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致力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來源:      日期:2007-09-18 15:14

 
 
    台灣網9月18日北京消息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夕,本網專訪了中共福建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鄧本元。鄧主任表示,黨的十六大以來,福建積極採取措施推動與臺灣開展交流合作,並將進一步促進閩臺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新成就。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請您描述一下福建與臺灣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特殊關係,以及福建是怎樣處理這一特殊關係的?

  鄧本元:福建與臺灣之間存在特殊的關係,福建人民對臺灣同胞有著特殊的感情,對促進兩岸交流交往有著特殊的責任,對兩岸關係發展有著特殊的期待。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把福建與臺灣這種特殊的關係概括為“五緣”,即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地緣近”,福建是大陸距離臺澎金馬最近的省份,廈門角嶼距小金門僅1000多米,福建平潭與新竹的距離只有68海裏,全省100多個島嶼與臺、澎、金、馬鄰近或交錯。“血緣親”,臺灣總人口中有80%以上的祖籍在福建,在臺灣有147個福建同鄉會和126個宗親會,在福建定居的臺灣省籍同胞有1.5萬人,去臺人員家屬80多萬人。“文緣深”,臺灣的民間習俗、信仰、戲曲、藝術等大都是從福建傳承過去的,方言就是福建的閩南話,可謂語同音、文同源、人同根。“商緣廣”,自古以來福建與臺灣的商貿往來都十分密切,即使是在兩岸軍事對峙時期,這種海上交往也從未間斷過。“法緣久”,福建與臺灣有著悠久的行政關係,臺灣從宋朝建立行政機構開始就一直歸屬福建管轄。即便到了清朝臺灣單獨建省後,還稱作“福建臺灣省”,仍然同福建保持著教育、行政、財政等方面的聯繫。

  十六大以來,福建積極採取措施進一步推動與臺灣開展交流合作,提出並實施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確立了發揮“五緣”優勢,拓展“六求”作為的發展閩臺關係新思路,在緊密經貿聯繫、兩岸直接“三通”、旅遊雙向對接、農業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載體平臺建設等方面積極作為,努力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成為了中央戰略。2006年初,胡錦濤總書記親臨福建視察,專門考察了臺商投資區,深入臺資企業,與在閩臺商親切交談。對福建進一步發揮優勢、促進兩岸交流交往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採取措施,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閩臺交流合作。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對臺大政方針和決策,立足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努力發揮福建優勢,積極先試先行,在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反對和遏制“臺獨”、發展兩岸關係、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發揮了作用,做出了貢獻。目前,閩臺交流合作態勢良好,海西建設前沿平臺功能進一步增強。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十六大以來,閩臺交流合作的特點與成效。

  鄧本元:這可以用七個“著力”來表述。

  一是福建著力成為兩岸産業合作的重點地區。在《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的框架下,福建出臺了“閩臺産業對接規劃”,加快閩臺産業對接步伐。現在,以臺資企業為龍頭的石化、機械、電子三大産業集聚效應不斷顯現,産業鏈不斷延伸,已經成為了福建省的主導産業;臺商投資福建勢頭不減,截至2007年8月,全省累計批准臺資項目近9217個,實際利用臺資123億多美元,臺灣已成為福建的第二大境外資金來源地;閩臺貿易額累計499億多美元,臺灣已成為福建的第四大貿易夥伴。臺資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全省有13家臺資企業入選2004-2005年度大陸最大的境外投資企業500強。

  二是福建著力成為兩岸農業合作的重要區域。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先後設立,相關建設規劃和優惠政策已經出臺實施。閩臺農業合作持續升溫,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展,層次不斷提高,規模不斷擴大,進入了加快發展階段。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省累計批准農業臺資項目1957個,合同臺資24.8億美元,實際到資14.3美元,累計引進臺灣農業良種2500多個,臺灣農産品生産和加工設備5000多套,栽培、養殖、加工先進適用技術800多項。加快建設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寧德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産品加工基地和泉州南安閩臺農産品交易市場,推動臺灣農水産品從福建口岸登陸。

  三是福建著力成為兩岸往來的便捷通道。2001年初,福建沿海與金、馬、澎地區直接往來正式啟動,為兩岸“三通”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六年來,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澎湖的直接往來不斷拓展,福建沿海主要口岸與金、馬地區實現了客運直接雙向、貨運直航和直接貿易。“兩門”、“兩馬”及泉州至金門客運航線持續攀升,客運量持續攀升,從2001年的不到2.5萬人次猛增到現在的230萬人次,6年增長了92倍,並超過了經港澳轉机來閩的人數,成為了臺灣同胞往返兩岸的主要通道。廈門空港成為兩岸春節和中秋包機航點。福州、廈門與高雄海上貨物試點直航自1997年正式啟動以來進展順利。福建已構建起兩岸海空直航、人貨並進的立體運輸通道。

  四是福建著力成為兩岸旅遊合作的對接地區。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地區旅遊先後啟動,標誌著兩岸旅遊雙向對接正式開始。福建居民赴澎湖遊也可望于近期成行。閩臺旅遊業界加強溝通交流,達成了攜手打造“海峽旅遊”品牌共識,簽訂了閩臺旅遊景點合作意向,並舉辦海峽旅遊博覽會、中國武夷山旅遊節和媽祖文化旅遊節等活動,持續推動閩臺旅遊合作。截止2007年4月底,赴金門、馬祖旅遊的福建居民達4.4 萬人次。

  五是福建著力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熱點地區。以福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為主題的閩臺文化交流持續熱絡。現在,平均每天都有1500多名臺胞來閩交流,有1個以上福建團組赴臺交流。福建對臺文化交流呈現出往來高端化、活動品牌化、交流持續化、形式多樣化、內容多元化、機制常態化的特點,並在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上創下了多個“首次”:首次入島舉辦閩臺族譜展,首次在臺灣大型公共場所舉辦大型文藝公演晚會,首次入島舉辦兩岸圖書交易活動,首次入島舉辦大陸省份商品展,首次入島舉辦媽祖金身和媽祖文物巡展活動,首次開展與臺灣媒體交流合作,首次開展兩岸職業培訓交流活動,等等。

  六是福建著力成為重要涉臺活動載體的舉辦省份。經過長期的培育和發展,平臺載體建設不斷創新,目前福建已初步構建起內容比較齊全、功能比較完備、影響日益擴大的涉臺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動體系。其中,海峽兩岸(福州)經貿交易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和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閩南文化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兩岸青年聯歡節、兩岸大學生辯論賽、海峽青年論壇、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媽祖文化旅遊節、東山關帝文化旅遊節、世界客屬石壁祭祖大典等已經成為了在兩岸都有較大影響的交流品牌。

  七是福建著力成為落實中央惠臺政策措施的先行地區。2005年以來,福建發揮優勢,先行先試中央出臺的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如率先進口臺灣農(水)産品,率先開放臺灣同胞在大陸就學就業,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批准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率先開展對臺職業技能鑒定等,為發揮中央惠臺政策措施效應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記者:請談一下您對閩臺之間交流與合作前景的展望。

  鄧本元:我對閩臺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前景滿懷信心。福建省將以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突出反“獨”遏“獨”首要任務,進一步發揮福建優勢,著力先行先試,努力促進閩臺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新成就,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一是致力促進閩臺産業對接,努力擴大吸引臺資。根據臺灣産業特點和轉移趨勢,推出一批與臺灣産業外移相對接的招商項目,有針對性地承接臺灣外移産業,積極引導臺商投資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産業,強化産業集聚、壯大産業規模、提升産業對接層次。進一步改善臺資企業的經營環境,為臺商在閩投資興業提供良好服務。

  二是致力拓展福建通道作用,努力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繼續擴大與金馬直接往來,推動與澎湖直接往來。推動金門、馬祖、澎湖成為“兩岸三地”彎靠運輸的換單地,拓展閩臺海口直航。推動閩臺空中直航和直接通郵,繼續做好兩岸節日包機廈門航點的工作,推進以廈門和金門為航空轉机點的空-海-空客運聯運業務,繼續擴大“兩門”航線包裹業務,推動在“兩馬”航線和泉金航線開闢包裹業務。建立閩臺海上搜救聯繫機制,建設“平安海域”。

  三是致力落實閩臺旅遊合作協議,努力打造“海峽旅遊”品牌。抓住“海峽兩岸旅遊區”列入國家“十一五”旅遊發展規劃確定的全國12大重點旅遊發展區域的契機,全面加強閩臺旅遊交流合作。繼續推進“金馬澎遊”,促進簡化福建居民赴金馬澎地區旅遊審批、辦證手續,做大“金馬澎遊”規模。推動福建居民赴臺灣島內旅遊。構築“海峽旅遊”合作平臺,推動閩臺旅遊線路對接、資源共用、資訊互通、市場互動。

  四是致力加快相關園區建設,努力提升閩臺農業合作水準。實施有關建設規劃,加快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福建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和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進一步發揮園區的帶動、示範作用,鼓勵、吸引更多的臺灣農民和農業企業到福建投資創業,開展合作。加快建設廈門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寧德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和東山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産品加工基地,促進更多的臺灣農水産品從福建口岸登陸。加強閩臺農、漁業組織的對口合作,支援臺資農業企業參與福建農業産業化經營,提升閩臺農業合作産業化水準。

  五是致力增進文化認同,努力擴大閩臺文化交流。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宗親文化為紐帶,推動建立民間交流渠道和聯繫機制,進一步加強閩臺交流交往。加強閩臺科教文衛體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閩臺交流活動上層次、上規模,顯特色、顯成效。積極拓展閩臺交流合作新領域,爭取在職業技術培訓、人力資源開發、醫療衛生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有新突破。

  六是致力增強載體功能,努力發揮平臺效應。圍繞豐富內涵、提升水準、擴大影響、增強效應,繼續辦好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海峽旅遊博覽會等綜合招商會展活動和閩南文化節、媽祖文化旅遊節、海峽兩岸歌仔戲藝術節、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等文化交流活動,以活動促交往,以活動促溝通,以活動促合作,進一步發揮好福建在溝通兩岸同胞、增進兩岸合作、密切兩岸往來、促進兩岸關係中的應有作用。(齊曉靖)

  中共福建省委臺灣工作辦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鄧本元(資料照片)

  2007年1月29號下午,五十多位福建省各界人士在福州聯合召開了紀念江澤民八項主張發表十二週年座談會。福建省臺辦主任鄧本元主持會議。

  鄧本元簡歷:1963年6月出生,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1987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福建省經濟研究中心、省臺辦、省政府辦公廳、省委辦公廳、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2005年6月起擔任福建省臺辦主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