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臺生徐浩峰的快樂生活
 
 
  來源:      日期:2007-09-18 15:51

 
 

  台灣網9月18日北京消息   赴清華大學採訪時,恰逢北京第一場秋雨,沐浴在微雨中的清華園,愈顯“水清木華”。我的採訪對象——來自臺灣地區的經濟管理系博士生徐浩峰,已經在清華生活了三年,他説他早已深深的喜歡上了自己的校園,在大陸的學習生活愜意而愉悅,他已經決定把自己的未來根植在這片蓬勃發展、商機無限的熱土上。

  徐浩峰自小愛讀《資治通鑒》,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都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多次爭取機會來大陸,並且了解越多就越喜歡這裡。想讀博時,他已擁有了去紐約大學就讀的條件,但是學經濟管理的徐浩峰以敏銳的商業感覺做出了抉擇。“不僅是我,任何學商的人對大陸的發展感受都很強烈,如果到美國學完再回來,不知道大陸已經發展到什麼樣子,我相信這裡是我人生發展最理想的舞臺。”2004年徐浩峰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他認為到清華大學讀博可以一舉三得:一方面做學術上的積累,一方面做金融方面的實踐投資,同時了解自己將要發展的大舞臺。

  “在這裡的生活,我感覺每天像登天一樣開心!”徐浩峰説,學習之餘,他經常與朋友和同學聚會,也經常結伴騎自行車去郊外遊玩。他還説,他喜歡北京的深厚底蘊與發展機遇,喜歡清華校園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喜歡新疆原生態的純凈,也喜歡成都的美食和人們悠閒的生活。喜歡,成就了清華臺生徐浩峰在大陸的快樂生活!

  提及與大陸同學的相處,徐浩峰説:“能夠在清華讀到博士,是十萬選一的機會,和這麼優秀的同學相處當然很愉快!因為秉持以真誠對待同學,我的大陸好友比臺灣好友還多”。他講述了一件小事:過生日那天,外面下著大雪,有個同學半路上車壞了,但是仍然堅持在風雪中走了很久的路來為他慶生,令他非常感動。而令徐浩峰倍感珍貴的是,在大陸,像這樣的好朋友他有幸結交到很多,“這是我在臺灣不可能得到的,我非常珍惜這些友誼,是他們讓我感受到生活非常快樂和幸福!”説到這裡,徐浩峰忽然不語,記者發現這位快樂的男子漢竟真情難控,流起了眼淚。

  三年來,學習努力認真的徐浩峰已經參與了多個經濟課題的研究;發表了多篇專業學術論文;在享受與大陸同學同等收費政策的同時,品學兼優的徐浩峰每年都能獲得臺灣學生專項獎學金;個人投資上也從大陸的股市獲取了二倍的收益。豐碩的收穫,加上愉悅的生活,使徐浩峰在大陸這個大舞臺上實現夢想的信念更為堅定。

  對於自己的未來,徐浩峰有非常明確的規劃。在清華畢業後,他會選擇一所大陸的大學教書,他認為這個規劃將會使自己的人生富有價值和意義。他分析説:“大陸處於經濟蓬勃發展期,這種發展需要培養大量的商業人才,我做大學老師可以繼續走在商業學術的最前端,將商業知識和實踐教授給更多的學生,讓他們用從我這裡學到的知識去推動社會的經濟進步,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人生。”

  徐浩峰非常關注兩岸的未來,他表示:“我很希望兩岸和諧,一個是我的故鄉,一個是我的家鄉。臺灣民眾也並不像電視上看到的,對政治那麼關注,大部分的臺灣人還是喜歡過平和安詳的生活,關心安居樂業。如果能夠鼓勵多一些兩岸經濟交流,臺灣人來大陸生活和工作長久了,就覺得這裡是他們的家了,自然不會再搞‘分裂’。”

  徐浩峰説,每一位中華民族的子孫,對兩岸的和平發展都有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年輕人應當以實際的作為來推動兩岸發展的共贏。因此,徐浩峰非常關注臺商投資保護,他説他能夠感到中央對臺灣人民釋出的善意,正在努力讓臺灣同胞在大陸有一個公平的求學、就業和經商的環境。他也看到,大陸的善意會被個別不法商人或政客刻意破壞,所以政府還需要繼續加大對臺商的保護。他計劃通過發揮自身專長,抓住大陸發展中的難得商機,把更多的臺灣朋友帶過來投資、發展。他的理念是:讓臺灣人到大陸來工作和生活,讓這裡成為他們的“家”,自然就會消除偏見,看清歷史趨勢,不會再有“分裂”的想法。他還推算道:“一個臺灣企業通常帶動幾百個員工,每個員工影響的是一個家庭,這樣就會影響千余個臺灣人。通過這種方式,會讓更多的故鄉人受益,兩岸的分歧也會在這種交流中自然融合。”

  在清華的徐浩峰是快樂的,有相處愉快的同學和真誠相待的朋友;在大陸的徐浩峰是幸運的,在飛速進步的社會中,汲取著寶貴的經歷和個人發展機遇;在兩岸的徐浩峰是可敬的,作為一名中華民族的子孫,他站在對民族負責的高度,有著可貴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努力探索、實踐著兩岸和諧發展之路。(董文萃)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