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茶成為和平的使者
 
 
  來源:      日期:2007-09-22 16:17

 

 

724日,在綿竹沿山的茶山基地,記者邂逅臺灣茶商聯合會會長楊山虎先生。他是首次來四川觀光旅遊的,前不久因綿竹職中一批學生在福建一酒店實習,經老師和同學們的介紹,楊山虎得知綿竹産好茶,並且有一定知名度,此次他便帶領茶商聯合會和30余名會員到三星堆和九寨溝等地觀光旅遊,而他卻中途抽空慕名來到綿竹,與我市茶葉協會的會員作兩岸茶文化交流。楊山虎説,他從電視上看到鄧小平説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今天來到綿竹,讓他好像回到親戚朋友中,回到自己的家鄉,我們是一家人,感受到了綿竹的繁榮。

 

今年48歲的楊山虎,生於臺灣省雲林縣古坑鄉,成長在“位”于阿里山山麓的嘉義縣梅山鄉。福建泉州安溪有“中國茶都”之美稱,是鐵觀音的故鄉,也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的主要祖籍地。兩岸茗香一脈情,早年,大批的安溪人移民臺灣,帶去了茶苗,也帶去了安溪的茶俗,如今60%以上的臺灣同胞有飲茶的習慣、並且以烏龍茶為主。

 

兩岸同祖同宗,血濃于水的親情怎能分離,他牢記父親的囑託,從1989年他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就決意以茶作為兩岸和平的使者,同年,他在福建安溪投資開發了5000畝茶山。

 

他説,不管投資做什麼事情,要具備五個條件,即本人到位,本事到位,本錢到位,本行到位,本分到位,要合規合法,不投機取巧要多從自己主觀找原因。

 

他説,好茶一是要好喝,二要好賣,三要好利潤。“喝茶的孩子易學乖”茶,酒是一家,一斤好茶比黃金貴。

 

在綿竹與綿竹茶葉協會會員的交流及到三溪香茗茶葉公司茶山深入考察後,楊山虎親手在綿竹沿山茶葉基地採摘烏龍茶茶青,並用手工在茶農家裏炒製品嘗,以及在三溪香茗茶葉公司生産車間用機器炒制後,他發現,用綿竹茶青作烏龍茶的原料有一種特別的香氣,這讓楊山虎喜出望外。他説,能出烏龍茶的地方,經濟是奇跡,他表示回臺灣後認真研究分析,準備在綿竹合作建烏龍茶生産基地。

 

他説,可利用綿竹現有茶園,不影響現有茶園採摘産量及品質,而可多出一個品牌,何樂而不為?烏龍茶的産量比綠茶高出四五倍,其製作工藝流程與綠茶相比略有一些不同,但易於掌握,其價格比綠茶高三倍,並且在日本和在廣東、臺灣、北京等地已經有大量的烏龍茶消費者,市場潛力大。

 

楊山虎在與我市茶農交流中説,茶葉分級包裝,才能更加呈現其價值。俗話説,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茶要包裝,就是這個道理。他倡導並實施烏龍茶葉分級包裝,外觀佔20%,茶色佔10%,水色佔10%,香氣佔30%,滋味佔30%,並對茶葉評星,一星級至五星級和銅、銀、金獎級。提起茶經,他滔滔不絕:“人從小就象泡一杯茶,泡茶第一次還沒展開,似少年學習階段;泡茶第二次就象青年,實踐階段,最開心階段;泡茶第三次就象中年,茶有點苦盡甘來的味道,比較有成就感;泡茶第四次就象老年,茶比較淡了,經歷了很多往事。如果少年不學好,青年不努力,壯年不穩重,老年會無滋無味。”

 

 

 

 

 

作者:王平(今日綿竹報社)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