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過去五年表現搶眼
 
 
  來源:      日期:2007-09-27 11:23

 
 

  台灣網9月26日北京消息  在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本網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王建民,請他介紹了黨的十六大以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呈現的特點和表現最令人矚目的行業領域,並對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未來發展趨勢作了分析。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十六大以來,兩岸經貿合作與以往相比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王建民:十六大以來,兩岸經貿交流持續平穩發展,其特點之一是兩岸經貿的發展與大陸經濟發展的趨勢、方向、速度基本上保持一致,這説明兩岸經貿的發展格局是以大陸經濟發展為主體的,與大陸經濟的發展態勢、增長程度相適應,由大陸經濟發展帶動的,大陸經濟成長是兩岸經貿發展的重要支柱。這是近五年來兩岸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十六大後,兩岸建立了一個新的論壇方式為主的經貿交流協商平臺和合作機制。以前兩岸經貿交流基本來自民間,沒有形成合作機制。這幾年來,在大陸的積極推動下,成功舉辦了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和一屆兩岸民間菁英論壇,能夠集合海峽兩岸産業界、學界包括有關部門的力量,共同討論協商兩岸交流與合作發展的議題,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這種交流平臺和合作機制,對穩定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解決兩岸經貿發展中的問題都大有裨益。

  第三個特點是,兩岸經貿發展的領域持續擴大。過去兩岸經貿發展主要集中在貿易投資上,現在發展領域廣泛,逐步向物流、金融、醫療、甚至人才合作等新的範圍領域拓展。製造業所佔比重逐步降低,而服務業或第三産業所佔比例相對上升。

  記者:十六大以來,兩岸經貿合作方面表現最耀眼的是哪些領域,今後發展的前景如何?

  王建民:農業領域交流合作成為近五年來兩岸經貿的最大亮點。五年來,兩岸農業貿易的合作發展最快,受到的關注也最多。大陸在推動兩岸農業合作方面出臺了大量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對臺灣農業的産權保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另一個亮點是十六大以來高科技産業的發展。代表行業是筆記型電腦、半導體和光電産業。臺灣當局雖百般設限,但囿于兩岸經貿發展的大趨勢和客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得不逐步採取相對開放的政策。臺灣最有優勢的筆記型電腦産業逐步從臺灣轉移到大陸,臺灣電子産品在大陸的産品生産量要佔到整個行業的80%以上,島內已經很少生産。臺灣半導體産業向大陸的轉移也是在近五年實現的。此外還有光電産業,就是我們常説的TFT-LCD(液晶螢幕),也在大陸進行投資佈局,目前在大陸華南,福建沿海,華東幾個重要地區發展最快。

  第三個亮點是兩岸金融領域往來與合作。大陸批准臺灣銀行保險機構在大陸設立辦事機構以後,促成兩岸金融合作交流增多,其中兩岸間“通匯”規模日漸增長,而且從大陸匯到臺灣的資金遠遠超過臺灣匯到大陸的資金,民間資金往來方面,在臺灣當局限制的情況下,很多臺商約從2002至2003年間開始選擇從香港間接佈局大陸。

  再一個産業亮點就是商業物流。由於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消費能力增強,兩岸貿易量大幅度增長,貨物運輸和潛在的巨大市場因素導致臺灣商業物流業在大陸的佈局也全面展開。

  記者: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分別對兩岸經濟帶來了哪些好處?

  王建民:對臺灣來説,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快速發展成為臺灣經濟能夠保持目前發展速度的重要支撐力量。

  十六大以來,相對於大陸經濟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島內經濟發展相對衰落,增長放慢,大陸逐步取代美國,成為帶動臺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從2003年起,大陸已經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十多年來是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去年兩岸年貿易總額超過一千億美元。如果沒有兩岸經貿交流快速發展,臺灣經濟發展速度會至少下降一個百分點。

  有一種錯誤觀點認為,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會造成島內人員失業。其實,臺商在大陸的發展,使臺灣經濟能夠維持平穩的增長態勢,某種程度上壓縮遏制了臺灣的失業危機。從理論上説,經濟繁榮,才會帶動就業;如果經濟衰退,企業會解僱員工,增加失業率。如果沒有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和大陸經濟的帶動,臺商在島內不能生存,在大陸不能生存,那麼造成的失業危機更為嚴重。有人説,臺商到大陸還能冒險找一線生機,在島內真的就是等死,所以很多臺商前仆後繼向大陸發展,截至2007年6月底,臺商投資項目在大陸投資項目已達73000多項。這種趨勢不斷帶動兩岸經貿發展,帶動臺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不斷促進臺灣産業的轉型升級。正因為兩岸經貿的合作,産業向大陸的不斷轉移,給臺灣産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空間,所以臺灣的半導體業、光電産業、服務業等優勢産業才能繼續在島內快速發展,在國際上保持相當強的競爭力。

  所以,兩岸經貿之間不論有什麼障礙,不論有什麼經貿摩擦糾紛,但總體上,大陸對臺灣經濟來説非常重要,兩岸經貿關係是維繫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依靠和條件。

  對大陸來説,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密切了兩岸關係,增進了兩岸人民了解;在臺商密集的地方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問題;臺資也是大陸外貿出口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十六大以來大陸每年公佈的境外企業出口排名中,臺資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臺資企業在大陸發展帶來的壓力,促使大陸同行不斷學習和提高自身,在提高大陸企業的競爭力和經營管理水準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

  記者:請您談一下兩岸經貿交流未來發展的趨勢。

  王建民:首先,兩岸貿易增長的總態勢和方向不會改變,大陸經濟保持穩定、快速發展成為未來兩岸經貿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十六大以來,兩岸貿易實現兩個“千億”的突破:一是臺商到大陸協議投資金額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兩岸貿易總額從年500多億美元到去年突破1000億美元。未來五年,按每年增長200億計算,十七大以後的五年後,兩岸年貿易總額將會接近2000億美元,這會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預示兩岸貿易發展的規模將上一個更大臺階,我對此有非常樂觀的期待。

  其次,未來幾年,臺商會繼續擴大對大陸的投資,同時投資的區域格局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臺商在繼續鞏固珠三角和長三角臺商投資的核心地區以外,向其他地區轉移的腳步會持續加大,環渤海灣地區未來將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佈局的最重要的據點之一。這個地區以天津濱海新區為發展龍頭,憑藉北京和天津便利的交通條件,包括東北的崛起因素,加上臨近的內蒙古、山東半島,是未來臺商投資的重要熱點地區。此外臺商向大陸能源集中的地區和內陸中西部地區投資會增加,向局部經濟發展快、投資環境改善較多的地區如安徽、江西、武漢華中地區的轉移也比較明顯。這種轉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島內臺資向上述地區轉移,二是沿海地區臺資向這些地區轉移。

  再次,臺灣大企業、大集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將會取代過去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中小企業,成為在大陸投資佈局的主流。

  另一個趨勢是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交流機制會進一步完善。從以論壇形式合作機制,逐步向行業之間建立某種實質性合作關係的方向發展。未來海峽兩岸之間如果能夠建立金融領域的交流機制,也會大大促進經貿投資發展。(李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資料圖片)

 

 

  2006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孫升亮(右)、研究員王建民(左)接受人民網訪問。(圖片來源:人民網)

 

 

  2007年6月21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教授作客中國網。(圖片來源:人民網)

 

 

  2006年12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右二)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採訪。(圖片來源:國際線上)

 

  王建民簡歷: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社會學)碩士。198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臺灣經濟、兩岸經貿、臺灣政治、兩岸關係等研究。

  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心亞非發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北京市臺灣經濟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亞非發展交流協會理事,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理事。

  已出版《海峽兩岸經濟貿易投資大全》、《臺灣何處去》、《海峽季風——多棱鏡下兩岸關係透視》、《臺灣政商家族》、《塑膠霸主——王永慶》、《臺灣軍力》、《臺灣的“黑金政治”》、《臺灣省地理》、《臺灣黑社會內幕》、《臺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民進黨政商關係研究》、《國民黨下臺內幕》等多部著作。併發表了大量涉臺學術論文和重要評論文章。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