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緣 海峽兩岸情
 
 
  來源:      日期:2007-09-19 16:05

 

 

 

  臺灣武術運動員張世博已經學習武術20多年了,目前為中國臺北體育學院的教師,同時,也是武術隊的教練。他于鞍山武術界的不解之緣起源於一本武學書--《祁家通背拳》

 

  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次偶然的機會,張世博從臺北來到北京。由於對武術的熱愛與敏感,北京市街頭書攤的一本《祁家通背拳》的武學書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拿起書隨意翻了幾頁,立即被祁家通背拳迷住了,隨即買下書和配套光碟帶回了臺北。

 

  回到臺北,張世博仔細研讀了《祁家通背拳》,並通過光碟的內容自行修煉一年左右,但是,他對其中許多深奧的東西不太理解,於是,張世博就嚮往著有一天能夠與書作者、祁家通背拳傳人——鞍山武術協會主席單長文見面,正式拜師學藝。

 

  踏破鐵鞋之後,張世博終於找到了鞍山武術協會的通信地址,抱著試試的心態寄出了一封信,表達了對單長文的崇敬之情以及拜師的願望。單長文在接到這封誠懇的信件之後立即給張世博回了一封信,表示願意以武會友,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武術。之後,兩人不斷書信往來,共同交流對祖國傳統文化精華——武術的領悟。二人對祖國傳統武術的共同酷愛,填平了阻隔海峽兩岸的鴻溝,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一斷時間的交流,張世博再難控制拜師的渴望,與單長文相約在鞍山見面,正式成為師徒關係。

 

  2005年初秋,張世博不遠萬里從臺北啟程,經香港、北京、瀋陽後,抵達鞍山。這種執著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張世博對此解釋道:“通過中華武術的文化讓我了解了鞍山,如果不是我想追求傳統武術的精髓,我還不知道自己何時能來鞍山一趟。這次來到鞍山後,通過單長文老師的精心指導,的確不虛此行,回到臺北後,我要把單老師教給我的武學精神和內涵廣泛傳播給我的學生,使臺北的習武者更好的學習中華武術。”

 

  《祁家通背拳》放長擊遠、剛柔相濟、虛實結合、動靜相宜、鬆緊有度的運動風格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同時,這套拳法也確實體現出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張世博正式拜單長文為師後,單長文便親自把《祁家通背拳》的精髓傳授給了張世博。單長文説:“《祁家通背拳》是武學文化的奇芭,如果沒有一定的武學造詣和基礎,很難領會《祁家通背拳》的真諦。而張世博不僅擁有一定的武學基礎,同時,他本人又自學了一年多,因此,他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在90年北京亞運會上,張世博曾經代表中國臺北隊參加了當時的武術比賽。在澳門的東亞運動會上,張世博帶領中國臺北武術隊參與了角逐,而且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在言及日後的最大願望時,張世博頗為感慨的表示:“希望帶領中國臺北武術隊參加08年的奧運會,在追求中華武術魂的層面上,希望我所教的學生能領略《祁家通背拳》的境界,讓中國臺北的習武者更好的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

 

 

  作者:張戈(鞍山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