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血濃于水的歷史——《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小記
 
 
  來源:      日期:2007-09-21 15:45

 

 

  “廈門與臺灣盈盈一水,殷殷相望,是臺灣同胞的祖籍地之一,又與臺灣同屬閩南文化圈……”

 

  20041030日一大早,廈門市圖書館展廳響起渾厚的男中音,伴著馬思聰的《思鄉曲》和臺灣民歌《望春風》深情、委婉的旋律,娓娓講述廈門與臺灣源遠流長、血濃于水的歷史。籌備了三年之久,由廈門市臺聯主辦的《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終於在這天隆重開展了。

 

  珍貴圖片見證兩岸同根同源

 

  《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史海鉤沉,精心收集3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圖片,分為閩臺本一體、唐山過臺灣、隔海望臺灣、廈臺新篇章四個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將兩岸密不可分的地緣、血緣、親緣、文緣、商緣,以直觀、感性的方式展示出來。

  

  古老的黑白舊影承載著兩岸關係的重要史實,仿佛是特寫鏡頭背後的畫外音。標著“海峽人”的古老人類右肱骨照片證明了1萬年-2.6萬年前臺灣海峽曾為陸地,臺灣和祖國大陸連成一片。“海峽人”的命名則來自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清康熙年間所繪臺灣府城(今臺南)圖”證明了從1684年到1727年的40多年間,廈門和臺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目前能夠用地圖來證明這一段歷史的僅此一張,極為珍貴。還有一張乾隆年間的合同也值得一提。當時同安林天成、陳鳴林、鄭維謙三人合股開發臺灣興直莊的土地,其中林在淡水,而陳、鄭都在廈門,人稱“不在地主”。可見廈臺在地緣關係上特別接近,連開發土地都可以通過“遙控”進行。同安新娘娘家用自行車送甘蔗和臺灣新婚夫婦用汽車送甘蔗的照片也是此次展覽中最吸引觀眾目光的照片之一,這兩張並列的照片邊上有一則文字説明:“臺灣婚喪嫁娶、生子滿月,無不照搬閩南民俗。”幾乎所有觀眾都會在前面駐足,饒有興致地指點議論,露出會心的微笑。

 

  “三年磨一劍”

 

  《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的底本來自由廈門市臺聯策劃編輯、海風出版社出版的《廈門與臺灣》叢書之一——《百年交往》畫冊。説起畫冊的編輯出版,還有一段來歷。2001年,在慶祝廈門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20週年之際,市臺聯會長辦公會提出,以文字記載廈臺間密切關係的史料已見諸不少出版物,但能夠與文字資料相得益彰的歷史照片長期以來一直缺乏系統整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還散落在民間,若再不加以收集,任其流失,將是一大憾事。由此,收集老照片便列入了市臺聯的工作計劃。

  

  三年間,編輯人員各顯神通,走街串巷拜訪親歷史實的當事人或是他們的親友、後代。由於很多史實找不到相關的歷史照片,編輯人員想出多種辦法,一方面遍查廈門的各類歷史檔案館,補拍有關照片;另一方面,發動在廈臺胞把家中珍藏的畫冊、影集提供出來,從中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實在難以搜尋的,便委託在臺的友好人士幫助補拍。那張臺灣新婚夫婦送甘蔗的照片,就是臺灣友好人士拍完寄過來的。市臺聯幹部李志宏利用自費赴臺探親的機會,拍下了臺南接官亭、紅毛城等照片,再現了廈臺交往中留下的歷史印跡。此間應邀入臺訪問的市臺聯幹部,也都帶著一項收集廈臺交往照片的任務,潘春蓮副秘書長拍回的臺北板橋林家花園全景照片後來被編入第三部分“隔海望臺灣”,與風格幾近相同的菽莊花園全景圖對比,人們更深切體會到林爾嘉所作的菽莊花園題記的含義:“余家臺北故居曰板橋別墅,饒有亭臺池館……內渡僑居鼓浪嶼,東望故園,輒縈夢寐癸醜孟秋余于嶼心南得一地辟為小園名曰菽莊。”

  

  這裡要特別提及專家、學者對編輯工作所給予的熱忱支援和指導。的確,這樣一項涉及廈臺曆史、閩南地方文化等專業知識的工作,沒有專家的指導是很難完成的。洪卜仁、陳耕、陳孔立等長期從事臺灣問題和閩南地方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得知市臺聯在編輯畫冊,幾乎是有求必應,幫助搜尋資料,核準史實,提供建設性意見,保證了史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洪卜仁老先生長年珍藏大量廈門老照片,此次慷慨提供一系列體現二十世紀早期臺胞在廈創業及廈門人在臺創業的圖片,再現了當時廈臺商貿交往的熱絡。

  

  從動議收集老照片到正式出版《百年交往》,再到舉辦《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可謂“三年磨一劍”。這三年,編輯人員一共蒐集到1000多張珍貴照片,經過精挑細選,到正式出版時,只選用了其中的300多張。在1021日《廈門與臺灣》叢書的首發式上,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吳進忠先生喜得《百年交往》畫冊,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他感慨地説,應該讓子孫後代都知道,兩岸人民的血脈關係是隔不斷的。

  

  一次廈臺交往史的普及教育

 

  《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猶如一冊廈臺民間交流交往歷史的生動教材,第一次比較大規模地在廣大市民中普及涉臺知識教育。開展前夕,《廈門晚報》以三個版面,大篇幅介紹圖片展主要內容和照片背後的故事。辦展期間,《廈門日報》、《廈門晚報》、海峽頻道及《海峽導報》等媒體先後報道圖片展達十次之多,它們分別從圖片蒐集、背景故事、相關人士切身感受及現場情況等方面作了全面報道,得到較好反響。另外,人民網、新華網等有影響的大網站也轉載了相關報道。

  

  圖片展在廣大市民中間受歡迎的程度超乎主辦者意料。三天展期,前往觀看展覽的觀眾達27000多人次。老中青臺胞、廈門史學界人士、政府機關人員、中小學生及普通市民,或自發或有組織地前來觀展。不少在廈臺商及在廈探親、觀光的海外臺胞聞訊後也紛紛趕來,出現了老伴相攜,姐妹相邀,甚至一家老少同往觀展的感人場面。每日閉館時,展廳內都有許多觀眾還在抓緊時間瀏覽,經工作人員一再催促,才戀戀不捨地離開。還有不少觀眾看過一次,意猶未盡,第二天又來了……許多老臺胞在觀展時不斷述説當年的情形,或接受記者採訪,或即興留言,都希望更多人能銘記這段歷史。在“三郊”照片的展版前,市臺商協會會長吳進忠先生激動地對市委副書記吳鳳章説起一件事。原來,吳先生小時候就在家鄉見過“三郊”的石碑,一直不解“三郊”之意。不久前,他從《交往百年》畫冊中意外地發現有關這段史實的介紹,十分驚喜。他興奮地對吳書記説:“現在我終於明白‘三郊’指的是廈郊、泉郊、糖郊了。”正值在廈探親的旅美臺胞陳美惠女士與姐姐陳美月一起專程趕來觀看了圖片展,姐妹倆還在其父陳西春的照片前留下一張闔影。陳美惠感慨留言:離廈五十年,重返兒時記憶,至為感動。許多中小學生觀展後紛紛表達祝福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心願。檳榔小學的李嫻同學寫下留言:希望臺灣小朋友來和我們交流。甚至在展覽結束後,還有熱心觀眾給市臺聯的同志打來電話,表示願意提供照片和資料,希望以後能用得上。眾多的參觀者向主辦方反映,他們是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臺灣與廈門的關係是如此密切。

  

  歷史形成的廈門與臺灣的密切關係已成為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的寶貴財富,市臺聯舉辦《廈臺交往百年掠影》圖片展,目的正是在於不斷強化和深化這種紐帶關係,讓廈門與臺灣的關係在實現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譜寫新的篇章。

  

 

  作者:戴曉玫(廈門市臺聯)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