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交流謀合作 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基
 
 
  來源:      日期:2007-09-19 10:20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戴肖峰

  台灣網9月19日北京消息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本網專訪了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局長戴肖峰。戴局長表示,黨的十六大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繼續保持發展勢頭,熱絡發展的兩岸交流與合作反映了兩岸同胞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的共同心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十六大以來,兩岸人員往來情況。

  戴肖峰:十六大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繼續保持發展勢頭。特別是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分別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先後率團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新篇章。兩年多來,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形勢出現了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良好勢頭。兩岸人員往來保持穩定增長,文化、經貿等各項交流與合作廣泛深入。持續發展的兩岸交流與合作反映了兩岸同胞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的共同心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

  關於兩岸人員往來,通過對比以下幾組數據,就能説明近年來兩岸人員往來繼續保持熱絡勢頭。2002年,臺灣居民來大陸3660565人次,2006年達到4413238人次,增長了20.6%;2002年大陸居民赴臺人數達138981人次,其中應邀赴臺交流達38259人次,2006年大陸居民赴臺達207650人次,其中應邀赴臺交流達40981人次,增長率分別為49.4%和7.1%。2007年1—6月,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達到220萬人次,同比增長5.4%;大陸居民赴臺10.1萬人次,同比增長10.7%,其中應邀請赴臺交流3434項,17438人次。2002年至2007年6月,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20,808,003人次,大陸居民赴臺累計876,800人次,其中應邀赴臺185,307人次。截止2007年6月底,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4461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超過150萬人次,其中大陸居民赴臺交流近28萬人次。目前,常住大陸臺胞近40萬人,定居大陸的臺胞1.8萬餘人,兩岸通婚達27萬對。

  總之,近幾年兩岸在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影視、新聞出版、學術等領域及民族、宗教、工會、青年、婦女等群體的交流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事實證明,兩岸同胞相互交流和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大趨勢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黨的十六大以來大陸方面出臺的一系列惠臺舉措。

  戴肖峰:涉及廣大臺灣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始終為祖國大陸關注。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只要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自2005年以來,大陸方面共出臺了54項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其中,凡可由大陸單方面實施者均已落實,需兩岸有關方面協商解決的事項也在積極推動中。這些舉措有:

  (一)便利臺胞入出境及在大陸居留。近年來,大陸方面不斷出臺新舉措,便利臺胞來往大陸,促進兩岸民間交流。主要有:一是增加臺胞口岸簽注點。自2003年10月以來,大陸方面又新增上海、瀋陽、大連、成都、武漢、廣州、青島等7個口岸簽注點,使臺胞口岸簽注點上升至11個。二是簡化臺胞入出境和居留手續。自2004年2月以來,我們進一步簡化臺灣居民來往大陸及在大陸居留手續,如:擴大長期居留和多次入出境簽注適用範圍;簡化臺灣居民辦理居留簽注手續;為不在大陸常住但需多次往返的臺灣居民提供便利,實現臺灣居民可按需申領一年多次入出境簽注,符合條件者最長可簽發長達5年的居留簽注。三是福建省公安機關受權為金門、媽祖、澎湖地區的臺灣居民簽發5年期臺胞證,並簽發1年有效多次來往大陸簽注。四是福建省、上海市、江蘇省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受權為在大陸丟失證件、證件過期的臺灣居民補發、換發5年有效臺胞證。以上這些方便臺胞往來大陸的舉措都是繼2003年後陸續出臺的。

  (二)放寬臺胞在大陸就業政策。快速發展的大陸經濟提供了無限的商機,據臺灣人力資源機構調查,有超過七成的臺灣居民有來大陸工作的願望。2005年勞動保障部修訂《臺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規定用人單位可根據需要自主聘雇臺灣居民,放寬了臺灣居民在大陸就業的條件,簡化手續。增加了用人單位應為被聘雇的臺灣居民繳納社會保險費的規定,在大陸就業的臺灣居民可以與大陸居民一樣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各有關部門陸續開放了醫師、註冊會計師、註冊建築師、海關報關員等數十項執業資格考試,並將繼續為臺灣居民在大陸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

  (三)解決臺生求學和臺胞子女在大陸就學問題。大陸一直歡迎臺灣青年學生到大陸高校學習深造。對廣大臺生所關心的報考年齡、購買醫療保險、回臺服兵役期間的學籍問題均作出特殊安排。自2005年秋季入學開始,在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的臺灣學生,已實行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標準,國家財政對招收臺生的院校予以每生每年8000元人民幣的財政補助。2006年共向1620名臺灣學生發放獎學金,約佔在校臺生總數的四分之一。2006年,教育部決定正式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等學校學歷,並歡迎臺灣高校來大陸招生。為解決常住大陸臺胞子女在大陸就學問題,有關主管部門批准在廣東東莞、江蘇昆山、上海設立三所臺商子女學校,現有在校生2513人。同時,各地積極出臺措施,照顧臺胞子女就讀大陸本地中小學。

  (四)關注臺胞醫療問題。為方便在大陸生活的臺胞就醫,在臺胞較集中的廣東、福建、江蘇、上海等地醫院指定相對固定的診區,歡迎臺灣醫師在大陸短期行醫,為臺胞在大陸就醫後回臺灣報銷醫療費用提供便利。鼓勵兩岸醫療機構合資合作在大陸興辦醫院,臺方最高股權可佔70%。積極推動建立海峽兩岸疾病控制部門直接溝通合作機制,傳遞、溝通傳染病資訊。2007年4月3日,衛生部擴大開放臺灣居民參加大陸醫師資格考試,為臺灣醫療專業人士在大陸發展事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五)積極推動兩岸婚姻健康發展。截至2006年底,兩岸通婚已達27萬對。由於臺灣當局的限制,兩岸婚姻當事人面臨著種種困難。如對大陸配偶在臺居留權和工作權進行了諸多不合理限制;大陸配偶要取得在臺永久居留權和工作權至少要6年,取得臺灣居民身份至少要8年;個別非法仲介、假結婚、騙婚等違法活動衝擊正常的兩岸婚姻等。2005年,民政部積極開展兩岸婚姻輔導工作,編訂《兩岸婚姻政策指南》,為兩岸婚姻當事人提供資訊服務。加強與臺灣兩岸婚姻團體交流與合作,建立溝通平臺,規範涉臺婚介機構,維護大陸配偶在臺權益,促進兩岸婚姻健康有序發展。

  (六)積極推動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和向臺灣贈送大熊貓工作。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可滿足大陸同胞飽覽寶島風光的願望,同時可帶來巨大商機,提振臺灣相關産業。2005年10月,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一行65人赴臺考察旅遊路線及設施,先後頒布了《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成立赴臺旅遊民間商談機構“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並相繼進行了五次技術性磋商,達成多項共識。我們真誠希望臺灣有關方面以務實的態度,促成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早日實現。同時,也希望深受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小朋友的喜愛,象徵和平友愛團結的贈臺大熊貓能早日成行。

  記者:黨的十六大以來,兩岸在各領域的交流情況是怎樣的?

  戴肖峰:五年來,兩岸教育、文化、科技、體育、衛生等各領域交流又獲新的進展。在兩岸教育交流方面,目前大陸近百所高校與臺灣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開展了實質性的交流與合作。兩岸高校教師互訪、講學、任教不斷增多,一些臺灣知名學者受聘到大陸高校。兩岸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交流取得新進展。大陸方面推出一系列促進兩岸教育交流的措施後,臺灣學生踴躍報考大陸高校,僅2007年就有2600多名臺灣學生報考。在兩岸文化交流方面,兩岸文化界組織、實施了一系列有影響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形成了一批對臺文化交流品牌項目。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和多項優秀文化項目入島,受到臺灣民眾歡迎。在兩岸體育交流方面,呈現出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發展態勢。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榮耀。目前,在招募臺灣同胞為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的活動中,已有1060人申請報名。在兩岸衛生交流方面,大陸醫藥衛生主管部門在推動擴大兩岸醫學教育、醫學技術、醫藥團體交流基礎上,加強對臺灣同胞衛生健康問題的照顧。為方便臺胞就醫,全面開展在各省市建立臺胞定點醫院。在新聞出版交流方面,兩岸通過舉辦書展、版權貿易、合作出版等多種方式開展交流與合作,在期刊版權、印刷複製業、數字內容産業等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此外,兩岸在少數民族及宗教等領域的交流也保持熱絡勢頭。

  記者:請您具體舉例説明一下近年來兩岸交流的重大項目。

  戴肖峰:經過多年的積累,兩岸交流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創意的精品項目。如:兩岸青年論壇、海峽青年論壇、兩岸青年聯歡節、海峽兩岸北國風情冬令營、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等活動,已成為兩岸青年和大學生交流的盛會。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海峽兩岸中學校長教育論壇、海峽兩岸科技人力資源論壇、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等,成為兩岸科技、教育、文化界人士交流的平臺。以“姐妹攜手,共促發展”為主題的兩岸婦女系列交流活動,為兩岸婦女界增進了解與感情開闢了新渠道。以維護勞工合法權益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工會論壇等活動,已成為兩岸工會交流的重要載體。以民間信仰為紐帶的媽祖文化旅遊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等活動,已成為福建等地開展對臺交流的亮點。海峽兩岸各民族歡度“三月三”、海峽兩岸各民族中秋大聯歡等活動,成為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的大舞臺。

  記者:請談一下您對兩岸交流的前景與展望。

  戴肖峰: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脈相連,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與歷史使命,有著榮辱與共的現實利益。想臺灣同胞之所想,急臺灣同胞之所急,是我們為廣大臺灣同胞服務的一貫宗旨和原則。只要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只要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並且一定努力做好。

  十六大特別是2005年以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形勢出現了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良好勢頭。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範圍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裡我們要特別感謝為兩岸交流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臺灣同胞和臺灣社會各界人士。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臺灣當局對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還有許多不合理的限制,如兩岸人員往來規模極不平衡,大陸配偶在臺受到許多不公平政策待遇,對大陸民眾繼承臺灣親人遺産設定最高限額,拒不承認大陸學歷等。我們呼籲臺灣當局能從促進兩岸交流和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出發,儘快消除這些不合理的限制。在這裡,我還要特別指出:當前臺灣少數人謀求的“入聯公投”等“臺獨”分裂活動正在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我們真誠希望,廣大的臺灣同胞與我們一道,共同反對“入聯公投”等“臺獨”分裂活動,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創造兩岸的繁榮發展。

  兩岸交流與融合是時代的潮流、歷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因為它代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符合最廣大的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大陸方面將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繼續出臺惠及廣大臺胞政策措施,加強與臺灣社會各界的交流與合作。我們相信,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各項交流和人員往來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將為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齊曉靖)

 

  

 

  2004年10月9日中午,陜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在曲江賓館會見前來參加活動的國臺辦交流局戴肖峰局長一行(圖片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6年4月,中臺辦交流局局長戴肖峰在兩岸經貿論壇上接受採訪(圖片來源:中國網)

 

 

  2006年7月31日,“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論壇”,國臺辦交流局局長戴肖峰向神農像敬獻花籃

 

 

  2006年8月7日,國務院臺辦交流局局長戴肖峰在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上致辭(圖片來源:中國警察協會網)

 

 

戴肖峰局長出席國臺辦新聞發佈會(圖片來源:人民網)

 

  戴肖峰簡歷:1952年出生。196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軍區某部任戰士;1973年9月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1977年7月畢業;1977年8月至1986年5月,在北京軍區某軍政治部先後擔任幹事、副處長,之後奉調到北京軍區政治部,總政治部聯絡部工作;1986年6月至1991年3月,先後任中央對臺領導小組辦公室三組處長、副組長、組長;1991年3月至1992年6月,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聯絡局副局長,1992年6月調往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工作,擔任參贊,1996年11月離任回國;1996年12月至今,先後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往局副局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副局長、局長。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