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機制搭平臺 積極推進渝臺交流合作
 
 
  來源:      日期:2007-09-27 09:39

 
 

   台灣網9月27日消息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本網專訪了中共重慶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盧翔。盧副主任介紹了重慶市在新形勢下開展對臺交流工作的情況和特點,並對進一步擴大渝臺兩地交流與合作發表了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重慶市直轄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渝臺兩地交流合作也呈現出強勁上升態勢,請問在這方面有哪些特點?

  盧翔:今年正是重慶市直轄十週年。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強力支援下,重慶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重慶直轄、西部大開發、三峽工程建設等戰略機遇,團結帶領全市3100萬各族人民奮力拼搏,使重慶的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成績,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如中央電視臺《再説長江》系列片中對重慶的形容一樣:“這是一個每三個月都要更新一版地圖的地方”。日新月異的變化,使重慶倍受海內外各界朋友和臺灣同胞的關注。近年來,渝臺兩地的各項交流交往方興未艾,來渝從事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項交流、考察和旅遊觀光、求職求學的臺灣同胞越來越多,兩地交流交往呈現出強勁上升態勢,為我們開展各項對臺工作,推進渝臺兩地的交流與合作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直轄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重慶市的對臺交流工作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以各項重大交流活動為平臺促進兩地交流發展。近年來,重慶市在對臺交流工作中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經貿、文化、科技、新聞、農業交流活動,在以各項重大交流活動為平臺促進兩地交流發展中取得較好效果。

  一是突出經貿交流重點。我們熱情邀請、積極組織了臺灣工商界知名人士、有關專家學者、新聞媒體記者等來渝,對重慶直轄以來經濟發展成就、城市建設面貌、三峽工程及百萬移民工程建設、三峽文物保護和環境保護以及投資環境進行參觀考察、學術研討及宣傳報道。如:在重慶舉辦的“亞太城市市長峰會”中,我們邀請到臺北市、臺中市及桃源縣的有關高層人士來渝參訪,在京舉辦兩岸經貿論壇後首個來大陸的“川渝經貿考察團”,以及“2005年臺灣企業家重慶三峽行”和“2006年兩岸科技經貿及汽車發展論壇”等諸多交流活動中,臺灣同胞切身感受到這座年輕直轄市的新風貌、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增加了來渝投資發展的信心,使他們紛紛把目光投向重慶。截止2007年6月,來渝投資發展的臺資企業累計已達803家,投資金額達22.2億美元,投資領域涉及機械電子、醫藥化工、高科技産業、食品、房地産及管理、汽車摩托車及配件、農業等。其中,2006年10月經國臺辦批准成立了重慶北碚臺灣農民創業園,為推進渝臺兩地的農業交流,促進重慶農業發展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

  二是推出特色文化交流。重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遠古的巴渝文化、近代的抗戰文化和現代的三峽移民文化。我們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邀請臺灣的專家學者、大專院校師生及臺灣主流媒體開展的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巴渝三峽文化研習、長江三峽文化風情考察、巴渝民族風情採訪以及新重慶、新三峽採訪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臺灣同胞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感受祖國大陸秀麗山川的美景,體味兩岸同文、同宗、同族,血脈相連的感情,以此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和感情,推動渝臺兩地的各項交流發展。近年來,重慶市累計接待來渝臺胞15萬餘人次,赴臺交流人員達1、5萬多人次。

  二、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建立健全良好的對臺交流工作新機制。在適應新時期對臺交流工作中,我們從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入手,確保各項對臺交流工作得以落實。一是建立並實施了每季度會訪台胞臺屬臺商制度,傾聽他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幫助、協調和解決他們在生産生活中的困難,維護臺胞的合法權益。多年來,我們把為來渝臺胞排憂解難、辦實事辦好事作為重點,想臺胞所想、急臺胞所急、解臺胞之難,紮實推進服務台胞臺屬臺商的各項工作。二是建立重慶市臺胞權益保障工作聯繫會議制度,針對臺胞臺屬臺商出現的問題及困難,對在市臺辦這個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提請市級部門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通過建立良好的為臺胞臺屬臺商服務的機制,讓臺灣同胞在重慶發展順利,並取得良好的業績。同時,以良好的服務機制吸引更多的臺商來渝投資興業,促進各項對臺交流工作的發展。

  三、積極爭取領導支援是我們做好對臺交流工作的關鍵。近年來,重慶市的各項對臺交流工作與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援及參與分不開的。國臺辦領導對重慶的對臺交流工作高度重視,對渝臺兩地的重大交流活動大力支援、指導並積極參與,使各項交流活動得以圓滿完成。同時,重慶市委、市政府領導也對我市對臺工作高度重視,積極支援並參與各項重大交流活動,並從人員、資金上大力支援,確保各項交流活動順利進行。

  記者:抗戰時期,重慶曾是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在加強與臺灣的各項交流交往活動、促進渝臺兩地交流與合作中如何發揮其作用的?

  盧翔:重慶曾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陪都”,1949年前去臺的200多萬人中,有70多萬人在重慶工作、學習或生活過,因此,重慶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及深厚獨特的情緣。我們在開展對臺交流工作中充分發揮這一獨特的優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6月,“中國國民黨新竹縣黨部重慶市交流參訪團”來渝與中國共産黨重慶市委員會進行了為期4天的對口交流和參訪活動,此次活動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了初步共識,為重慶與新竹進一步加強經貿、農業、科技、文化教育、婦女工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交流中,中國國民黨新竹縣黨部重慶市交流參訪團成員來到原國民政府辦公遺址參觀,親眼目睹了抗戰時國共合作有關歷史資料,對那一段歷史感慨萬千,並表示願意提供現存在國民黨黨部裏的抗戰歷史資料給我們做研究之用,以此推進渝臺兩地在抗戰歷史研究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正積極會同市黨史研究室、市黨案館、市圖書館等單位,組織相關專家對抗戰“陪都”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發掘和研究,以期從歷史文化角度引起兩岸的共鳴。

  記者:對渝臺兩地的交流與合作未來有哪些前景和展望?

  盧翔:在今年三月召開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對重慶發表重要講話,為重慶工作“定嚮導航”。總書記要求:重慶要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總書記提出:重慶要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慶必須著力抓好的四大重點任務。我們把總書記為重慶作出的這“三大定位、一大目標、四大任務”概括為對重慶工作的“314”總體部署。“314”總體部署開啟了重慶改革發展的新征程,經過直轄十年的發展,重慶已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我們相信: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強力推進、重慶直轄市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和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立,重慶將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成為祖國西部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熱點。因此,我們對渝臺兩地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充滿希望。

  一是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渝臺交流與合作。通過建立機制、搭建平臺、強化服務等措施積極推進渝臺兩地的交流與合作。為進一步改善我市的發展環境,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在全市開展了“執政為民,服務發展”學習整改活動和“萬名幹部大下訪”活動。我們在活動中,積極幫助臺商、臺胞解決了一批生産經營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受到廣大臺胞、臺商的普遍好評。我們相信,隨著重慶發展環境的不斷完善,將為加強渝臺兩地的交流與合作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二是重慶是祖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具有體制優勢。這有利於大範圍、高效率地整合和配置各种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加強更廣泛的對臺交流與合作,提高管理效能,也有利於得到中央和各方面更多的關注和支援。三是重慶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具有區位優勢。這有利於發揮連接中西部地區的戰略樞紐作用,有條件建成西部最大的綜合交通運輸及現代物流中心。四是重慶具有産業技術優勢。現代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産業配套能力較強,可以承擔國家進一步佈局重大國防工業、裝備製造業及資源加工業項目,培育壯大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石油天然氣化工、高技術等産業,形成有特色、大規模的産業集群。五是重慶具有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優勢。重慶擁有科研機構1000多家,各類高等院校57所,中等以上職業學校在校學生達50多萬,科技人員60多萬,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較強。每年從各高校畢業的大學生有10多萬人,科技、教育、人才等發展性資源相對富集,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這些優勢對於進一步擴大渝臺兩地的交流與合作無疑將産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當前,我們正面臨沿海發達地區調整産業結構,實施梯度轉移的特殊機遇,我們將抓住這一機遇,努力拓寬渝臺交流與合作的渠道,積極落實國家推動“萬商西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更加優越的環境,更加優質的服務吸引沿海和臺灣地區優秀企業來重慶尋求商機、創業發展。

  作為地方檯辦,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中央的對臺工作方針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把促進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以造福渝臺兩地同胞為初衷,以服務渝臺兩地發展為依歸。我們要切實保護好臺胞的合法權益,繼續幫助在渝臺胞解決好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為廣大臺胞、臺商朋友在重慶的生活、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我相信,在渝臺兩地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地的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發展,獲得雙贏的局面。(齊曉靖)

  中共重慶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盧翔(資料圖片)

  盧翔簡歷:1957年3月7日出生,漢族,重慶市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1976年12月至1979年1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服役。1980年5月至1984年6月在重慶無線電三廠工作。

  1984年6月至1986年1月,在中共重慶市委工交政治部工作。

  1986年1月至2004年4月在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廳工作,先後任市委辦公廳副處長、處長,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任副局長(副廳局級)。

  2005年1月至今,任中共重慶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重慶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