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釉王國”裏不懈耕耘
 
 
  來源:      日期:2007-09-24 09:53

 

 

——記佛山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

廣東佛山三水大鴻制釉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憲昌先生

 

我們採訪蔡憲昌先生時,正好廣東省陶瓷行業協會一行來大鴻制釉有限公司對其申報“廣東省著名商標”進行實地論證,蔡先生帶領我們參觀了樣品間、新産品開發間、實驗間等,這使我們對制釉行業有了更多了解。

 

十六年奮鬥  碩果纍纍

 

我們走進會議室,首先躍入眼前的是挂滿整面墻的各種獎章、榮譽、稱號等。來到蔡憲昌先生的辦公室,就象走進了“故宮”,到處充滿了中華文化的氣習。蔡先生為我們講述了十六年前來佛山三水創業的情形。

 

早在1991年三水大鴻制釉有限公司的母公司—臺灣中國制釉集團已派員進入國內考察,最後選擇在三水作為國內的生産基地,在當地政府和各部門的協助下,很快完成了建廠的各項手續。“萬事開頭難,”他説,當時,各項配套設施很不完善,電力也很緊張,當時公司只有七個人,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在這種艱苦條件下,我們憑著要創亞洲最好的色料生産企業的一種信念、要振興中國陶瓷産業的一股激情,經過艱苦努力,工廠于1993年就成功實現了投産。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亞洲之冠的産銷廠商,年産陶瓷釉73000噸、混合礦石粉14000噸、色料5000噸、印刷釉5000噸,産品品質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1995年公司被評為廣東省先進技術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海關信得過企業等。至今累計上繳國家稅收超過一億八千萬元,其中2004年至2006年,三年共上繳國家稅收2937萬多元,連續受到省、市國家稅務局頒發的模範納稅戶及光榮納稅戶等稱號。他本人獲得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廣東社會經濟發展突出貢獻獎,中國品牌建設十大傑出企業家,佛山陶瓷行業協會副會長,2005中國陶瓷力量排行榜“十大成就力傑出人物”、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色釉暨原輔材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等。

 

針情制釉  賦予泥土以生命

 

蔡憲昌先生的父親是臺灣中國制釉集團的創始人,一生投身制釉行業,受其父親影響,蔡先生六兄弟都從事制釉行當,都獲得了成功。蔡憲昌先生領我們來到一幅挂在墻上的陶瓷畫—梅花圖前,無不感慨地説,中國人真的太了不起了。很早以前,中國人就能用手拿胚的工藝,造出這樣高水準的梅花圖,我們注意到畫面栩栩如生,爭奇鬥艷,象春天來臨,輕輕一碰,斯似飄飄欲飛的仙女般散落的片片花朵,叫人賞心悅目,蔡先生好象陶醉在這梅花圖中。蔡先生説,泥土本無性,但經過我們打造、上釉,能賦予靈性,寄予人性,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後代,一定要把這種工藝水準揚光大。蔡先生還我給我們説,外國人叫中國CHINA,事物巧就巧在這裡,CHINA=中國=陶瓷=靈性,我是中國人,我是陶瓷,外國人叫我們CHIAN,好象我就是為陶瓷而生,現在,我正在進行奈米陶瓷研究生産,為陶瓷面“爭光”,為中國人“爭光”。

 

堅持打基礎  讓“大鴻”飛得更高

 

蔡先生給我們講得最多的不是講企業的産品品質,而是講打基礎。他説,公司發展的十六年,既是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的十六年,更是打基礎的十六年,今後還要繼續打基礎,企業只有常打基礎,企業才能長久發展。當我們問打基礎包括哪些方面時,蔡會長説。所謂基礎,形象地説就如何人體的骨架,房屋的地基,包含硬基礎—資金、技術、人才,我們引進先進的設備、花鉅資進行技術培訓、引進人才。還有軟基礎—企業管理、制訂行業標準。我們為打基礎,投入的資金,加上每年上繳的稅收,有時比賺的錢還多,因為,我們知道,企業要長遠發展,不能只顧眼前。他説,當前,制釉行業競爭不公平,小的制釉廠商只顧賺錢,不講品質、不講誠信,花錢買一個技術,生産一些産品,賺點錢就完事,這是極不負責任,不利於制釉業發展。他還説,我們今後的任務就是要作為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將引領行業發展。同時,做陶瓷行業的“黃埔軍校”,培養更我多人才,發展中國的制釉業。

 

  會見快要結束時,我們問他對佛山的看法時,他微笑地説,現在,我有二個兒子在三水大鴻制釉公司,兒媳婦在大鴻制釉公司,我的孫子在佛山上學,佛山大有可為。我們衷心祝願“大鴻”這只大雁在中華大地上展翅高飛。

 

 

作者:高電(廣東佛山市臺辦)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