商引資合力。各級臺辦要充分發揮“組織、指導、管理、協調”職能作用,與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及武漢城市圈的各個城市加強聯繫和溝通,形成經常性的穩定的協調機制。在此基礎上,相互支援,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吸收利用臺資的工作。

  三是通過多種途徑,利用多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湖北武漢在海內外的知名度。隨著臺商投資內地新一波熱潮的到來,要把握機遇,主動出擊,積極邀請臺灣重要的工商團體和知名人士組織臺商來考察。要以 “湖北武漢臺灣周”、“機博會”、“武洽會”、“光博會”、“農博會”等大型經貿活動為依託,搭建對臺招商引資平臺。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三次,效果越來越好,影響越來越大,要努力使這一活動成為武漢乃至中部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對臺招商引資品牌。

  四是明確招商引資的重點目標區域,合理引導臺商投資方向,促進我省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各級臺辦要為科學制定利用臺資的發展規劃和産業指導目錄出謀劃策,爭取對鼓勵類産業出臺配套的優惠政策。通過發展規劃把引進臺資工作與中長期産業結構調整、加快企業改制聯繫起來,優化臺資引進結構,防止盲目引進高耗能、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將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大企業集團、上市公司,在引進大企業、做成大項目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開發區這個載體和平臺,高標準、高起點做好園區規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承接臺資項目的吸納能力和聚集功能,吸引更多臺資大企業和大項目落戶,形成更好的集聚效應。

  五是開拓創新,不斷進取,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引資模式。我們不能完全重復深圳、廈門、上海和蘇州的引資模式,要充分發揮武漢在區位、市場、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條件,把利用臺資與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農業産業化結合起來,與延伸産業鏈和增強配套能力結合起來,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提高使用臺資的水準。

  六是下大力氣改善臺商投資和發展的軟環境。一流的投資環境是吸引臺商落戶的根本。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招商引資、擴大利用臺資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結合我省實際,早日出臺《湖北省實施<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辦法》,切實維護臺商的合法權益。通過強化依法行政和主動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塑造創新、誠信、開放、開明的招商引資新形象,營造招商引資的好氛圍,將我省對臺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推向深入。

  近年來,來鄂考察的臺商普遍認為,20年前機會在深圳,10年前機會在上海,今天的機會在武漢。我們相信,在中央對臺大政方針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打造中部臺商投資聚集區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齊曉靖)

  2006年10月,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暨項目推薦會在廈門開幕。圖為尤習貴主任向客人們介紹臺企湖北新美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參展商品。(資料圖片)

  2006年12月,臺灣鄉鎮里長及民意代表團來鄂交流。圖為尤習貴主任致歡迎辭。(資料圖片)

  2006年12月,以尤習貴主任任團長的湖北省宗教文化團赴臺交流考察。圖為臺北市湖北同鄉會在歡迎宴會上向省臺辦贈送牌匾。(資料圖片)

  尤習貴簡歷:1957年9月25日出生,漢族,湖北省江陵縣人,中共黨員,研究生。

  1975年11月,在湖北江陵縣李埠公社、縣委組織部工作;1980年5月,在湖北省委組織部工作,曾任副處長、辦公室主任;1998年5月,任西藏山南地委副書記、湖北省委組織部副巡視員;2001年11月,任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03年11月,任黃石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6年3月,任中共湖北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