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民的新生活
 
 
  來源:      日期:2007-08-02 21:16

 

 

  時值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有“中國乳都”之稱的呼和浩特市內處處張燈結彩,人人喜氣洋洋。拔地而起的高樓、寬敞潔凈的街道、街心公園里悠閒散步的老人……六十年來,內蒙古的城市建設成果斐然,而在廣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為“乳都”立下汗馬功勞的蒙古族牧民們的生活又起著怎樣的變化呢。

  現代設備和生產觀念“武裝”下的新牧民生活  

  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以畜牧業為基礎產業,鄉領導班子根據草場面積較小的實際情況,在畜牧業產業化進程中重點發展乳業,即高產奶牛飼養。在率先走上產業化,現在已經成為家庭牧場示范點的達斡爾族牧民吳常勝家中,我看到了畜牧產業化在增加牧民收入和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吳常勝今年52歲,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他與妻子兩個人料理整個家庭牧場。遊牧生活僅存在回憶里的老兩口現在住著磚瓦結構的平房,屋里都鋪上了地板磚,客廳里擺著流行的布藝沙發,沙發對面牆上挂著小兒子的結婚照,小夥子笑得很精神。廚衛俱全,做飯也早用上了煤氣灶,雖然是在鄉鎮里,生活條件並不比城里差。

  提起家庭牧場,吳常勝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剛開始走產業化的時候心里也有點打鼓,但這幾年下來,牧場有了一定規模,在管理上有了經驗,設備上也更先進,現在奶牛品種提高了,主要以黑白花高產奶牛為主;擠奶也不是靠手工,全是用擠奶器。現在每天擠兩回奶,把機器一開,就不用操心了。雖然只有老兩口,但是打理起來一點問題也沒有。

  草原人特有的洪亮聲音里透露出對現在生活的滿意。現在內蒙古牧區一頭奶牛的平均產奶量是16公斤,而一頭高產奶牛的產奶量可以達到25公斤,按照1.5元/公斤的牛奶收購價來算,喂養高產奶牛所增加的收入將非常可觀。當筆者問到吳常勝年均收入的時候,這位草原漢子非常爽快的說,水草好的時候一年5、6萬沒問題。這可比一個普通農民的年收入高多了,我暗自咂舌。

  聽說現在擠奶都用機器了,我十分好奇。盡管還不到擠奶時間,吳常勝也大方的滿足了遠到而來的朋友提出的要求。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奶牛乖乖的從露天的圍欄里走進了室內的擠奶場。“這奶牛還會自己站好隊伍啊。”站在一旁的吳常勝會心一笑,他解釋說,奶牛一天擠兩次奶,上午一次,晚上8點一次,現在不到時間人又多,奶牛有點受驚,反而不願進擠奶場了。“你看,那兩頭就不肯靠近呢。”吳常勝指著緊靠院子圍牆離人群遠遠的兩頭奶牛說。

  接通電源,在擠奶器的轟鳴聲中,乳白的牛奶順著管道流進了儲奶罐,吳常勝的笑容里透著驕傲和自豪。

  作者:張弛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