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計在於和
 
 
  來源:      日期:2007-09-23 10:20

 

 

  《人民日報》曾刊文章《“和諧世界”的文化底蘊》,文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學為支柱,中國宗教儒釋道相浸染,其文化底蘊,一以貫之就是“和”。

 

  文中進一步解釋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以道相通,以禮相待。只有內心的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寧。生生之道在於和,致和在於通,通則包容,容則和諧。“和”包括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慈愛和同、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和而常通、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處事哲學、人生理念和社會理想。“禮之用,和為貴”。人人以禮相待,家家以禮相待,社會以禮相待,人心則可欣然懿美,家庭則可怡然和睦,社會則可井然有序。

 

  “和”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七個音符譜寫出一首動聽的樂曲,叫和諧;七種不同的顏色描繪成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叫和諧;工農兵學商組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社會,叫和諧;人和自然互相協調共同發展,叫和諧。“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家之計在於和”,“和則兩利,鬥則兩傷”,“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中醫講“和”利於身體健康,居家過日子講“和”,則“家和萬事興”,民族講“和”,利於民族團結。“和平共處”,更成為當今人們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指導原則。

 

  和諧是一首哲理的詩,和諧是一支歡樂的歌,和諧是一條幸福的路,和諧是一部真善美的交響樂,和諧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理想,嚮往和諧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美好願望。有這麼一段感人至深的廣告:年輕的老師帶著稚氣的學生,來到湛藍的海邊:“小朋友,海那邊,就是我們的寶島臺灣!”可愛的童聲:“用心相印把海水吸幹,臺灣的小朋友就可以過來玩了!”是的,這是兩岸相印之心的和諧、情感的和諧。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都有著和諧而濃烈的華夏情愫。兩岸的文化,一脈相承,和諧著、共鳴著。共同的兩岸文化,是源遠流長的和諧。

 

  6年前,從花蓮到蘇州,臺灣同胞的骨髓成功拯救了江蘇姑娘陳霞,譜寫了壯麗的“生命二十小時”。6年後,從北京到臺北,蘇州人杭彬的造血幹細胞飛往臺灣救助同胞姐妹,續寫愛的篇章。

 

  日前,星雲法師、其幼時同學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師與寒山寺的眾法師們齊發大願,精心鑄成兩口倣唐古鐘,一口名為“和合鐘”,安奉大陸;一口名“和平鐘”,來到臺灣。兩岸佛門兄弟同結法誼,共續前緣,兄弟和合鐘相連,也是兩岸骨肉至親終究要相連、要團圓啊!

 

  據保守推估,至今在大陸開戶買基金的臺灣民眾至少超過二十萬人。臺胞要想搶搭陸股的多頭列車,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大陸購買開放型基金,並且手續十分方便。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實,無不印證著那一句:和則兩利,通則雙贏。

 

  20079月隨著中秋包機的起航,迎來的是又一個團圓之夜。海的這邊與海的那邊期盼的是同一輪明月,期盼的是“直接三通”,期盼的是和平,和諧,統一。

 

 

  作者:賈仁璐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