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深隔不斷 海峽兩岸情誼深——潛江臺灣兩岸交往交流紀實
 
 
  來源:      日期:2007-09-19 14:09

 

 

  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的潛江市,是一座以“綠色的城”著稱的資源型城市。“曹禺故里,江漢油城,化工走廊,水鄉園林”是潛江四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這裡係古雲夢澤一角,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號稱“天下第一台”古章華臺,留下了“楚王好細腰”的千古絕唱。潛江人傑地靈,令人嘆為觀止,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國首任農業部長李書城,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文壇巨子、享有世界聲譽的劇作家曹禺,新中國首任監察部長錢英等一大批傑出人物。

 

  潛江臺灣情緣悠悠。近幾年,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發展,潛江市充分發揮自身對臺優勢和資源,積極構建和諧海峽,使兩地經貿文化交流日趨活躍,人員往來日益密切。

 

  “千山萬水擋不住,兩岸和平一家親”。當潛江與臺灣同時傳頌著“望穿秋水、終成眷屬”,“兄弟晤面、悲喜交集”等林林總總扣人心弦的探親潮中的各種故事時,人們就不難發現潛江與臺灣的緣份是如此深厚。炎黃子孫,不忘本,炎黃子孫都有根。從追憶父輩養育之恩、尋覓當年的“廊橋遺夢”,到悲歡離合、骨肉相聚,這份怎麼也改變不了的“血濃于水”的親情,使水鄉園林潛江與寶島臺灣越走越近,越連越緊……

 

  思雨綿綿的午夜,年過花甲的潛江市政協常委、市臺胞臺屬聯誼會會長丁振華默默地向東南方向的夜空深情地眺望,陣陣晚風梳理起他長長的思緒:10年前的一次赴臺探家之行蕩起了他心中層層漣漪……

 

  1948年,丁振華出生在潛江城關鎮大東門獅子口(現解放路)。從幼時記事起,父親一詞在丁振華的心中只是一個飄渺模糊的概念。每每見到小夥伴們叫喊爸爸的時候,丁振華心裏總會涌起一種莫名的酸楚和嫉妒。去問母親,爸爸哪兒去了?她總是淚流滿面地説:“你的父親死了,不許再問!”母親的回答,讓幼年的丁振華害怕別人再提及自己的父親。他失望地感覺到,自己不可能讓父親牽著手去上學,更不敢奢望有一天能像小夥伴一樣,站在父親寬厚的肩膀上看戲。在他的記憶裏,母親終日忙碌著,她孤身一人安排著兄妹倆的生活,照顧年邁體弱的爺爺,起早貪黑地侍弄著那塊8分田菜地。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大陸糧食供應極度匱乏。已念初中的丁振華有一天實在餓得難受,他來到食堂想找大師傅買一個鍋奎。沒想到大師傅卻斬釘截鐵地説道:反革命分子的子女不賣!霎時間,丁振華如芒剌在背,逃也似地離開了。此時,丁振華才知道父親去了臺灣。從此,丁振華上課、下課再也難集中精力,他總覺得有很多人在背後指點、議論自己。刻骨銘心的經歷讓初中尚未畢業的他決定不再讀書。一股對父親的怨恨也從那時起油然而生。

 

   時間追朔到1972年。中日兩國建交不久,一封寄自日本的來信讓丁振華對父親有了一個朦朧的輪廊。信是寄給母親許錫珍的,來信人名叫“小紹一夫”。“天哪,有了在臺灣的父親,怎麼又有在日本的親戚?”在當時,海外關係多,的確是一件不祥之事。丁振華戰戰兢兢地打開信。上面竟是滿頁的中文繁體字。信上説,他是丁克昌(丁振華父親)的日本女婿,曾在臺灣工作,現回到日本,不知道潛江老家還有哪些人,近況如何?看到親人來信,那天晚上,丁振華一家人抱成一團,淚流不止。

 

  生活像一個巨大的磨盤,時間便是碾子,沉重而又緩慢地旋轉著把人的過去碾成了四處飄散的粉末。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兩岸交流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丁振華嘗試著開始與父親通信,也開始慢慢理解父親。父親在回信中説,他是194833日,也就是丁振華出生的前一個星期,在漢口被國民黨抓壯丁帶走,到部隊後做了炊事班長,1948年底隨國民黨從上海撤離大陸到了臺灣。後在臺灣安家落戶,現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父親希望丁振華一家能到臺灣來……丁振華母親知道信中的內容後,不知是悲是喜。她嚎啕大哭,30年的憤懣、壓抑、委屈統統爆發出來。

 

  19886月,思鄉心切、滿頭銀發的父親終於回來了,一家人聚在一起,激動、傷感、高興、怨恨一時説不出。40年後的第一次相逢,父母二人早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淚眼婆娑。要開飯了,一家人面對豐盛的菜肴,誰也無心拿起筷子,只是最後父親打破沉悶,他眼眶濕潤、喃喃自語:都是歷史造成的悲劇呀!

 

  哪建高樓了,哪又落戶大項目了,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的日子裏,丁振華帶著的父親一條條街,一個個鄉鎮認真地搜尋著童年時的記憶。“家鄉的變化真是太大了!”老屋、泥路已被一排排整齊的高樓、條條筆直寬闊的水泥路代替;荒涼的田野如今已建起幢幢現代化廠房……看著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潛江,父親丁克昌失望的同時,心情卻格外地高興起來。

 

  上世紀90年代,隨時兩岸交流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往來也隨之方便了許多。1997年元月,丁振華接到在臺灣的弟弟丁樹華的邀請,要他趕過去過春節。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跋涉,他終於可以看一看臺灣的家了!

 

  從武漢搭乘香港的航班,再從香港轉機至桃源機場。一路興奮異常,一路海天遼闊。乘著銀燕的羽翼飛翔了3個小時,寶島臺灣已遙遙在望了。夕陽西下,絳紅色的天幕下,從天空中俯瞰臺灣,她如一顆碧綠的寶石鑲嵌在蔚藍的大海之中。

 

  晚630分,客機抵達桃源機場。接站口,他遠遠看到一位中年男子高舉著大紙牌,上面寫著大字“接哥哥丁振華”。丁振華激動地跑過去,四目相對,“他多像10多年前的我呀!”膽怯、遲疑了片刻,兄弟二人大喊著“哥哥”、“弟弟”哭著抱成一團。

 

  小車在環島高速公路上平穩的行駛,路邊先進連綿起伏的山巒,接著又是一望無際的綠野。而丁振華此時的心卻像大海,掀起了狂瀾。

 

  急駛兩個多小時,小車駛入臺中市,七拐八彎一會兒,在居民區的一棟豪華別墅前停下。弟弟笑著説:“哥,這是我們的家。”臺灣的那位媽媽(原是一位福建閩南人)早已迎在門口。她顫抖著拉住丁振華的手,這兒拍拍,那兒瞧瞧,哽咽著説不出話。她告訴丁振華,父親病了,正在醫院住院。

 

  第二天,丁振華到臺中市醫院看望了父親。他乾瘦了許多,但依然笑得那樣開心。聽説丁家大陸來的兒子到了家,接連幾天,不少父親的朋友和鄰居紛紛到府做客。“家鄉的河水還清嗎、家鄉的樓房現在多嗎……”面對他們坦率的真誠的發問,丁振華不厭其煩,給了他們詳盡的回答。雖然兩岸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等各不相同,但是兩岸同胞都有著中華文化作為共同的成長背景,因此無論是情感還是對事物的看法都比較容易溝通。

 

  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手足情深,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更是言語所無法表達的。海峽兩岸人民不論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傳統觀念,還是飲食習慣都有驚人的相似。臺灣人、尤其是臺北人大多都説國語,和大陸的普通話幾乎一樣,所以丁振華與他們沒有任何語言障礙。他激動地不停地的解説著,似乎感到有一種責任、一種義務,給遠離家鄉的親人報告家鄉的巨變和祖國的新貌。丁振華與他們在互相的交流過程中感受文化的衝擊,並彼此分享著共鳴的喜悅,更是在生活的瑣細中發現了同是炎黃子孫不變的根基。此情此景,讓丁振華深切的感受到隔山隔水,割不斷兩岸人民的血濃于水的親情。

 

 

  “一水相隔望眼穿,情也相牽,夢也相牽;同根同脈共嬋娟,山盼團圓,海盼團圓。”同丁振華一樣,在邱氏(湖北)塗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應興心裏,一直讓他魂牽夢縈的便是寶島臺灣那邊的親人。

 

  邱應興父親是國民黨第十二期黃埔軍校生。抗戰勝利後,因不滿國民黨政府腐敗,邱應興父親辭去軍職回家務農。1949年,當國民黨敗退將其父親強行帶往臺灣時,邱應興尚未滿月。

 

  這一別,竟是36年!

 

  1981年,一直牽掛著大陸親人的邱應興的父親通過香港的老鄉聯繫到了家人,並開始頻繁書信往來。在信中,邱應興向父親介紹著母親一個人將他們三兄弟拉扯大的艱辛,更詳細介紹了改革開放後,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滿懷欠意的父親告訴他們:當時被帶往臺灣後,他又回到部隊工作直至退休,現在在臺灣大學任軍訓組長。他已在臺灣成家,並有一兒一女。隨著年歲的增長,盼望相聚之情更濃,正是這愈漸濃厚的思鄉之情支撐著他始終沒有放棄與大陸親人聯繫的任何努力。由於以前兩岸長期沒有“三通”往來,他只能隔海思念在大陸的老父老母、兄弟和親友。父親在信中説:“在兩岸環境還沒有較大改善的當時,我的辦法是訂多種報刊,從中分析兩岸狀態的變化走勢,希望兩岸關係緩和,為我們與大陸親人聯繫提供好的大環境。”父親告訴邱應興,他常悄悄打聽其他臺灣老鄉和一些好友的子女情況,特別關注他們在國外或在香港、澳門居住的子女。父親告訴邱應興,這也是許多和他類似的臺灣同胞多年藏在心中的秘密,他們是想通過這些子女,‘曲線’與大陸親人取得聯繫……

 

  一道彎彎的海峽,一首長長的離歌。1985年,邱應興兄妹三人,憑著父親的來信,到公安部門辦理了港澳往來通行證,趕到香港與父親見面。

 

  36年的別離,36年的思念。父親離開時時年36歲,現如今,邱應興也正好36歲。似乎玩笑的巧合,讓他們一家悲喜交加。憐愛著摸著孩子們的頭,滿頭銀發、72歲高齡的父親禁不住老淚縱橫,一下跪在了三個兒女面前……

 

  是呀,那深深的海峽,怎麼能隔斷同血脈的親情呢?那涌動的淚水,不正是思鄉的緒嗎?

 

  從1985年開始,邱應興的父親開始頻頻回到大陸,與親人見面地點從香港、深圳、上海開始,直至1996年春最終回到了闊別47年的家鄉----湖北。

 

  一路走來,祖國大陸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邱應興父親目不暇接、震撼不已。他不住地感嘆道:兩岸如能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大團圓,華夏子孫在世界上就真正揚眉吐氣了。

 

  19969月,邱應興應父親之邀,來到了臺灣。

 

  在寶島臺灣探親的日子裏,給邱應興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臺灣的建築和城市風貌與大陸的許多沿海城市太相似了!臺北、臺中、雲林地區與大陸的福州、泉州、福建地區十分相似。位於西南海岸的臺南、高雄等海濱城市則與大陸的青島、廈門等地相似。尤其是臺東地區,西面是連綿的海岸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山勢陡峭險峻,大海蔚藍壯闊,令人心曠神怡。同時,臺灣的普通老百姓對大陸的情況非常很關心,對大陸的同胞非常很親近。無論他是在公園還是在海邊,只要對方一聽説他是從大陸來臺灣探親的,都把他當做祖國的親人,熱情地問候,詳細了解祖國發展情況,主動介紹自己的老家。

 

  在臺北觀光時,有一位計程車司機聽説邱應興是從大陸來臺灣探親的,很激動。他説,臺灣的老百姓中,有許多人是從大陸來的,與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年,他們都很年輕,幾十年之後,都已白髮蒼蒼,思鄉之情更為濃烈。他們都盼著祖國能早點統一,兩岸的人民能像走親戚那樣隨時自由往來。

 

  從1997年開始,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邱應興的父親都要回來小住一段時間。

 

  如今,雖然邱應興的父親已去世,但邱應興和臺灣的親人們仍然保持著密切聯繫。“在兩岸開放進一步加大的今天,往來,書信、電話、郵件已非常方便,在我的邀請下,臺灣的弟弟、妹妹已答應今年再回湖北來看看,看看家鄉的變化、看看家裏的親人。”邱應興自信地説,臺灣島,隔海峽,與大陸,是一家。在兩岸人民呼喚統一的大潮中,我相信,長長的海峽阻隔不了悠悠的兩岸情;我更堅信,祖國的統一就在美好的明天。不遠的將來,海峽兩岸親人一定可以隨意往來,相互走動的!

 

  在潛江市城區中心綠水如藍的城南河畔,座落著一幢別有天地的酒樓,名曰“彩雲歸”。這裡是潛江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及其下屬聯誼公司辦公、經營的場所。

 

  “彩霞如畫錦山川/雲渡天涯眷戀牽/歸省故園親切切/酒逢知己醉綿綿/樓盈笑語歡潮動/情勝江河摯愛蓮/最喜春花呼百卉/真心可換月人圓”這是潛江原政協副主席程家弼先生以《彩雲歸酒樓情最真》為題,八字冠句為市臺胞臺屬聯誼公司所作的詩篇。

 

  取名“彩雲歸”,是期盼臺灣遊子象彩雲一樣多到闊別多年的家鄉看看,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彩雲歸酒樓至開業起,就有著雙重的服務色彩:一是大眾化的飲食服務業,另一個更重要的角色便是承當起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橋梁,為祖國統一大業、為潛江經濟建設、為招商引資服務。從開業至今,酒樓已累計接待返鄉臺胞2000余人次;為20多名臺屬、臺胞尋找到離散多年的親人。

 

  臺胞更是把彩雲歸酒樓當作落腳點,把聯誼會當作自己的家,彩雲歸成了一個不掛牌的臺胞接待服務站,兩把岸骨肉緊緊連在了一起。每當臺胞光臨,酒樓總是精心安排菜肴,把他們當親人接待:廚師做出潛江美食特菜“鱔魚二回頭”,服務員拿出家鄉美酒“園林青”,公司負責人邀請市政協領導前來與臺胞敘鄉情……在這裡,臺胞們真切地感到了回到祖國的溫暖,鄉親親情的淳厚。

 

  1989年,臺胞王道敏先生首次回鄉,他在酒樓工作的孫子小王設宴迎接。當一盤潛江傳統名菜“二回頭”上桌後,王先生興勃勃,居然講出了這道菜的來歷:相傳清朝末年夏天的一個傍晚,一位秀才來到潛江黃家場的一家小飯館,因該店生意清淡,加之天熱備料少,僅剩一碗已涼的蒸鱔魚,老闆兼廚師只好把蒸鱔魚用豬油燴熱。秀才嘗了一口,連聲叫好,忙問菜名,老闆根據此菜一蒸二燴的特點,隨口報上“二回頭”的菜名。秀才聽罷,詩興大發,要來筆墨,邊呤邊書:“美哉‘二回頭’,香嫩且滑口,遊士喜嘗新,歸去在回頭。”王先生説罷,一臉的激動,他感概道:“我已整整40年沒有吃上‘二回頭’了。”回臺灣後,王先生給小王寫來了一封長信,他信中這樣寫道:“我從祖國大陸回臺灣後,又去了美國,你在美國的姑媽請我到豪華的酒店去吃牛腓,那牛腓是考究的,但我總覺得這血淋淋的牛腓怎麼也趕不上家鄉香噴噴的二回頭……”

 

  19907月,王道敏先生隨臺胞觀光旅遊團抵達武漢,因集體北上不能回家鄉,遂約親人到武漢相聚。酒樓得知消息後,精心選派一名廚師隨王先生親人到武漢為他們烹制了他日思夜想的“二回頭”。王先生回臺灣後,把香嫩爽滑的“二回頭”特意推薦給兒子。兒子于1996年秋回潛江探親時,專程到彩雲歸酒樓點吃“二回頭”,吃罷,他風趣地説道:“不吃上‘二回頭’,等於沒有尋到根。”

 

  一道“二回頭”,竟牽動了三代人的心。一句看似平常的話,道出的卻是遊子們期盼像彩雲一樣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熱切之情。

 

  1996年夏天,近50人的臺胞觀光旅遊團遊三峽途經潛江。為招待這些遠道而來的遊子,彩雲歸酒樓特意安排廚師做出了一道道精緻無比的佳肴:餐桌中間擺放著玲瓏剔透的造型菜,騰空的玉龍上精心雕刻著“炎黃子孫”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鮮紅的櫻桃組成“骨肉同胞”,五彩魚糕上朵朵彩雲在漂泊,下面是奶油書寫的“歡迎歸來”。臺胞們被祖國親人的真情深深感染著,他們含著熱淚,用照相機、攝相機拍個不停……他們要把這真情帶回臺灣向親人們展示。歡迎酒會上,那張張親切的笑臉充滿深情的期盼,那聲聲熟悉的問候飽含著親人的熱望。正是因為他們,拉近了兩岸的的深情,促進了血脈相融。臺胞們熱切的感受到,遊子漂泊,猶如海浪一樣,蕩來蕩去,但無論身在何處,他們只有一個家,那就他們的根----祖國母親。

 

  母親時刻期望著遊子的歸鄉,期盼著骨肉團圓共飲那杯酒,期盼著醉在同根的血脈裏。冬去春來,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榮辱滄桑,多少歲月蹉跎,都已是往事。舉起杯來,此時,兩岸的親人有的只是彼此的想念,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滾滾長江泛起的波紋,催動著同兄弟為他們的根----母親,舉杯邀歌。月影飄飄,水聲隱約,歌聲悠揚,這不正是一個尋根的遊子躺在母親懷抱裏的傾訴嗎!

 

  一朵朵浪跡天涯的漂泊之雲駛向了彩雲歸,更多朵的彩雲聚集在了彩雲歸。回到母親懷抱的遊子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200012月,家住臺北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2F的臺胞顏欽銘先生,在回祖藉潛江市楊市辦事處後,想在家鄉過春節,但此時回鄉證卻已臨期,年過花甲的他對潛江地理又不熟,愁悵之餘,他在一次散步的時候突然發現彩雲歸酒樓門前挂著的“潛江市臺胞臺屬聯誼會”牌匾。顏老眼晴一亮,一股家的暖流頓時油然而生。得知情況後,聯誼會會長丁振華熱情接待了他,並迅速將情況反映給市政協三胞委領導,經多方聯繫,很快,便為顏欽銘先生辦理好了延期手續。臨行前,顏欽銘先生緊緊拉著聯誼會工作人員的手,老淚縱橫:“‘彩雲歸’,讓我這個遊子圓了多年的夢!”

 

  20037月,臺商林鎮遠先生來潛江考察興辦養殖項目,不慎將證件、現金和銀行卡遺失,在滿街找尋無果時,無助的他發現了挂在彩雲歸酒樓門前的“潛江市臺胞臺屬聯誼會”。臺聯領導得知他的情況後,不僅熱情地接待了他,還主動借給他5000元現金。林先生返臺前,專程來到臺聯以表謝意。他緊緊握著臺聯領導的手説:我們雖然並不相識,但在這裡,我卻信佛回到了家一般,深切地感受到了親兄妹般的那種血肉之情,這在哪都是體會不到的!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血脈親情,將兩岸同胞緊緊聯在了一起。近年來,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在市統戰部和對臺辦的領導下,積極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他們不斷邀請海內外客商來潛參與經濟、科技、文教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市臺灣日月潭眼鏡中心董事長李必榮,在愛國臺胞劉繼周先生的無償資助下,多年熱心家鄉慈善事業,累計捐助慈善項目近400萬元;通過積極扶植潛江“三胞”親屬創辦企業,利用海外親友捐贈資金創辦民營企業發展生産。據不完全計,目前,潛江全市“三胞”親屬共創辦企業40余家,總投資近2000余萬元。為進一步加大與臺灣交流,20056月,潛江市委統戰部組織工商聯等部門赴寶島臺灣進行學習考察。所到之處,他們大力宣傳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並詳細介結潛江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推介相關項目,並與臺灣工業、商業和農會的朋友進行了接觸。

 

  200411月,舉世矚目的“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活動在潛江隆重舉行。市委統戰部、對臺辦抽調3名同志全程參服務與籌資工作。聽説家鄉要舉辦盛會,臺胞臺屬們紛紛慷慨解囊。“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在潛江上下共同努力下,“文化周經貿洽談會”吸引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近200名客商積極參加,洽談簽約20個,協議引資近20個億;通過積極宣傳,市委統戰部、對臺辦動員多方力量,為文化周籌集資金1300余萬元……

 

  潛力無限,奔騰如江。如今,潛江正朝著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建成為滬蓉高速公路暨長江湖北段的具有水鄉園林特色的大城市奮力邁進。而這,也預示著水鄉潛江與寶島臺灣的交流交往將會更加緊密!

 

  山高水深隔不斷,海峽兩岸情誼深。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宗同緣,手足情深,血濃于水,我們有理由相信,沒有任何東西能永久隔絕兩岸同胞之間的血脈親情。滾滾黃河百轉千回,終究要流向大海,實現兩岸和平、民族振興、國家統一、人民幸福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絕大多數人民的共同願望,隨著大陸的快速發展進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行列中來。畢竟,一個富強而偉大的祖國是對臺灣同胞安全福祉的最大保障!

 

 

 

  作者:陳洪聲 彭敏 潘建軍(潛江市對臺辦供稿)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