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李氏大宗祠——臺灣李氏同胞心中的聖地
 
 
  來源:      日期:2007-09-19 16:43

 

 

 

  宋朝寶慶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的李火德來到上杭,看到山川秀麗,民情淳樸,於是定居在勝運裏豐朗村(今稔田鎮豐朗村)。李火德和夫人伍氏,勤勞儉樸,正直良善,孝友忠信,樂善好施,在當地深孚眾望。由於伍氏未育,夫婦年老無子,63歲那年,由伍氏親自操辦,聘娶本村陳梅山19歲的女兒為側室,婚後連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在87歲那年因病去世,子孫扶柩還山。送葬隊伍走到豐朗崗頭時,原本晴好的天空,突然間烏雲翻滾電閃雷鳴,剎那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送葬之人停棺避雨。暴雨過後,雲開日現,然而,卻不見棺柩,停棺之處自陷成坑。風水先生打開羅盤一看,認為這是天葬之風水好地,説:“大吉大利,天賜‘螃蟹遊湖’福地,就此培土建墳,合乎天意,順乎祖先。”並説:“‘遊’者即向外遷也,他日子孫外遷,越遷越發達,越遷越興旺。”李火德的墓地雖經多次重修,都不用石灰只用河石鑲砌,據説,這也是風水先生傳下的遺教。伍氏夫人墓在火德墓上側數丈遠,陳氏夫人墓在豐朗李家山。1991年,上杭縣人民政府將李火德及伍氏、陳氏夫人三穴古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火德仙逝後,長子三一郎遷往勝運裏大坪湖(今稔田鎮大湖村),開火德後裔“遊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舉,選任贛州象湖鎮(今屬江西瑞金市)都閫府職,後攜家人定居於廣東程鄉寶山(今屬廣東梅縣);三三郎先移居勝運裏楊梅洞(今稔田鎮梅鎮村),隨後又攜一子四五郎再遷廣東程鄉溪口(今屬廣東梅縣),而另一子仕寶則遷到漳平永福李莊定居。李火德裔孫在“螃蟹遊湖”風水理念的啟示下,不斷向外遷徙發展,分佈在祖國大陸十幾個省份百多個縣(市、區)和臺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英、美等13個國家。臺灣現存的絕大多數李氏舊譜都奉李火德為“南遷入閩之祖”。1959年,臺灣的李氏家族匯集過去的各種舊譜,合力編纂了一部《李氏族譜》,該譜指出:“獨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臺灣李氏宗親總會編的《李氏源流》也説:“其徙居閩粵兩省者,且多同為火德公一脈。”“本省(指臺灣省——筆者注)李氏,大多遷自閩粵二省,分支繁盛。”臺灣的李氏宗祠,絕大多數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説臺灣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後裔。

 

  李氏後人把上杭視為發祥之地,每年春、秋兩季到火德墓地祭拜的裔孫很多,眾多遠道來朝拜者連個吃住、放祭品的地方都沒有,只好向當地百姓租借房屋,十分麻煩,一直就想在火德墓附近擇地建祠堂。由於豐朗村沒有合適的好地方,直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才由永定湖坑火德裔孫、辛卯科舉人李夢蘭倡議修建宗祠。經過一番擇址選地,李氏將宗祠選定在汀江支流黃潭河畔的官田村下村賽大丘。當年動工,歷時三年才竣工,耗銀2萬餘兩。祠堂取名為“惇敘堂”,又名“火德公總祠”。祠宇坐北朝南,前低後高,成一“回”字形,又稱“蜘蛛結網”形,喻示李氏後裔以祖祠、祖墓、祖地為中心闖蕩四海,播遷五洲,卻又牢記祖宗德澤,慎終追遠不忘根本。

 

  李氏大宗祠為磚木結構式古典廟堂,佔地5600平方米,有大廳三棟,客廳26間,住房104間。正面設有五孔大門,正中大門是用灰青條石和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門樓,牌坊鏤刻有龍鳳豸獅和花鳥浮雕。門樓上方豎著一塊長方形石板,鐫刻有道光皇帝誥賜“恩榮”兩字。門樓橫樑雕刻有“李氏大宗祠”五個大字,兩邊石柱鐫版“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的對聯。另外四口大門分列東西各兩孔,內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對稱,甚為壯觀。

 

  走入大門門樓,前廳鏤花屏風上挂著印度尼西亞萬隆李氏裔孫送的“澤被遠裔”橫匾和廣東汕頭市李氏送的“李氏大宗祠”刺繡。踱出門樓,兩邊走廊墻壁挂滿了各地裔孫祭祖的照片和李光地、李光耀、李登輝等李氏後裔的照片資料。中廳由三對合抱不過的大石柱支撐著,中間一對石柱上鐫有清翰林院庶吉土莫樹椿拜題的對聯:“肇基址于琴岡,唐宋元明世推望族;溯淵源於柱史,帝王師相代有偉人。”左右兩壁寫有作為李氏家訓的“忠廉”、“孝節”四個2米見方大字。中廳屏風上部寫有明朝天順年間上杭儒學教諭季遠所撰的《李氏火德翁傳》。

 

  轉入屏風,經過兩邊回廊,抬眼一望,便見高大寬敞的正廳靠壁神龕上,有三組黑漆金字木牌,正中一塊上書“李氏宋始祖火德太公妣伍、陳太孺人神位”,左右兩塊分別書有二至九世祖昭穆配享神位,正廳兩旁墻上挂有修祠時捐款芳名牌。正廳座柱上挂著一副黑底金字雕字木長聯,聯曰:“星耀紫微之垣,審樞輔而定中居正,為穆為昭,洋洋乎在其左右;龍蟠杭永之界,會陰陽而毓秀鐘英,俾昌俾熾,振之兮宜爾子孫。”

 

  走出側門,大廳兩邊各有兩排二層樓房,樓房之間有長長的天井,直通大圓門和耳門。轉入正廳背後,卻有一塊風水術中稱為“化胎”的寬闊空坪,坪後也有一排弧形的兩層樓房,東西兩頭與廳兩側後排的樓房相銜接,所有樓房連成一體,成為很具客家特色的圍龍屋,全祠26個客廳,104個間住房就分佈在這些兩層樓房裏。

 

  宗祠兩旁圍屋墻上挂了約3000塊各地裔孫歷年謁祖時送的匾、花鏡,其中不少是臺灣鄉親送的。如:臺灣知名人士李志仁的父親李仰蘇先生的“飲水思源”、李哲源先生的“源遠流長”、桃園等地的李氏宗親會的“兩岸同根”、“尋根謁祖”、“祖蔭遠裔”、“永懷祖德”、“水源木本”等。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也是李氏裔孫慎終追遠、崇宗敬祖的精神體現。

 

  宗祠大門外有一寬廣的石坪,石坪中央有用五色鵝卵石鋪砌成的很大的陰陽八卦圖,一望令人感到神秘、莊重,引起人們深深的遐思。石坪外的池塘裏碧波盪漾,既有風水學聚財避煞的説法,也有蓄水防火之功能。坪外有條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各地裔孫捐資修建的從官田村頭直通稔田市場和省道(上)杭永(定)線的水泥大道,這條大道被命名為“回歸路”,寄寓著臺灣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

 

  1996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李氏大宗祠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灣李氏同胞時刻關注著李氏大宗祠的維修和建設。宣統元年(1909),李氏裔孫決定對建有75年曆史的李氏大宗祠進行首次維修,向各地裔孫募捐,旅臺裔孫李紹南向臺灣宗親募有銀元2000余圓的維修款。20世紀90年代後,臺灣李氏裔孫每年都會回大宗祠祭祖,都會向宗祠捐款。如19913月,桃園縣桃園市李氏裔孫捐款1.7萬元,19923月桃園縣中壢市李氏裔孫捐款1萬餘元,20015月,宜蘭縣李氏敦本堂宗親會捐款2萬元。李氏大宗祠管委會將臺胞的捐款用在宗祠的修道路、打水井、鋪水管、建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並勒石紀念。

 

  李氏大宗祠是臺灣李氏同胞心中的聖地。一批又一批的李氏後裔不辭旅途勞頓,跨海峽,越重山,不遠千里回祖地尋根謁祖。臺灣李氏宗親會理事、曾任桃園縣桃園市市長的李哲源先生分別在199012月和19913月組織了124人和85人的尋根祭祖團,到李氏大宗祠祭祖,開臺灣李火德裔孫在中斷了幾十年之後的回上杭祖地“尋根之旅”先河。臺灣鄉親從官田村口下車步行到大宗祠祭祖,再到火德公和伍、陳太婆墳前祭拜,他們按客家傳統舉行祭祖儀式,備有全豬全羊等五牲祭品,人人行三跪九叩大禮。19923月以李傳田先生為團長的臺灣桃園縣中壢市李氏祭祖團180余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32月,由國際著名古建築師李重耀先生和臺灣延升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延耀先生率領的李氏後裔祭祖團一行16人來到李氏大宗祠,跪拜在始祖火德公神位前,古稀之年的重耀先生聲淚俱下,虔誠之心令人動容。20015月,李傳田先生再次組織56人的祭祖團回上杭祖地祭祖,他們與大宗祠管委會成員歡聚一堂,共進午餐,席間無話不談,歡歌笑語,顯示了濃濃的宗情、鄉情和親情。200636日,由李勢明先生帶領的臺灣李氏祭祖團一行34人,冒雨到火德公和伍、陳太婆墓地祭拜,儘管墓地積水,他們仍行三跪九叩大禮。從1990年開始至今,每年都有十幾個團隊幾十位、數百位的臺灣李氏裔孫回上杭祖地尋根謁祖。

 

  李氏大宗祠藏有218394卷李氏族譜。1990年以來,李氏大宗祠管委會主持修纂了三次《李氏族譜》,還編印了《李氏簡報》、《李氏大宗祠》畫冊、《李氏大宗祠文史概觀》等族史資料,大宗祠管委會將族譜和族史資料送給回來祭祖的臺灣宗親。同樣,臺灣宗親也將他們編寫的《李氏源流》、《世界李氏族譜》等族史資料回贈給大宗祠。20009月,苗栗縣銅鑼鄉李元福先生一行11人為修編族譜專程到大宗祠尋根拜祖。

 

  臺灣李火德裔孫回上杭祖地祭祖時都會帶些年青人來,有父子同行,也有兄弟共往。臺灣李氏萬九郎公祭祖團的李銘亮博士四兄弟一起回來尋根祭祖,團長李重耀先生説:“我們的祖先是200年前從永定縣樓下村遷移到臺灣去的。200年後的今天,我們能夠回到祖居地來尋根謁祖,實現了我們的尋根夢,我們感到萬分高興。”“我們雖然相隔兩岸,但根系相連。”李哲源先生在瞻仰了李氏大宗祠和祭拜了火德公墓後,對同團的年輕人説:“海峽兩岸原本就是一家,應該共同為祖國的統一和繁榮作出努力,要讓年輕人不忘‘本’,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陸。”

 

  上杭李氏大宗祠成為聯繫海峽兩岸李氏後裔的橋梁和紐帶,也成為海峽西岸改革開放的窗口。

 

 

  作者:鐘巨藩(福建省上杭縣臺辦)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