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計算機”
 
 
  來源:      日期:2007-08-28 14:28

 


  內容提示:特別21世紀的今天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沒有物質的世界是虛無的世界,沒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沒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亂的世界……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 信息 健康 和諧

  國門沒打開之前,人民的思想是單純的,精神是空虛的,物質是缺乏的。國門打開以後,人民思想解放了,精神豐富多彩了,物質有力保障了。琳瑯滿目的產品擺在人們的面前,任您挑選。國強民富了,人們的需求以滿足不了現狀,要玩一下高科技產品,“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1946年誕生在美國。它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向前發展。當時美國主要把計算機用在軍隊國防建設中。到了70年代後期才興起來PC機。近年來,計算機技術正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向前延伸,隨著計算機制造成本和銷售價格的不斷下降,軟件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用戶界面的更加友好,在世界范圍內計算機開始迅速普及。我國在90年代中、後期PC機逐漸走進家庭,當時全國開展學習計算機熱,一窩蜂地不管你認可不認可都要學!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新鮮事物,也買不起計算機,硬著頭皮學,學也學不會,有點“教條主義”逆流思潮。不管你能不能學會,畢竟計算機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河,開辟了人類科學技術的里程碑!它以運算速度快、計算精度高、具有自動運算能力、具有強記憶功能和邏輯判斷能力、通用性強等特徵取代了過去手工計算、算盤計算、堆積如山的紙張數據庫計算等傳統方法。是現代化辦公、學習、交流最常用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別21世紀的今天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沒有物質的世界是虛無的世界,沒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沒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亂的世界。這是美國科學家所寫的詩句,他生動而深刻地描述了人類社會中物質、能源和信息三種資源的重要性。有史以來,物質、能源和信息始終是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隨著社會逐步進入到信息時代,信息的作用與日俱增,更加受到重視,人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廣泛地交流和獲取信息。

  中共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我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提高國民素質,為高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然而,森林之大,什麼鳥都有,有的堅決反對,有的堅決擁護,反對者曰:計算機沒什麼用,就是一臺遊戲機,坑害了多少人,特別對青少年危害相當大,影響學生學習,整天泡在網吧里不知在幹啥,損害身體健康,電腦太害人了,應該去取締!等說法!擁護者曰:電腦有什麼不好的,它能讓我們學習、查資料、聊天、傳輸信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等說法!我本人觀點讚成擁護者說法。我們可以好好想一想,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我們必須用眼、耳、鼻、舌、皮膚等感官直接獲取信息,這樣獲取信息,受到時間、空間、感官靈敏度等諸多限制。

  現在,英特網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標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看到虛擬的世界,了解各國風土人情,掌握第一手資料,快速傳遞信息。比如這次由188家網站聯合舉辦的“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為主題網絡作品大賽,以幾秒的速度把信息傳遞到每一個角落,參賽者又以存儲、表達、輸入、處理只用鼠標和鍵盤的方式就能完成速度快、精度高的作品,也是以幾秒的速度傳遞到各家主辦網站,而且能根據人們的意願來控制、轉換、處理各種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減輕了人類腦力勞動的負擔,同時也加速了人類文化科技的發展進程,要是以前用紙筆寫通知、寫封信等,少說十天八天,多說十天二十天才能收到,既費力,又費工,速度慢,精度低,大大增加人類各種勞動負擔。可是不能說網絡多是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只要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兩個方面,問題就好解決。國家現在出臺不少關于網絡管理若幹條款,這些條款是針對不自覺和素質差的人所規定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壞,都是計算機網絡惹得禍,也不問問自已的孩子本身願不願學習,諸抱怨互聯網影響的!使得計算機網絡是非難辨,加大了誤認為計算機網絡危害性的看法。要扭轉被動局面,我建議,軟件開發商,要為國家利益出發,要為青少年健康多想一想,編制健康向上的遊戲,如編程一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為題材的戰爭遊戲,和平年代好人好事方面的遊戲和揣摩青少年學習方面的軟件,讓他們在玩中受教育,也能過足網癮,同時對國家有利益、有教育意義的軟件都應該免費下載使用,不要光考慮個人經濟利益,損害下一代的成長。另外,家長也好,網吧管理者也罷,要嚴格控制上網時間和多做一些對人民有利益的事情!讓我們齊抓共管,還英特網一片凈土!

  目前,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科技革命的基礎和核心,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中國互聯網正以世界名列前茅的之態,向著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網絡的目標---前進!


  作者:田春傑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